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正版 徐小虎《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典藏藝術家庭 港台原版 繁体

现货正版 徐小虎《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典藏藝術家庭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徐小虎
  • 王季遷
  • 中國書畫
  • 藝術史
  • 典藏
  • 港台原版
  • 繁體
  • 畫語錄
  • 藝術家庭
  • 書畫欣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9866049422
商品编码:28161723257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畫語錄:王季遷教你看懂中國書畫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3/07/15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380
  • ISBN:978986604942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首次為中國傳統筆墨揭密的世紀對談
華人藝術史界筆鋒犀利的徐小虎,
與當代富盛名的書畫收藏家王季遷,
精彩訪談問答實錄!

揭開中國書畫千年筆墨奧祕的經典之作!
掌握筆墨要義,等於成功進入書畫鑑賞的步;
懂得筆墨鑑賞,你也能看懂古代大師的曠世巨作!

【精彩摘錄】

.多數人賞畫是在「看幅畫」,唯有「讀筆墨」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精髓。
.好的用筆特質在時代的演變中必然是不變的,而外在的美感卻會隨著時代而改變。
.「美」是個整體,源於自然,被限制或改變的只是我們的看法,而不是美的本身。
.人的天性是美好的,生來就具有純淨、天真無邪的本質……但是當他長大,知道物質的誘惑,可能就開始變俗了。

讀懂筆墨就能看懂書畫!

.面對真假難辨的書畫拍賣市場,如何洞燭機先?具備鑑賞的眼力及能力? 
.走進書畫展場親睹大師畫作時,如何感受大師們的創作精髓及奧祕? 
.對中國書畫鑑賞、收藏有興趣,卻苦無指引,不得其門而入?
.喜愛書法、繪畫,渴望對筆墨的氣韻生動,能有更精準的體悟與感動?

位是在中國古書畫鑑定斷代堅持五十餘年的徐小虎,位是當代極富盛名的旅美書畫收藏家王季遷,透過作者徐小虎歷時近十年的精彩訪談,兩人以時而直言犀利,時而幽默風趣的提問對答方式,對中國古書畫的各種疑難,提出精闢的觀點與見解。

書中王季遷以其個人的藝術創作經驗和多年來在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及鑑藏心得,分別針對用筆、墨跡、紙張,乃至書畫品評、等級、收藏心態等等,作了具體的分析與說明。他強調:唯有以自己的眼、手,親自去「看」、去「畫」、去「模仿」每位大師的獨有筆法,才是奠定書畫收藏鑑賞方法的不準則。

此外,針對中國書畫筆墨的分析與探討,更是貫穿全書,引人入勝。筆墨可謂畫家個人獨無的內在天賦與創作靈魂,翻開中國書畫史,對於筆墨的探討幾乎微乎其微,本書精彩記錄王季遷關於筆墨鑑賞的獨到觀點及看法,彌足珍貴。誠如王老所言:「如果你不看個畫家基本表現潛能之發揮(即透過筆墨),那麼你將看不到中國畫的精髓。書法就更不用說了。」

本書同時也深入剖析中國書畫史上萬古流芳的大師們,如黃公望、夏珪、沈周、唐寅、石濤、八大山人、倪瓚、四王、牧谿、陳洪授……等藝術家的精彩創作,針對作品的時代風格、用筆技法、筆墨特質、構圖布局……等等,提出鑑賞的方法與準則。

讀懂大師筆墨,掌握箇中精髓,只要用心觀照,你也能細品中國文化之美,看懂書畫的玄祕奧妙!

本書特色

1.進入拍賣市場的佳書畫鑑賞入門書
2.本揭開書畫千年筆墨奧祕的精彩著作
3.書中內容以對談問答形式呈現,大師觀點立即掌握
4.針對古代書畫大師(沈周、唐寅、石濤、八大山人、倪瓚……)等藝術家的畫作進行深入剖析
5.本適合作為藝術研究與欣賞中國書畫的參考書籍及教材

作者簡介

徐小虎教授(Joan Stanley-Baker)(MLitt DPhil Oxon)

