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蛋白质组学方法
定价:59.00元
作者:饶子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030355843
字数:
页码:216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入门读物,我们希望借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为大专院校学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为各部门在蛋白组学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规划制订上提供参考,并希望借此书引导人们去思考中国基因组学及其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进行一个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项目时,急需快速掌握一些前沿的分析策略,所以才入手了这本读物。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是为有一定生物化学背景的研究人员量身打造的。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关于“数据后处理与生物信息学整合”那几章的论述。它详细剖析了如何处理海量的原始数据,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来过滤假阳性,以及如何将蛋白质表达数据与基因表达数据、代谢数据进行多组学整合分析,从而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生物学网络图。书中给出的几个案例分析,直接引用了近几年的顶级期刊数据,非常具有实战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数据库和软件工具时,那种严谨的批判性视角,不是简单罗列,而是评估了各个工具在处理特定类型样本数据时的局限性。这对于我后续设计实验方案,避免走弯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它更像是一份实战指南,直击科研痛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体系性和前瞻性。很多同类书籍往往侧重于某一方面,比如要么偏重于质谱硬件,要么偏重于生物信息学,但《蛋白质组学方法》却做到了各个模块的无缝衔接。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伦理和数据共享规范的部分,这在许多纯技术书籍中常常被忽略。作者不仅关注如何从样本中获取数据,更关注这些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应当遵循的学术规范。这种对科学诚信的强调,对于正在构建自己研究体系的年轻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一课。而且,书中对“小样本”或“稀有样本”处理策略的探讨,提供了很多非常规的解决方案和巧妙的取舍之道,这对于处理临床样本或者罕见生物材料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厚度意味着它囊括的知识量非常庞大,但其组织方式却让人感觉内容精华荟萃,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箱”和“思想库”。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非常满意,那种略带哑光的纸张减少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学习的我来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设计。内容结构上,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深度与应用广度。比如在介绍样本制备环节时,作者并没有将此视为一个简单的技术流程,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裂解液、去盐方法对后续质谱信号稳定性的影响,甚至连样本冻融次数对蛋白降解程度的量化分析都有提及,这体现了作者对实验细节的极致追求。再者,它对“质量控制”(QC)流程的强调和规范化描述,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书中清晰地指出了在不同实验阶段,哪些指标(如信噪比、谱图覆盖度、批次效应评估)是必须监控的红线,这对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教你怎么做实验,更重要的是,它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没想到阅读体验竟然如此流畅。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清晰,逻辑链条严密得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前沿的成像质谱和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时,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这些技术如何帮助科学家“看到”细胞内部的分子分布,这种对科学之美的捕捉,让人在学习硬核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探索未知的乐趣。书中对新旧技术的交替介绍非常自然,比如从经典的二维凝胶电泳(2D-PAGE)如何一步步被现代液相分离技术取代,以及这些取代背后的驱动力——分辨率、灵敏度和通量,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使得读者不仅仅停留在“会用”某个设备,更能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个设备。它激发了我对未来蛋白质组学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黑白灰的主色调配上一些流线型的分子结构图,给人的感觉既专业又充满了现代感。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来的,毕竟“蛋白质组学”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对入门者的友好度超乎想象。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从蛋白质的发现史讲到现代高通量技术,循序渐进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特别是关于质谱基础原理那一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和流程图来解释复杂的离子化和分离过程,让我这个初学者都能大致把握住核心思路。而且,书中对不同技术平台之间的优劣对比分析得非常透彻,比如TMT和iTRAQ在定量上的细微差别,以及靶向和非靶向策略的适用场景,这些都是我在其他教材里很少能看到如此深入且易懂的论述。读完第一部分,我对整个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式有了初步的清晰认知,而不是停留在零散知识点的堆砌上。整体而言,这更像是一本引领探索的向导手册,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