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韩怀宗
东吴大学英文系毕业,民国七十五年进入联合报系担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中文版编辑,并转任《联合报》国际新闻中心编译,直至民国九十二年退休。民国八十七年兼任西雅图咖啡产品副总至九十一年止,协助产品开发并编写教育月刊《Coffee Times》。
任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期间,因与美方编辑部时差问题,养成熬夜喝咖啡提神的习惯。起初喝即溶咖啡,但喝来乏香苦口,于是自力救济,自己烘咖啡豆,犒赏味蕾,不自觉玩起咖啡,并大量蒐集国际咖啡资讯,研究咖啡烘焙与冲泡,至今已届三十年。
咖啡之学,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海无涯,唯勤是岸,自许为咖啡大学的终生学生!
著作:
《新版咖啡学:秘史、精品豆、北欧技法与烘焙概论》─2014
《精品咖啡学上:浅焙、单品、庄园豆──第三波精品咖啡大百科》─2012
《精品咖啡学下:杯测、风味轮、金杯准则──咖啡老饕的入门天书》─2012
《咖啡学:祕史、精品豆、与烘焙入门》─2008
译作:
《Starbucks:咖啡王国传奇》─1998
《咖啡万岁:小咖啡如何改变大世界》─2000
E-mail: coffeeologyhan@gmail.com
Facebook David Han www.facebook.com/david.han.167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精品豆”的深入剖析,简直是为我这种咖啡新手量身打造的入门指南。以前我对“精品”的理解非常模糊,无非就是贵一点,味道好一点。但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从生豆的处理法(日晒、水洗、蜜处理等等)到不同产区风味轮廓的细微差别。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描述风味,比如有些豆子像莓果爆炸,有些则带着坚果的醇厚,这极大地帮助了我建立起自己的风味地图。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分辨不同处理法带来的口感差异,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真的太棒了。书中还配了一些很清晰的图表,解释了海拔、气候对咖啡风味的影响,逻辑性很强,让人一目了然。我感觉我不再是盲目地接受咖啡店的推荐,而是真正开始理解我口中咖啡的“前世今生”,这对我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对“臺灣美食”这部分内容的穿插感到非常惊喜,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咖啡书籍的刻板印象。韩怀宗老师果然是行家,他把咖啡文化和台湾本地的饮食习惯巧妙地结合起来,探讨了咖啡在台湾本土语境下的发展和演变。书中提到了一些台湾特有的咖啡搭配或者咖啡馆的特色,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也感到新奇和亲切。这种地域性的融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学术探讨,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在地情感。阅读这些章节时,仿佛能闻到混合着浓郁咖啡香和台湾小吃香气的街头场景,大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咖啡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复古又兼具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本来对咖啡的了解仅限于速溶和偶尔在咖啡馆点一杯拿铁,但这本书的“祕史”部分,简直是打开了我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讲咖啡豆的产地和品种,更是深入挖掘了咖啡文化是如何从遥远的埃塞俄比亚一步步走向世界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交织,让我读起来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旅人穿越时空。特别是关于早期咖啡贸易的描述,那些关于海运、殖民地种植的细节,都写得绘声绘色,完全不像枯燥的历史陈述,反而充满了冒险的意味。作者的叙事功力很强,总能找到巧妙的角度切入,让原本可能让人打瞌睡的知识点变得鲜活有趣。读完第一部分,我简直迫不及待想去试试那些历史上有名的咖啡馆,感受那种古老的气息。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如此扎实的专业书籍来说,是非常贴心的设计。
评分我必须赞扬一下这本港台原版的纸张和印刷质量,这在现今很多出版物中是很难得的。繁体字的排版,在阅读上有一种特别的韵味,看着那些熟悉的汉字以如此精美的形式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书本的装帧结实耐用,即使我经常带着它在通勤路上阅读、翻阅,书页也没有出现松动或磨损的迹象。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对我这种喜欢保留经典书籍的人来说,这种扎实的制作工艺,保证了它能陪伴我很多年,成为我书架上一个重要的存在。它让“阅读”这个行为本身,提升到了一个更愉悦的层次。
评分关于烘焙入门的部分,我原本以为会非常技术化、难以理解,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出奇地平易近人。他没有直接扔给我复杂的温度曲线图,而是先从最基础的烘焙原理讲起,比如梅纳反应和焦糖化,用日常的烹饪类比来解释,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我特别喜欢他提到的关于“烘焙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的观点,强调了设备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烘焙师的“感觉”和对豆子的理解。虽然我还没有勇气立刻买一台烘焙机回家,但光是阅读这些关于烘焙深浅如何影响酸度、醇厚度和香气的描述,就已经让我对咖啡师多了一份敬意。我甚至开始关注自己买的豆子包装上有没有标注烘焙日期和程度,这种细致的观察习惯,正是这本书潜移默化带给我的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