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978-7-5500-2705-3
内容简介
《罗伯特议事规》
本书是作者生前*后一次*面增修版本的中文译本,详细阐述了各项规则的内容及其所适用的情况,并为读者制定了系统*面的议事规则学习计划。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学会保障会议秩序,优化会议程序,大大提高会议效率,取得卓有成效的会议结果。书中大量介绍了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具实用效果。
《罗伯特议事规则实践指南》
本作品是由中国内地人自主创作的议事规则工具书;本作品基于国内应用群体的特点,删繁就简,选用*实用、*常用的规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使读者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根据广大读者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本作品除了议事规则的相关内容之外,还增加了日常观点交流的规则及家庭会议规则,有针对性地添加沟通技巧的应用,使作品的应用范围从组织会议扩大到日常沟通及家庭会议;本作品使用用大量的故事及案例,寓教于乐,使议事规则生动化、生活化,便于初学者学习和实践。
目录
动议优先顺序表
动议规则表
前 言
导 言
第一编?议事规则
第一章 如何在协商会议中处理事务
1.引入事务
2.进行辩论之前
3.获得发言权
4.动议和决议
5.附议动议
6.陈述议题
7.辩 论
8.辅动议
9.提交表决和宣布表决结果
10.用于达成特定目的的规范动议
第二章?动议的一般分类
11.主动议或主干动议
12. 附属动议
13.偶发动议
14.优先动议
15.其他主动议及未分类的动议
第三章?优先动议
16.指定后续会议时间
17.休 会
18.休 息
19.权益问题
20.议 程
第四章?偶发动议
21.规则问题及申诉
22.暂缓规则
23.反对审议一项议题
24.拆分议题,以及逐段或逐条审议
25.起立重新表决,以及涉及表决的动议
26.关于提名的动议
27.产生自会议组织事务的请求
第五章?附属动议
28.搁 置
29.立即表决
30.调整辩论限制
31.有限期推迟,或推迟至某个时间
32.委托或交付
33.修 改
34.无限期推迟
第六章?其他主动议及未分类的动议
35.取消搁置
36.重新审议
37.撤销、废除或取消
38.重提一项动议
39.批 准
40.故意拖延性质的、不合理的或浪费时间的动议
41.会议传召
第七章?辩 论
42.辩 论
43.辩论礼仪
44.结束与阻止辩论
45.辩论原则以及不可辩论的动议
第八章?表 决
46.表 决
47.即使获一致同意也无效的表决
48.需要多于过半数得票的动议
第九章?委员会和理事会
49.委员会分类
50.理事会或董事会,以及执行委员会等
51.理事会和委员会的当然成员
52.特设和常设委员会
53.接收报告
54.通过或接受报告
55.全体委员会
56.准全体委员会
......
第一章?并不是所有会议都适用议事规则 001
第1节?适用环境 002
第2节?会议特征 005
第3节?会议类型 009
第4节?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根本原则 014
第二章?麻雀虽小,也有五脏 017
第1节?法定人数 018
第2节?主持人 020
第3节?秘书 023
第4节?章程 024
第5节?事先告知与召集函031
第6节?会议日程 033
第7节?会议纪要 039
第三章?你有什么问题? 043
第1节 有个名词叫动议 044
第2节?优先级 047
第3节?合格的动议长啥样? 049
第4节?来,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052
第5节?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吗? 059
第四章?会议的细节处理 063
第一部分?附属动议 064
第1节?这事儿不方便明说—搁置 064
第2节?再改一下会更好—修改 066
第3节?交给专人去办理—委托 071
第4节?改个时间讨论更好—改期 074
第5节?让辩论更灵活—调整辩论限制 077
第6节?没啥好说的了—结束辩论 080
第7节?等等,先处理个更紧急的事情—暂停 083
第二部分?优先动议 088
第8节?按既定日程开会—要求遵守议程 088
第9节?权益受到侵害了—提出权益问题 090
第10节?稍停片刻—休息 092
第11节?会议就到这儿吧—休会 093
第12节?会还没开完,改时间继续—指定后继会议时间 096
第三部分?偶发动议 099
第13节?有人违反规则啦—程序问题 099
第14节?主持人的裁定我不服—申诉 103
第15节?有些规则也能缓缓—暂缓规则 106
第16节?这事不值得讨论—反对考虑 109
第17节?把愿意讨论的部分挑出来—拆分议题 111
第18节?内容太多,一条一条讨论吧—逐段或逐条讨论 114
第19节?刚才的表决有问题,重新表决—起立重新表决 116
第20节?怎么表决更好呢?—关于表决方式的动议 119
第21节?提名的方法也很多—关于提名方式的动议 121
第22节?这事儿我干不了—请求免责 124
第23节?请求和咨询 126
第四部分?再议类动议 132
第24节?有些决议得改改—取消或修改已通过的决议 132
第25节?暂停的事可以讨论了—恢复 134
第26节?把委托的事务拿回来—收回委托 136
第27节?刚才的表决我后悔了—重议 139
第28节?以前没通过的议题再议议—动议的重提 144
第五章?开会时重点注意什么 151
第1节?发言与辩论 152
第2节 表决 160
第六章?提名与选举 169
第七章?纪律惩戒 179
第八章?会议规则极简10条 185
第九章?日常交流还是不要太繁琐 193
第十章?温暖有序的家庭小会 211