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博士

生於南京,受中德父母影響,從小接受東西方文化多元洗禮,小學和初中學業輾轉受教於羅馬、重慶和上海。大學進入以人文教育與藝文創意知名的美國班寧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 Vermont),開啟了對視覺與表演藝術的熱愛;又於普林斯頓大學進修中國藝術史,在研究方法學上條理嚴謹且分析敏銳的訓練,為往後五十多年書畫斷代與藝術評論奠定堅實的基礎。五十歲始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於1967-1971年,以筆名Jennifer S Byrd每週為《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撰寫藝術評論專欄,其後持續在國際與台灣報章雜誌上發表有關藝術、建築、教育和環境方面的評論。從1971年,為瞭解傳統書畫家與收藏家如何鑑賞筆墨,對書畫鑑定家、收藏家及大書畫家王己千(季遷)作數年的長期訪問,後由台北《故宮文物月刊》刊出中譯「畫語錄」(第13, 15-29期,1984-1985)。1975年擔任加拿大維多利亞美術館首任東方藝術部長,負責該館以收藏日本文物為主的亞洲部門典藏和展演空間設計,並進行中、日兩國的藏品研究。

1980年為了能在故宮博物院近距離研究中國書畫原作,移居到台北,任教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同時在故宮提畫研究吳鎮的傳稱名作、尋找真跡。1984-1987年前赴牛津攻讀博士學位,1987-1990年在澳洲墨爾本大學任教。

回台期間,於1991-1994年擔任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並從1993年協助籌備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後改制為大學)。1996年起正式擔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首任學務長。於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領導研究生突破傳統論文撰寫模式,在書畫斷代鑑定上獲得新發現。2006年退休後至今持續深入研究、發掘、演講,並教授書畫專題討論課程。

【著作】

當代藝術教育環保建築評論文章外的美術專書包括:Japanese Art(1984年Thames and Hudson)(已出版法文、中文《日本美術》、西班牙文和伊朗文譯本,並將於2014年出版增訂版)、《中國文人畫之東渡日本》(1993,密西根大學出版)、英文《Old Masters Repainted, Wu Zhen (1290-1354) Prime Objects and Accretions》(1995,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繁體中文《被遺忘的真跡──吳鎮書畫重鑑》(2011,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簡體中文(2012,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對談人簡介

王季遷

旅美知名書畫家、收藏家暨鑑賞家。

1907年出生於蘇州,年少時在名畫家顧麟士麾下習畫,之後赴上海就讀東吳大學法律系時師從吳湖帆,兩位知名畫家都是富懷豐富鑑藏知識及書畫藏品的大師,因而在學習的這段期間,增長了許多鑑賞知識及經驗。

1935年,王季遷獲北京故宮博物院遴選為審查委員,審查赴倫敦展覽的千張藏畫,這對年僅不到三十歲的他來說,是個多麼大的殊榮!不僅得以親睹許多極其珍貴的中國古代書畫,他在中國書畫鑑賞領域的地位自此也更加確立。

1948年移民紐約之前,王季遷已經鑑賞超過七千幅古書畫,憑著如此過人的眼力及鑑賞能力,他在中國書畫的研究、鑑賞及收藏上,縱橫海外達半世紀之久,備受尊崇與肯定。

王季遷不只在鑑定及書畫收藏上為人所欽佩,他對中國書畫豐富的學養與知識,更成為許多研究中國美術史學者們請益的對象,受其啟發與影響的東西方學者多不勝數,他對中國書畫在專業學術研究上的貢獻極多。

徐小虎認為王季遷為20世紀後也是傑出拔群的文人傳統書畫創造家,因為他自己的用筆完全符合本書內所敘述的條件,但是世界上卻很少人認識他的書畫……王季遷為了讓許多喜好藝術者都能夠有緣親炙中國藝術之美,不吝將其豐富的收藏品公開展示於世人,其收藏品既多且精,年代橫跨宋代至清代,彷如部精彩的中國美術史縮影。

