| 唐容川医籍经典 伤寒论浅注补正 | ||
| 定价 | 17.00 | |
| 出版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05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唐容川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42 | |
| 字数 | 245000 | |
| ISBN编码 | 9787537744232 | |
近来,我开始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术演变和流派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唐容川先生的《伤寒论浅注补正》,在我看来,是一部值得深入探究的作品,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注释,更可能蕴含着作者对医学史和学术史的理解。我很好奇,唐容川先生在“补正”的过程中,是如何考据和取舍的?他是否参考了哪些已有的版本,又有哪些独到的发现?这部作品,是否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学派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发展?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部“浅注补正”在传承《伤寒论》的过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伤寒论》学术思想的演进?这些问题,都驱动着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解读,更能引发我对于中医发展脉络的深入思考。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中医学核心理论的书籍,而《伤寒论》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唐容川先生的《伤寒论浅注补正》,从书名上看,便传递出一种亲切感和探索精神。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伤寒论》的注本,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和语言习惯的方式,来解读《伤寒论》的条文和思想。尤其是“浅注”二字,让我觉得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解读经典,而是试图与读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而“补正”部分,则可能意味着作者在对现有版本进行梳理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新见解,这对于我这样希望能够接触到最新研究成果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深入学习《伤寒论》的敲门砖。
评分作为一名古籍修复与研究爱好者,我对带有“校正”和“补遗”性质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唐容川先生的《伤寒论浅注补正》,光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浅注”,才能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做到深入浅出?而“补正”二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作者在梳理和整理经典的过程中,可能发现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或是对某些错误进行了勘正。我希望这本书在文字表达上,能够清晰流畅,逻辑严密,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伤寒论》的殿堂。对于我而言,一本好的医籍,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价值,更要能引发读者探索未知的求知欲,而这本书,恰恰具备了这样的潜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研习中医的基层医者,我深知《伤寒论》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病症复杂多变,往往需要回归经典的辨证思路。唐容川先生的《伤寒论浅注补正》,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壁垒的力作。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更具操作性的临床指导,例如针对不同证型的细致辨别方法,以及药物配伍的妙用。许多伤寒学的研究者,虽然对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而我所期盼的,正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活学活用”伤寒理论的书籍。唐容川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进行“浅注”和“补正”,相信能够为我们这些奔波于临床一线的中医师,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方,解决临床难题。
评分这本《伤寒论浅注补正》的出现,无疑是古典医学爱好者的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伤寒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的一些注释版本,要么过于艰涩,要么流于表面,很难真正领会张仲景老先生的精妙之处。唐容川先生的这部作品,从书名“浅注”二字便能窥见其初衷,旨在以更易懂的方式,将《伤寒论》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呈现给读者。翻阅了几章,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良苦用心,力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病机和方证。更难能可贵的是,“补正”二字暗示了作者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校勘,这对于追求严谨治学的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一些争议条文的独到见解,以及在理解上可能存在的突破,希望能借此加深我对《伤寒论》体系的认知,并在实际的临床运用中获得更多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