坦率地说,第一次接触这套规则时,我有些抵触,觉得它太“西方化”或“过于刻板”。但在实际尝试将其应用于我们团队日常的周会上后,我发现这种“刻板”恰恰是最高效的“灵活”。因为规则本身是中立的,它不偏袒任何人或观点,它只专注于流程的公正性。我们团队里有位同事,特别擅长在会议中插入不相关但极具煽动性的个人故事,以此来影响大家的情绪。引入这套系统后,这些“情绪化干扰”被有效地“程序化”了。每次他试图偏离主题时,只要有人引用了规则中关于“偏离主题动议”的条款,讨论就能迅速被拉回正轨,而且没有人会因为被提醒而感到“人身攻击”,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只是在遵循共同约定的契约。这种将“规则置于个人之上”的理念,极大地净化了我们会议的讨论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更安心、更专注地进行理性思考和表达。
评分我曾参加过一些非常官方的、程序极其繁琐的会议,当时只觉得流程冗长得令人窒息,完全是浪费生命。直到我接触到这套被誉为“黄金标准”的议事规则体系,才理解了那些繁复的步骤背后隐藏的深刻目的。它教会我,看似多余的“程序性动议”或“中止动议”,在关键时刻是阻止少数人滥用多数权力、保护少数派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本书的讲解非常到位,不仅解释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阅读实践指南的部分,我仿佛成为了一名会议的“建筑师”,而不是一个被动参与者。我开始留意到,在每一次的“动议”、“附议”和“辩论阶段的转换”中,都蕴含着对集体意志精确捕捉的努力。这套规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有效参与”的理解,它要求参与者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自己的诉求点,并以一种符合既定框架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专注度和专业度的考验。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非营利组织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我们常常面临资源紧张但意见分歧巨大的局面。如何在维护平等参与和促进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一直是个难题。很多时候,少数激进的声音会主导讨论,而那些性格内敛、但往往拥有深刻见解的成员却难以发声。这本书(或者说这套方法论)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框架,它不是压制异议,而是将“异议”纳入一种可控的流程。比如,关于“动议的提出和辩论”的处理,细致到连“修正案”的提交都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限制,这极大地减少了流程上的摩擦和情感上的对抗。它教会我们如何将“人”的分歧转化为“议题”的辩论,从而让重点回归到解决问题本身。我特别欣赏它对“维持秩序”的强调,这种秩序感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确保所有人的声音都能在恰当时间被听见的“治理艺术”。这让我们的董事会会议从一场充满火药味的谈判,转变为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目标明确的集体创作过程。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公司那个总是开不好会的团队量身定做的!我们最近接手了一个跨部门合作项目,每次讨论都像是一场“自由辩论”,主题跑偏是家常便饭,最后往往是各说各话,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之前试过自己总结一些开会技巧发给大家,但效果甚微,大家还是习惯性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我们引入了这套系统。最直观的感受是,会议结构清晰了,谁在什么时候发言、讨论的焦点是什么,都有了明确的锚点。之前那些喜欢拖沓、总是想在最后时刻“插一脚”的同事,现在都得在规定的框架内完成他们的陈述。这不仅仅是关于“说话的顺序”,更是一种对集体注意力的有效管理。通过对议程的严格把控,我们发现原本需要花费两小时才能勉强敲定的事项,现在四十五分钟就能高效完成。那种会议结束后,大家带着明确的下一步行动计划离开的感觉,简直是久违的成就感。这套规则的应用,让原本混乱的集体决策过程,有了一种可预测的、稳定的运行轨迹。
评分我一直认为,大型的、复杂的组织治理,其底层逻辑一定可以被简化为一套核心的“元规则”,正如自然界有物理定律一样,社会协作也需要运行准则。我过去读过很多关于领导力和团队建设的书籍,它们大多聚焦于“软技能”——如何激励、如何沟通。但这本书的视角更为根本,它关注的是“架构”本身。它回答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一个由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中,我们如何系统地、公平地达成一致的行动?我将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时限的设置”、“议程的优先顺序”以及“表决机制的透明化”,与我们部门的年度战略规划流程进行了对照分析。发现我们过去效率低下的根源,就在于对这些基础“操作流程”的轻视。规则的存在,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界定自由的边界,从而保障整体的自由运行。这种从“人治”到“法治”的思维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想冲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