目錄

推薦序 觀看中國畫的另種方式──高居翰(James Cahill)
自序 知其然,說其所以然──揭開書畫千年筆墨奧祕
章 氣韻、畫品、紙絹、筆墨等的鑑賞
第章 繪畫外在的判斷標準、些主要的皴法
第三章 渲染與雅俗
第四章 用筆與雅俗
第五章 正鋒和側鋒(中鋒、偏鋒)
第六章 美感與雅俗
第七章 含蓄與正統
第八章 沈周
第九章 倪瓚
第十章 唐寅
第十章 四王
第十章 石濤
第十三章 八大山人、牧谿
第十四章 梁楷、王蒙
第十五章 黃公望、夏珪
第十六章 戴進、李唐、陳洪綬
吳湖帆先生與我──並略談中國書畫的鑑定問題──王季遷

《中國書畫藝術賞析導論》 一部深入淺出、系統梳理中國書畫發展脈絡的權威著作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為廣大書畫愛好者、藝術史研究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精髓的讀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易於理解的賞析指南。不同於聚焦於某一位特定大師或某一特定流派的專著,本書採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系統性地梳理了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中國書畫藝術的演變軌跡、核心美學精神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獨特表現。 第一部分:溯源與基石——中國書畫的誕生與早期發展 本部分著重探討中國書畫藝術的起源,闡釋「書畫同源」的歷史必然性。我們將從甲骨文的刻畫符號和岩畫的原始造型談起,追溯漢字書寫如何逐漸確立其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地位。 文字的圖畫性: 詳述篆書的演變過程,從金文的莊重古樸到小篆的規範統一,分析線條結構如何蘊含著最初的審美法則。 早期繪畫的載體與主題: 探討帛畫、壁畫的發現及其重要性。重點分析楚文化中浪漫主義的色彩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畫像的宗教與神話意涵,為後世山水畫和人物畫的發展奠定基礎。 魏晉風骨: 深入剖析東晉時期,隨著玄學興起和個體精神的覺醒,中國畫科開始確立其獨立性。著重分析顧愷之「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如何超越單純的形體模仿,進入精神層面的表達。這一時期的書法,如王羲之的行書,其筆法結構已臻化境,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第二部分:確立與規範——唐宋盛世的輝煌確立 唐宋時期是中國書畫藝術走向成熟與巔峰的關鍵階段。本書將分別從人物畫、山水畫以及書法藝術三個維度,詳盡闡述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 唐代繪畫的氣象萬千: 人物畫的世俗化與理想化: 分析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筆法特徵,以及閻立本在歷史畫中的敘事能力。探討盛唐時期佛教藝術的鼎盛及其對人物造型的影響。 山水畫的初步發展: 介紹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山水,展現宮廷藝術的富麗堂皇,並探討王維將禪宗意境融入山水畫的革新意義。 宋代藝術的精緻與理學影響: 院體繪畫的典範: 聚焦北宋徽宗年間的畫院制度,分析院畫如何強調法度森嚴、寫實精準。重點分析范寬的雄渾、郭熙的「可觀可遊可居可待」的畫論,確立了山水畫的宇宙觀。 文人畫的興起與理論建構: 詳細闡述蘇軾、米芾等人對繪畫的「士氣」主張,探討他們如何將書法用筆的意趣引入繪畫,從根本上區分了職業畫家與文人畫家的審美取向。 書法藝術的里程碑: 系統梳理唐代楷書的集大成(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分析顏體如何融合晉人筆意與盛唐氣度,確立了雄渾博大的典範。同時,探討宋代「尚意」書風的形成,米芾的「刷字」特質及其對後世的啟示。 第三部分:轉折與融合——元明清的風格蛻變 元代以降,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化,書畫藝術的發展開始向內在的精神探索和風格演變深入。 元代:從院體到文人畫的全面勝利: 「元四家」的並峙: 詳細剖析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家在筆墨技法和審美取向上的差異。特別是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如何將水墨的簡約推向極致。 書法的時代精神: 探討趙孟頫如何提倡「復古」,強調回歸晉唐規範,並將書法融入繪畫的筆墨結構之中。 明代:流派紛呈與技法的規範化: 浙派的雄勁與吳門畫派的雅緻: 比較戴進、吳偉為代表的浙派對宋人青綠山水和院體畫的繼承,以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組成的吳門畫派,如何將文人畫推向世俗化和精緻化的市場需求。 董其昌的理論統治: 深入解析董其昌「南北宗論」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探討其提倡的「淡墨」審美如何影響清初畫壇。 清代:摹古與創新的辯證關係: 正統與異端: 分析「四王」對董其昌山水理論的集大成與規範化,展示了清初畫壇對筆墨傳承的極度重視。同時,探討以「四僧」(石濤、八大山人)為代表的藝術家如何通過強烈的個性和筆墨的恣肆表達,對僵化的摹古風氣發起挑戰。 第四部分:當代轉向——近現代書畫的變革與挑戰 近現代是中國書畫藝術經歷西方思潮衝擊,尋求轉型與現代性表達的關鍵時期。 晚清民初的革新: 探討海派藝術家(如吳昌碩)如何以金石入畫、入書,突破文人畫的陳腐氣息,注入更為雄強的時代力量。 二十世紀的激盪: 分析齊白石如何回歸民間趣味與筆墨的生命力,形成「紅花墨葉」的獨特風格。探討徐悲鴻、林風眠等人引進素描和西方造型體系後,中國畫在寫實與寫意之間進行的艱難調和與探索。 當代書畫的多元格局: 總結當代書畫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如何以更開放的心態吸收現當代藝術理念,使水墨藝術在新的語境下延續其生命力。 【本書特色】 1. 結構嚴謹,脈絡清晰: 遵循時間軸線,將書、畫、印(適度穿插)融為一體,展現中國藝術體系內在的邏輯性。 2. 理論與實踐並重: 不僅介紹了各時期的代表作品和風格,更深入挖掘了歷代畫家、書家提出的核心美學主張(如「隨類賦彩」、「以線造型」、「書入畫」等)。 3. 著重「筆墨精神」的剖析: 詳盡闡釋中國藝術的靈魂所在——線條的品質與筆墨的層次變化,幫助讀者理解何為「氣韻生動」。 本書是理解中國藝術思想、欣賞傳統傑作的不可或缺的入門和進階參考書。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能建立起一套有深度、有系統的書畫審美框架,真正領略中華文明的筆墨情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尤其对于想要提升自己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年轻一代来说,简直是必备之选。我发现自己现在再去看博物馆里的展品,或者哪怕是在网上偶然刷到的古代画作,都能立刻捕捉到一些以前忽略掉的细节和韵味。作者的专业知识储备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他能将这份专业知识,转化为普通人可以理解和吸收的“养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笔墨技巧,层层递进,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被引导的愉悦感,而不是被知识点淹没的焦虑感。这是一次高质量的、物超所值的精神投资。

