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16开精装 全6卷共100册 原箱装)边疆文献辑y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16开精装 全6卷共100册 原箱装)边疆文献辑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边疆史
  • 近现代史
  • 文献辑录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民族
  • 地方志
  • 档案
  • 珍稀文献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9881806420
商品编码:28448757344

具体描述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16开精装 全6卷共100册 原箱装)
作者: 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 9789881806420
出版时间: 2010-11
装帧: 精装
定价:48000


商品描述:
sd
18世纪中叶开始,英法等欧美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为了寻找世界市场,不断向东方亚洲输出资本,争夺殖民地。俄国在彼得大帝统治下,于年进行改革,大大提高国力,日本虽然在西方列强冲击下差点沦为殖民地,但经过1868年明治维新,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君主国家,并加入了世界列强的扩张队伍。与此同时,不顾世界潮流的清朝中国却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1840年的鸦片战争终于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原本依附清朝的缅甸、老挝、越南、朝鲜等国先后被英法日等国控制,与清朝的朝贡关系被强行阻断;列强各国不断派人以旅行、探险等名义向中国边疆地区渗透,并不断利用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弊政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或挑拨民族关系,或借故制造事端,进而出兵中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割让中国边疆领土或出卖权益的条约,中国边疆由此陷入全面危机。
1845年,新疆发生和卓之乱,清朝出兵镇压。1850年应俄罗斯国要求,清政府同意在塔尔巴哈台与俄通商。清政府命伊犁将军奕山斟订通商章程。次年又增伊犁为通商商埠,并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7款。1855年,俄国派西伯利亚总督木喇斐岳福单方面强行航行黑龙江。1858年,中俄签订爱珲条约,俄国占据黑龙江北岸地方。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俄国据此取得乌苏里江地区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1年,俄国取得在库伦、恰克图通商的权利。1864年,新疆回民举行反清起事。南疆封建主金相印攻下汉城后,又向浩汗请援。浩汗国派将领阿古柏于1865年进入南疆。1867年阿古柏自立为汗,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七城之国)。1870年阿古柏据又整个南疆及部分北疆地区。1871年7月,沙俄为防止阿古柏势力进一步扩张,悍然出兵,占据伊黎地区,号称代清朝收复。1874年英国与阿古柏签订条约,以承认其政权为代价,换取在新疆通商、驻使、设领事地权力。面对丧失新疆危险,清朝朝野展开了关于塞防与海防孰轻孰重的大辩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重点保护东南富庶地区,“移西铜以助海防”。湘抚王文韶、漕运总督文彬、山东巡抚丁宝祯、江苏巡抚吴元炳等则主张以陆防为主,迅速进兵新疆。陕甘总督左宗棠1875年4月提出应该塞防与海防并重。清政府同意。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沈葆祯分别督办海防;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收复新疆事宜;金顺为乌鲁木齐都统。1876年,俄罗斯攻取浩汗国。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同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交涉归还伊黎及白彦虎事。1879年,崇厚与俄订约,条件不利。1880年清政府命曾纪泽出使俄国议改约。1881年,曾纪泽与俄签订《中俄伊黎条约》。1882年,哈密帮办大臣长顺会办西北界务,与俄订《伊黎界约》3条,划界时中方失去格登山及达图喇河;巴里坤领队大臣沙克都林扎布会办西南界务,与俄订《喀什噶尔界约》4条,划界时中方失去阿克苏河河源之地。1884年清政府正式建新疆行省,以刘锦棠为甘肃新疆巡抚。经英俄角逐,曾在清朝势力范围的帕米尔只留在新疆一小部分。
鸦片战争后,英国已经借租借名义割去香港。1852年英军侵入缅甸。缅甸发生内乱。次年英国割缅甸土地。1868年英国派出探险队从缅甸八莫进入云南,企图经腾冲前往大理,遭控制当地的杜文秀军队阻拦不果。1874年,英国组成193人的武装探险队,从缅甸曼德拉北上,寻找滇缅之间道路,并派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马嘉理前往云南接应。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探险队非法入境,遭当地人盘问,冲突中马嘉理被打死。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赔偿要求。1876年2月,英军舰四艘来华威胁。1876年9月23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除规定清政府赔白银20万两、派使道歉外,还通过“另议专条”,规定英国可以派“探险队”从北京出发,经甘肃、青海或四川,经西藏转赴印度。这对英国势力进入西藏有很大影响。1885年,英军占领缅甸,流放缅王。1886年中英签订缅藏条约,清政府事实上被迫承认英国对缅甸的占领。随后英军开始入藏。1887年,西藏地方军在隆吐山阻击入藏英军失败。1888年,藏军在江孜阻击英军失败,四川总督派江孜守备萧占先阻英军于江孜汛。1890年,中英订立藏印条约8款,哲孟雄划归英国保护。1891年,英国侵占坎巨提,清驻英使薛福成与英外交部商定,会立坎巨提酋长。次年双方会立买卖提艾孜木为坎巨提头目。1892年,俄入帕米尔,自此与英国展开角逐。帕米尔以北、以西归俄;以南部分归英属阿富汗;中部与东部久为清朝势力范围,三方进行角逐。1893年,中英订续议藏印条约,西藏被迫开放亚东等地。达赖 喇嘛转而亲俄,并与清政府发生矛盾。1904年,达赖 喇嘛抗英失败出走,英国与西藏地府在拉萨签订印藏条约。清政府命唐绍仪为与英议约全权大臣。经清政府努力, 1906年,中英订立藏印条约附英藏条约6条:中国承认印藏条约,英国允不占藏地,不干涉藏政;中方承认不准他国干涉西藏政治。1908年,中英签订藏印通商章程15款。西藏葛伦政府也在上签字。1909年,联豫调川军2000入藏,达赖 喇嘛逃亡印度,清廷革去达赖名号。次年趁四川民变返藏,达赖 喇嘛宣布西藏独立。
