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书名: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黑川雅之设计系列)
 定价:35.00元
 作者:黑川雅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17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3270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 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艺术、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角度呈现东方美学之魂。不仅阐释了日本设计、日本建筑、日本文化之血脉,更是我们东方人原始情感被推衍、转化为智识的珍贵美学总结,呈现出与西方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东方思想。
 ★ 在日本,小到服饰、器具、家居,大到宗教、建筑、绘画、能乐等,乃至社会组织及关系中,无不透露着独特的审美意识。                                                                                                                                      
 ★三宅一生将和服进行改造,仅用一块布,就体现出“素”的神髓——还原真我;惯用隔扇和移门的日本民居神似汉字“间”,同时呈现出“秘”之美感;为人钟爱百年的镶金箔屏风与漆器,其美学源流与《阴翳礼赞》相通……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从古至今,位于世界zui东端的岛国日本,不仅受到了中国大陆各个时代的不同影响,并且在大海的怀抱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尽管如此,这种文化始终都是被中国的思想之影深深地笼罩着。
 "
 
 
"《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
 
 
"序 言
 V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VI 既并列又互补的八个关键概念
 微
 1 一期一会
 2 细节中体现整体
 7 原始的身体感觉
 9 内与外的同质性
 10 日本的城市是村落
 15 描绘城市从室内开始
 16 情感与羞耻心的关系
 并
 20 日本的民主主义
 22 万神
 26 绝对与相对
 29 平面的组织
 34 大脑与互联网
 37 风神与雷神
II
 气
 42 气与气场
 48 柱子是气场建筑
 52 女性生殖器与男性生殖器
 56 由气场营造的日本建筑
 间
 60 气场与间
 64 阴阳
 67 并列的细节
 71 力学的空间
 72 间的妖艳
 秘
 76 隐秘是花
 82 秘与间,或留白
 84 逆光让阴翳彰显华丽
 86 “秘”中期待
 素
 90 还原真我
 93 素材与造型
 97 一张折纸
 103 原型
III
 假
 110 对大自然的绝对信赖
 112 融通无碍
 116 日本的房屋不是建筑
 120 转化
 128 与西方完全相反的审美意识
 破
 130 过人的技术
 133 序破急·守破离
 137 破灭与秩序
 总 论
 144 日本的审美意识是什么
 144 感觉的反衬
 145 感觉的支配
 147 民主的主张
 148 自我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149 无政府状态
 150 女性的秩序感
 151 为了美而活着
 153 结 语
 156 译后记 "
 
 
"黑川雅之,思想家、艺术家、建筑师、工业设计师、罕见的跨领域名家,被誉为“东京达?芬奇”“日本建筑与工业设计教父”。他出生于建筑世家,其家族在日本建筑界具有崇高地位。1967年早稻田大学建筑工学博士毕业,70岁时取得“艺术博士”称号。创办物学研究会,是“K”家居品牌创始人。现任日本物学研究会会长、日本文化设计论坛理事及总干事、日本设计委员会理事等要职。曾获27次德国iF设计金奖(iF Design Award)、31次日本优良设计大奖 (Good Design Award)、日本每日设计奖(Mainichi Design Awards)、日本室内设计师协会年奖等。许多系列作品被丹佛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
 