评分

这本画册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福音,我本来对中国传统书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总觉得那些笔墨和构图深不可测,难以捉摸。但自从翻开它,那种感觉完全被颠覆了。书中的讲解方式非常贴近生活,仿佛不是在读一本严肃的理论著作,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他会用最日常的例子来阐释那些看似高深的艺术原理。比如,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的解释,不再是空泛的辞藻,而是结合了具体的画作案例,让你立刻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种神采飞扬的意境。特别是对于不同流派的风格对比,作者的洞察力极强,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精髓所在。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走进中国艺术的内心世界,那种由衷的震撼和喜悦,是其他艺术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

坦白讲,我过去对一些艺术史上的大师级人物总是心存敬畏,觉得他们的作品遥不可及,但这本书成功地拉近了我们与这些艺术巨匠的距离。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式介绍,而是将那些历史背景和艺术家的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位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波动,理解了他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落笔方式,那样的色彩搭配。这种“共情式”的解读,让原本冰冷的作品瞬间“活”了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看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生活与艺术融合”的指南。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

评分

对于长期接触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深入了解东方美学体系的桥梁。它没有盲目推崇,也没有过度神化,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和富有逻辑的方式,拆解了中国书画背道而驰的几个核心概念。例如,书中对“意境”和“虚实相生”的探讨,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推崇留白,以及这种留白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视角,尤其宝贵,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接纳和欣赏不同文明的伟大成就。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即便是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习惯不甚了解的人,也能很快跟上思路。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知道这不是一本寻常的出版物。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无论是彩图部分的色彩还原度,还是黑白线条的层次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很多古代书画的细节,即便是通过高清图片呈现,也依然能感受到原作的笔触和墨色的变化,这对于研究者或者仅仅是想欣赏美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加分项。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留白的处理非常得当,既保证了视觉的舒适性,又没有让画面显得单调。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房间的艺术氛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