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
| 作 者: | 葛兆光 |
| 定价: | 25.00 |
| ISBN号: | 9787309093339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开本: | |
| 装帧: | |
| 出版日期: | 2012-12-1 |
| 印刷日期: | 2012-12-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里讲的话题,既有关古代,也有关现代。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为了理解现代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代中国转化而来的。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的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 |
| 作者介绍 |
| 葛兆光,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 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等。 |
| 目录 |
| 自序:揣张地图去古代中国旅行 回 古代中国的“天下”,近代世界的“万国” 引子: 《坤舆万国全图》象征古代中国将走进近代世界 、近代西方人的世界观和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二、九州和五服 三、天圆地方:空间的想象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象到张骞的凿空 五、知识和观念的分离:固执的中国天下观 六、佛教没有征服中国,但是佛教曾经给了中国个机会 七、佛教观世界和佛教世界观 八、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 九、学术研究的基本立场:拿证据来 十、利玛窦《舆地山海全图》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十、从天下到万国 二回 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 引子:想象古代,如何想象? 、从格罗特在厦门看到的葬礼说起 二、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三、称谓:汉族人的亲族分别 四、男女有别:同姓与不同姓 五、合两姓之好:古代汉族人的婚礼 六、大观园里小社会:从林、薛、史、王与贾宝玉的关系说起 七、长幼有序:孝和悌 八、家庭、家族与家族共同体:同心圆的逐层放大 九、丧葬仪礼与丧服制度:衣服绝不仅仅是衣服 十、五服制:认同、等差与区别的标志 十、近代中国的葬礼:俗世的改变 十二、家谱族谱和祠堂祭祀:死去的祖先荫及子孙 十三、家族与仪式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三回 家国秩序——国家、社会与儒家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家庭、宗族到国家 二、国家国家:国在家之上 三、国家与秩序的需要 四、 儒家的礼:礼貌、礼节与礼制 五、 仪式:靠象征建立秩序、合法性 六、什么是“儒”?“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七、穿衣戴帽,不仅仅是穿衣戴帽 八、从礼到法的提升:家庭秩序到国家秩序 九、名分:“必也正名” 十、“敬”与“仁”:和睦、等级与尊卑 十、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四回 佛祖西来?——众说纷纭的佛教传来途径 引子:1900年斯文·赫定的发现 、“发现”,什么是“发现”? 二、进入话题:中外交流的通道 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路在何方? 四、楼兰:古道西风 五、佛教自西来:普遍的看法 六、真的是这样吗?伯希和、梁启超与胡适的疑问 七、另辟蹊径:有关的猜测 八、西南通道:想起了马帮和史迪威公路 九、南海通道:《理惑论》的启迪 十、结语:条条大路通世界 五回 佛教征服中国,还是中国征服佛教? 引子:从山门逛到藏经阁 、印度佛教的传说 二、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 三、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 四、解脱之法:“戒定慧”三学 五、佛教传入中国 六、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 七、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 八、沙门不敬王者,可以吗? 九、佛教启示录 六回 似佛还似非佛——话说《坛经》与禅宗 引子:本来无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之争的思想史意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 二、说“空”:空空如也 三、渐修:神秀代表北方的禅 四、顿悟:惠能代表南方的禅 五、《坛经》的故事 六、胡适的发现:《坛经》的著作权出了问题 七、《坛经》的关键词之:自净 八、《坛经》的关键词之二:无念无相无住 九、《坛经》的关键词之三:不立文字 十、《坛经》的关键词之四:顿悟 七回 大慈大悲观世音——民众的佛教想像 引子: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 、 佛教经典里的观世音菩萨 二、 有关观世音菩萨来历的传说 三、 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形象及其故事 四、 古代中国关于观音菩萨的另类想象 五、 观音故事中的文化接触问题 八回 古代中国的道家——从老子到庄子 引子:道家与道教 、道可道:那个关心身外事的时代 二、非常道:道家也不同 三、不得不说的,和“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四、模棱三可:“道”的多重涵义 五、虚玄的与实在的 六、同是道家,老子、庄子也不同 七、无待:浑沌凿七窍的故事 八、蝴蝶、乌龟与骷髅 九、无心是道:心斋与坐忘 九回 永生,如何永生?——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上) 引子:这是“中国的”宗教 、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年道教简史 二、九转还丹:为永生的炼丹术 三、凭什么相信外丹能给你永恒? 四、经历九转方成丹:丹炉与丹药的炮制原理 五、内丹: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产物 六、气:内丹的根本道理 七、内丹的基本方法 八、永生的追求 十回 幸福,如何幸福?——话说古代中国的道教(下) 引子:神灵佑我得平安 、多神与神: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说起 二、神仙系谱:三清、玉皇与众仙 三、斋醮仪式:沟通神鬼人 四、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念咒 五、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画符 六、解决世俗困厄的法术:法器 七、道教是种宗教,是种中国的宗教 十回 古代中国的两个信仰世界 引子:实际的和书本上的 、上下分流:两个不同的观念世界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不分儒、道、佛:混融的信仰 四、信仰什么,祈求什么? 五、民众宗教信仰的基本观念 六、民众宗教观念的传播 十二回 从风水说到阴阳五行 引子:从风水说起 、风水之源 二、想象大地:风水的思想背景 三、儒者与风水 四、降而为风水先生 五、阴阳五行,为什么是阴阳五行? 