1859年,法国攻取越南西贡。1862年,法国割越南边和、嘉兴、定祥三省。同年英国又发动对缅战争。1866年法国组成探测队,从越南西贡出发,去湄公河(澜沧江)探寻通往中国的道路。1869年法国割取越南安江、河曲、永隆三省,至此越南北部六省为法国占领。1871年,清政府派冯子材领兵入援越南。1873年,法国增兵河内;云南杜文秀失败。1881年法军破越南,有进犯广东之势。云贵总督刘长佑上书防法入滇越,要求修兵御之。1882年,以法越构兵,法国占据越南东京。清政府命李鸿章、左宗棠、张树声、刘长佑筹划边情。 1883年,法破越南。清政府命彭玉庆为钦差大臣,会同张树声布置防务。越南乞降,与法国立约。刘永福又破法军。1884年中法爆发战争,法舰攻台湾,旋被刘铭传攻走。1885年中法议和,随后签订越南条约,越南沦为法国保护。1891年,英法迫清朝割让与缅甸、越南接壤的滇桂各土司地;清朝派邓承修与法国代表狄龙划分中越边界。
日本国在国力增强之后迅速走向扩张道路,其目标首先选定台湾和朝鲜。1871年琉球船失事难民漂至台湾,被“生番”杀害54人。1874年3月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交涉。1874年初,日本决定出兵台湾。当年4月,日本设立台湾藩地事务局。次年出兵进攻台湾。清政府被迫向日本赔偿军费及抚恤难民银两;1876年,日本屯兵琉球;与朝鲜订约。1877年,日本阻琉球向中国入贡。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废除国王,改琉球为冲绳县。1882年,因朝鲜内乱,清政府派兵干预,命张树声剿朝鲜内乱(大院君杀执政数人并焚日本使馆)。张树声命提督丁汝昌率舰援朝鲜。秋,清军执朝鲜大院君安置保定。中日海陆军均至朝鲜;德国与朝鲜议约,中国派员莅盟,声明朝鲜为中国属邦。朝鲜被迫惩凶、赔款,并允日本驻兵保卫使馆。1884年,朝鲜维新党首领金玉均“作乱”,以日本为援,谋杀执政,为中国驻军提督吴长庆敉平。1893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清兵前往戡乱,败于日军。次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辽东半岛。日本虽经俄、法、德三国调停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索要巨额赔款使清政府陷入经济破产边缘。1897年,俄国出兵占领旅顺、大连。1903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爆发战争,俄国失败。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日本取得俄国在中国东北权益。1906年,日本设南满洲株式会社,又设立关东州都督府,强化对南满的控制。1910年日本终于吞并朝鲜,将侵略目标转向中国东北。
上述边疆危机产生的结果虽已为世人熟知,但如果系统考察史料,仍有重新认识必要。本专辑资料除了辑录《实录》、《会典》等官书摘录部分相关资料,以及介绍概况的著作,还广泛搜集理藩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能部门编印的相关边事条约,相关当事官员的出使报告,外交文书,谈判节略,划界记录,边界公牍、电报汇钞,与边界有关的舆地考证、图说,交界隘卡记录,交涉照会函札,边事奏议等。其中不少属于首次刊发或较难见到。上述资料对于重新认识边疆危机,尤其是资料中披露的历史细节,具体的过程,有极高的鉴史价值。重新审读可能会有新的结论。


一部梳理历史脉络,洞察时代变迁的宏篇巨制——《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 中国,一个拥有漫长而复杂历史的东方古国,其疆域的形成与演变,边疆的治理与开发,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多元的文化,也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与国家意志。然而,囿于史料的零散与分散,系统性地研究和理解中国近现代边疆的历史真相,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集大成、开先河的学术巨著——《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应运而生。这套文献,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编纂、丰富的史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深入透视中国近现代百余年间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发展轨迹,以及国家在此进程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 一、 珍稀文献的汇聚:历史的原始肌理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对散落于海内外的、关于中国近现代边疆历史的原始文献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搜集、整理与辑录。其中包含的文献类型极为广泛,可谓包罗万象: 官方档案与奏折: 这是还原国家边疆政策与决策的最直接依据。包括清末民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如将军府、都督府、省政府等)关于边疆行政、军事防御、经济开发、民族事务等方面的官方文件、奏折、公文、报告,乃至秘密报告等。这些文献直观地反映了国家机器在边疆领域的运作逻辑与实际考量。 勘界立案与地图资料: 边疆的形成离不开边界的划定与确立。这套文献辑录了大量关于边境勘察、测绘、条约、协定、界务会议记录以及相关的地图、界碑照片等。它们是考证中国边疆范围、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物证,为研究中国边界变迁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资料。 军事志书与战役报告: 近现代中国边疆动荡不安,军事冲突与边疆战争屡屡发生。《辑录》中收录了大量各时期、各地区(如西北边疆、西南边疆、东北边疆、塞防、海防等)的军事志书、战役报告、将领奏疏、部队名册、装备清单等,详实地记录了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作战过程、兵力消耗以及军事战略的演变,有助于理解边疆的安全格局与国家军事实力。 地方志与风土记: 地方志作为区域历史的百科全书,是了解边疆地区社会状况、民俗风情、物产经济、宗教信仰的宝贵资料。《辑录》精选了与边疆地区相关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志、民族志、风土记、回忆录等,它们生动地展现了边疆各民族的生活面貌、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关系。 报刊杂志与学术著作: 近现代以来,随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大量的报纸、杂志、期刊以及学者撰写的学术专著,也为边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辑录》收录了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关于边疆问题的报道、评论、调查报告,以及学界对边疆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各界对边疆问题的认知与关注。 外交档案与国际交往资料: 边疆问题往往与国际关系紧密相连。