 
"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
    我在讲述“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之前,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在世界观方面,无论怎说么,现在的日本人都已经沦为西方世界观的奴隶了。
    明治维新后的百年以来,西方的近代思想以非常可怕的气势朝着日本涌来了。我们知道,西方的近代思想是以基督教为背景的,而且受到德国日耳曼民族思想的深刻影响。然而,日本的西化速度之快,被西方思想的色彩涂抹之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甚至以敏锐的思考方式和感觉为切入点的日本审美意识,也有许多内容被近代西方思想和世界观替代。
    作为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桂离宫展现的审美意识是许多现代的日本建筑家所不理解的,因为日本建筑学中的柱梁空间概念已经引入了现代西方的建筑学理论和概念,所以,对日本建筑的描述往往只能用西化的思式去进行分析和解释。
    审视过去,西方建筑学和日本建筑学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各自发展着属于自己的体系。但是纵观日本大学里的建筑,今天在教学中几乎都采用了西方的建筑学理论。能够关注日本自古以来的建筑,信奉传统柱梁结构模式并愿意继承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而已。以上只是日本成为西方世界观的奴隶的一个小小的例证。
 作为一个日本人,我在叙述自身应有的审美意识时,也不得不基于西方的思式,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既并列又互补的八个关键概念
有意思的是,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恰巧是西方建筑学,其理论也成为我后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基础。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在心中一直都在尽量克制地去表现“日式”的建筑效果。
 有一天,在我看到少年时代的故乡民居和茶室被重新修葺完工时,凝视着这些房屋的我突然发现,在日本传统空间中潜藏的现代感竟然是如此的美妙。原来在我们的过去,早就蕴藏着未来的至美。那几乎是瞬间的发现,让我感到惊讶并难以忘却。此后,我大胆地揭开了那个曾经盖住自我意识的盖子,跳跃式地实现了对自我的重新认知,重要的是,我能够以坦率的心情去直面日本的审美意识。
 我自那时开始了自我解剖,以及追寻自身遗传基因的旅程,这也就是我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中重新发现日本的步。请诸位注意,作为学问研究,要解释日本的文化和审美意识,仅读一本简单的书是不够的。
 一方面,作为试论,这“八个审美意识”不一定能够反映出日本审美意识的全貌。因为有着宏大思维体系的日本审美意识,在本书中所体现的只不过是被切开后的一个剖面图。审美意识不可能是独立的物体,概念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是彼此互补的复合体。我力图让日本的审美意识逐渐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也想谈谈个人的理解。这八个审美意识的概念应该是不分主次的,属于既并列又互补的关系。在意他人的感受是日本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换一种说法就是,日本人重视他人的感受,十分在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距离,这是一个民族十分显著的文化特征。
 八个审美意识类似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就像非连续的、浮游着的脑细胞,它们会根据身体的某个需求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八个审美意识的概念也仿佛和脑细胞的结构一样,既是漂浮着的独立体,又紧密地联结着。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却是很重要的现实。正如在“微”和“并”的审美意识当中,存在着“间”的思想。它们的连续性,以及彼此的并列关系同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日本审美意识的解释,就是对日本生活秩序的一种阐述。
 实际上,“审美意识”这个词本身也是相当纠结的。“审美意识”是思想吗?是哲学吗?都不是。日本人很重视的价值观应该怎样表现才好呢?这确实是令人迷惑的事情。审美意识,好的心情,或者让人心灵震颤的体验,是很难用理论来说清楚的。美是使人的内心和身体感觉舒服的某种存在,有许多美的感觉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不过,我自己在工作中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日本人用生活规范去判断事物的过程,也许就是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这种审美意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着信念考量的;是基于崇拜自然神的思想基础,或者说属于所谓的哲学范畴;甚至包括对善与恶的判断,以及更加依赖于身体的种种感受。比如舒适和惬意,几乎是人类都拥有的对美的感觉,这完全是出自动物野性的原始生理本能和反应。
 我觉得日本人是为了美而活着的,是为了有惬意的心情而活着的……这一发现对我来说无疑是具冲击力的一件事情。我在后面还会进行详细解说,日本人所谓的绝对价值,诸如拜神、信念和哲学,都不能成为对生活规律的约束。但抱有“对不起周围人的感觉”“羞耻心的意识”等特别顾及他人感受的心态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不能做令人不愉快的事,似乎是日本人活着的理由。带有罪恶感的意识,由羞耻意识支配的心态和如何让他人感到舒服的想法,是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可以说,这也是日本人绝对的价值取向,聚焦在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气场,以及彼此之间对和谐的影响之中。这与其说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学观,不如说是审美意识带给人的约束。
 “没有我,更没有自我”,“不能够直率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口”是日本人的自我评价。当他们面对“你需要咖啡还是红茶”的提问时,日本人只会回答“都可以”,给出的是让对方选择的答案。“如果世界上失去平等就不能生存”“没有所谓理念或信念之类的东西”等台词,从日本人口中也会经常听到,而这一类带有批评性的意见,对日本人而言,其实都只是对西方观念的盲从而已。
 今天,我们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享受者,出行有汽车,有飞机,各种家用电器包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一切都变得更加方便。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虽然不应该简单地对现代化进行批判和数落它的不是,但是对于西方世界观的影响,我相信反省自己的深层文化标识,并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坚守着日本的审美意识,发掘这些审美意识,有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世界已经进入了多维文化共存的时代,在面对不同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差异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能够求同存异的欣慰。只有对自我意识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握,世界才有未来。
 