六、“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七、在历史中看才是公平的 结语文化,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引子:从“古代”走到“现代”的中国 、回首已是百年身:唤回历史记忆 二、文化与文明:不得不分辨的两个概念 三、家族与亲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 四、历史与现实:合理的与不合理的 五、天人之际: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续) 六、数字式概念: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二月 七、东西大不同:这理性不是那理性 八、汉字如魔方:中国(汉族)文化的若干侧面(再续) 九、文化分类: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 十、重新思考中国文化 建议阅读文献 大陆版后记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的预期。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古代中国视为一个孤立的、静止的样本来研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它关注了技术革新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伦理规范,以及外部交流对本土文化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作者的视野是开阔的,他善于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建立起富有启发性的联系。例如,他探讨水利工程的组织模式如何与中央集权的巩固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就非常新颖且深刻。总而言之,这本书构建了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古代中国形象,它不是一个供人瞻仰的博物馆陈列,而是一片充满活力、不断自我调整和演进的文化生态系统。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中国的著作,从我接触到的范围来看,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引人入胜的视角来审视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文明。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刻板,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你面前缓缓铺陈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读那些看似晦涩的早期哲学思想时所展现出的清晰度和洞察力。他并没有将那些古代的思辨仅仅视为文字记录,而是试图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真实困惑,让那些两三千年前的争论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比如,在论及“礼”的起源与演变时,那种对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微妙平衡的探讨,远比我以往读到的任何资料都要细致入微。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的道德和仪式体系来维持一个庞大而多层次的社会秩序的。这种对文化内核的深挖,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器物或事件的罗列上,而是真正触及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评分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阐释各种原始材料时,都保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态度,很少有武断的结论。他对不同史料之间的矛盾和解释上的分歧,也给予了充分的讨论,而不是试图用一个单一、扁平化的叙事来掩盖历史的复杂性。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种治学方法的示范。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教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解读那些历经千年的文本。它教会我们的不是“是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知道它是这样子的”,这种方法论上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让读者在阅读中也同步提升了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古代中国社会运作模式的一些固有印象。我原以为古代的政治结构和权力运作会是相当线性的、自上而下的,但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权力交替和地方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其中惊人的复杂性和韧性。那些关于选官制度的演变、士人阶层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张力,被剖析得丝丝入扣。特别是关于思想控制与学术自由的探讨,简直是现代人理解传统知识分子处境的绝佳蓝本。它没有简单地用“压迫”或“昌盛”来定性,而是展示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文本、利用空白地带来进行思想的渗透与抵抗。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在揭开一个历史的谜团,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非凡的结构组织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佳,即便内容涵盖了广阔的时间跨度,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疲惫或信息过载。它有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文字魅力,尤其是在描绘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以及日常生活场景时。比如,它对古代文人园林意境的描摹,不仅仅是描述亭台楼阁的布局,而是深入到“移步换景”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情感投射。这种由表及里的描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我甚至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人们饮茶、抚琴、赏月的具体情境,那种对“雅”的追求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系统。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了,让读者能够“看到”并“感受到”古代中国的美学追求,而不是仅仅“知道”这些概念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