《辑录》中不乏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如俄国、英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在边疆地区的交往、谈判、条约签署、以及由此引发的边疆纠纷和外交博弈等相关档案与资料,为理解中国边疆的国际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 宏大格局的呈现:历史的立体画卷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之所以被誉为“宏篇巨制”,在于其并非孤立地呈现某个地区的边疆,而是力图勾勒出中国近现代边疆的全景图。全书共六卷,百册之巨,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边疆区域,将史料按照地理区域、时间序列以及主题内容进行精细的划分与组织。 第一卷至第六卷 围绕中国陆地和海洋边疆的主要地理区域展开,例如东北边疆、西北边疆、西南边疆、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以及沿海、海岛等。每一卷都涵盖了该区域从清末到民国末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关键历史事件与发展脉络。 按时间顺序 串联起不同时期国家对边疆的认识、政策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边疆面貌的变化。 按主题深入 挖掘不同边疆区域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发展机遇,如边疆的开发与移民、民族政策的实施、边界的争议与谈判、边疆的稳定与安全等。 这种宏大的格局,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本套文献,系统性地、立体式地理解中国近现代边疆的历史演变,避免了由于资料分散而造成的片面性与碎片化认识。 三、 研究价值的深远:学术的基石与创新的源泉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的价值,远不止于史料的汇集,更在于它为中国近现代边疆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并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填补学术空白,深化历史认识: 许多文献此前从未公开或未被充分利用,它们的出现,将极大地补充和完善以往的学术研究,纠正可能存在的史实偏差,深化我们对中国近现代边疆历史事件、政策出台背景、决策过程以及实际影响的认知。 为边疆研究提供原始依据: 对于从事边疆史、民族史、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社会经济史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本套文献无疑是一座金矿。它们提供了最直接、最权威的原始材料,使得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 边疆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其研究需要整合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辑录》中丰富的史料,为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有助于推动边疆研究的纵深发展。 服务于国家战略与现实需求: 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借鉴与启迪。《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所呈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国家在边疆治理、区域发展、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决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激发学术创新与新视角的涌现: 随着更多珍贵史料的披露,必将引发学界对边疆历史的新一轮思考与研究,催生出新的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推动中国近现代边疆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四、 收藏价值的珍贵:历史的遗赠与传承 《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以16开的精装形式呈现,全套共计100册,原箱装,无论在装帧设计还是印刷质量上,都体现了出版的精心与严谨。对于图书馆、研究机构、高校以及对历史文献有深度需求的个人收藏者而言,这套文献不仅是研究的利器,更是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历史遗产。 总结而言,《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工程。它以其前所未有的文献体量、严谨细致的编纂工作、宏大精深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现代边疆历史深处的大门。它不仅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石,更是洞察国家发展轨迹、理解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的关键钥匙。翻阅其中,我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到边疆人民的艰辛与奋斗,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这片土地的辽阔与多元,以及国家疆域的神圣与庄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的读者,这套《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的连续性。我一直认为,理解近现代中国,必须从它的边疆入手,因为边疆往往是中国与外部世界接触最前沿,也是各种矛盾最集中的地方。这套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一领域的认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西南边疆,例如云南、广西与东南亚各国交界地带的文献感到兴奋。我找到了一些关于清末民初时期,中法、中英在边境地区的勘界协议、贸易章程,以及因边界纠纷引发的民间冲突的记录。这些文献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它们展现了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和动态的边疆地带。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土司制度在近现代的延续与变革,以及中央政府如何尝试将这些边缘地区纳入国家统一的管理体系。