我最近对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精神特别着迷,它强调每一次相聚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珍贵时刻,因此必须以最高的敬意去对待。这种瞬间的价值最大化,深刻地影响了我对物品使用方式的看法。想想那些世代相传的漆器,它们承载着使用者的记忆和时间的痕迹,每一次轻抚、每一次清洗,都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我最近买了一套非常简单的日式茶具,它们没有繁复的装饰,但手感温润,重心稳定,每一次冲泡,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放慢呼吸和动作。这种对仪式感的强调,其实是在对抗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高速运转。它迫使我们将注意力拉回到手头的这杯茶、这个瞬间,从而获得一种暂时的、有质量的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选择去深度体验当下,去感知那些微小却真实存在的细节,这比任何喧嚣的娱乐都更令人满足和充实。
评分这本集子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日本艺术灵魂深处的窗户,尽管我手头并没有那本具体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但光是想象那种对形式、对侘寂、对间白的极致追求,就足以让人心驰神摇。我最近迷恋上了那种将功能性与禅意完美融合的设计哲学,它不是那种张扬的炫技,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谦逊与精妙。比如,我正在研究的另一本关于传统日式庭院的书里,作者细致描绘了如何通过枯山水的布局来暗示宇宙的无限,每一个石头的摆放、每一捧白砂的耙痕,都蕴含着设计师对“空”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那种不容许一丝多余的克制美学,才是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空间,那些堆积的杂物仿佛成了对这种纯粹追求的亵渎。日本设计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看见”那些被日常忽略的微妙之处,如何让物品在沉默中完成与使用者的对话,这远比华丽的装饰更具持久的生命力。那种对材料本性的尊重,无论是木材的年轮,还是陶土的粗粝,都散发着一种原始而又高级的质感,让人不得不屏息凝神,去体会这份匠心。
评分最近在研究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概念,这让我对建筑师如何回应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语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的设计,绝不应是标准化的模板,而应当是扎根于那片土地的有机生长物。我正在看的一本关于安藤忠雄的画册里,那些清水混凝土的墙体,冷峻而有力,它们不仅仅是结构支撑,更像是一种界定空间、引导心绪的媒介。在光影的变幻下,这些墙体如同画布般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内省的氛围。这让我联想到,如果将这种精神应用于日常器物的设计中,便能避免那种流于表面的时尚化倾向。真正的经典设计,必定是与环境、与使用者需求深度对话后的产物。我特别留意到那些关于材料可持续性和地域性表达的探讨,这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而上升到了伦理层面——即如何以最负责任的方式,去塑造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这种对根源的追溯和对未来的敬畏,是任何浮躁的设计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评分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世界优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书籍,我发现最好的展示手法往往是“无声的引导”,它们不会用密集的文字和标签去“教导”观众应该如何看待展品,而是通过空间的布局、光线的投射和展柜的材质,来营造一种让展品自身发声的环境。这和我们追求的那些优秀的室内设计理念是相通的:最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让居住者忘记设计师的存在,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到舒适和被支持。我尤其欣赏那些对“留白”艺术的精妙运用,无论是墙面上的大片空白,还是器皿之间的适当距离,这种“空”并非缺失,而是为了凸显“有”的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呼吸的空间,让观看者的目光得以停驻和聚焦。这种对负空间的重视,是东方美学中非常深刻的一环,它暗示了世界的本质是流动和未完成的,我们的感知和想象力才是最终完成作品的一部分。这种开放式的邀请,远比强制性的灌输来得更有力量,它激活了观者的主体性。
评分我对近期阅读的一本关于北欧极简主义的著作深感触动,它与我所理解的东方美学有着奇妙的共振,尽管文化背景迥异,但核心似乎都指向了对“少即是多”的虔诚信奉。阅读那本书时,我仿佛能触摸到瑞典设计师在寒冷冬日里,如何用最简单的线条和自然光影来营造室内的温暖与秩序。那种对家居环境的构建,并非为了展示财富,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平静、高效的生活状态。这种对效率和美学的平衡,让我想起那些对日式传统工艺的描述,比如金缮的修复过程,它不是试图掩盖破损,而是通过描绘裂纹来凸显物件的历史与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明的“不完美主义”哲学。这种哲学的深度,绝非表面上简单的“断舍离”所能概括,它要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清理和重塑,让你学会与物质保持一种健康的距离感。我特别欣赏那种将光线视为核心设计元素的做法,无论是通过障子纸过滤的柔和日光,还是北欧设计中对落地窗的偏爱,都在试图模糊室内外的界限,让人感觉与自然融为一体,获得一种难得的心灵栖息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