还有一些关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与汉族地区文化交流的描述,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考究,厚实的封面和精美的内页,都体现了其作为珍贵文献辑录的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对军事史和地缘政治史情有独钟的读者,这套《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想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边疆地区如何从分散、边缘的状态,逐渐被纳入国家主权体系的过程。这套书的收录内容,恰恰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我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关于清末民初时期,中央政府在东北、西北等战略要地的军事部署、边防建设、以及与沙俄、日本等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摩擦的原始文献。其中,我看到了一些关于边境要塞的修建图纸、驻军兵力配置的命令,甚至还有一些在边境冲突中缴获的敌方物资清单。这些第一手资料,让我对当时中国边疆的军事实力和战略考量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此外,关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收复和巩固边疆方面的努力,例如收回俄租界、划定国界等,也有大量的官方档案和外交电报。这本书的100册规模,意味着我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去深入研究边疆问题,这种系统性的研究价值是其他任何单一文献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套《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的出版,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尤其是对边疆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算得上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认为,边疆历史是中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的研究资料却相对零散,不易获取。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极大地降低了研究门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近现代中国与邻国之间边界划分、领土争端、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文献特别关注。例如,我找到了许多关于20世纪初,中国在西南地区与英属印度、法属印度支那边界的界务报告和勘界记录。这些文献详细记录了当时边界走向的确定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原住民、宗教信仰、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它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生动的边疆图景,而非简单的政治划分。我还在其中看到了关于边境贸易、人员往来的规定,以及因这些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套书的精装设计和整齐的100册包装,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对历史文献的尊重。

评分

这套《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的巅峰之作。首先,拿到手那厚重的原箱包装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拆开来,16开的精装本,整整六大卷,一百册,这规模本身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我最开始是被“边疆文献”这几个字吸引,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关于边疆拓殖、民族交往、边界变迁的原始记录都抱有极大的兴趣。翻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泛黄的手稿、官方奏折、地方志、甚至是民间契约的影印件。这些文献的年代跨度很大,从清末到民国,几乎囊括了中国近现代边疆格局形成和演变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新疆、东北、西南边疆的一些奏疏和档案,它们详细记载了当时政府的管理政策、驻军情况、土地勘界、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有些内容甚至是第一次接触,让我对历史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细微之处和生动细节。例如,有一份关于晚清时期伊犁驻军的军饷开支记录,竟然详细到每一天发给士兵多少大洋,购买了多少口粮,这种微观的视角,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能勾勒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原箱装的设计也考虑到了文献的保护,每一卷都用牢固的箱子独立存放,细节之处可见出版社的用心。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套《中国近现代边疆文献辑录》绝对是学术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一座宝藏。它收录的文献之全面、之珍稀,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喜。我一直对晚清时期中央与边疆地方势力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冲突和合作非常感兴趣。这套书里,我找到了许多之前难以查阅到的珍贵资料。比如,关于民国时期东北沦陷前夕,一些地方实力派与日伪势力之间复杂博弈的原始电报和通信记录,这些文件的出现,无疑为研究这段敏感历史提供了更直接、更生动的证据。我仔细研读了几份关于蒙疆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档案,里面涉及到了民族成分的界定、地方自治的尝试,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宗教习俗保护的条例。这些细节,对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治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这套书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清晰度高,排版合理,即使是那些手写体文献,也都能辨认得十分清楚。16开的尺寸,也方便阅读和做笔记,不会显得拥挤。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文献集,更像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肌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