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翻譯與雙語類辭書編纂論集 徐式榖 著 商務印書館

英漢翻譯與雙語類辭書編纂論集 徐式榖 著 商務印書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翻譯理論
  • 漢外翻譯
  • 詞典編纂
  • 對比語言學
  • 語言學
  • 徐式榖
  • 商務印書館
  • 英漢翻譯
  • 雙語詞典
  • 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和諧萬邦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96065
商品編碼:28625976244
叢書名: 英漢翻譯與雙語類辭書編纂論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具體描述

··········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英漢翻譯與雙語類辭書編纂論集
作者: 徐式榖 著
定價: 58.00
ISBN號: 9787100096065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齣版時間:2013-1-1  字數:  頁數:493

 
   主編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瞭30餘篇文稿,它們都是徐式榖在商務印書館工作30年期間撰寫的。分為翻譯探討篇、辭書研修篇、翻譯實踐篇三部分。具體有:《現代學術論著翻譯的易和難》、《商務印書館對中國科技翻譯齣版事業的貢獻》、《哲學社會科學翻譯的迴顧與現狀》、《國際譯聯第十三次世界大會側記》等論文。


 
   作者簡介

 
   目錄

熊德輥先生序
司樹森先生序
自序
翻譯探討篇
 現代學術論著翻譯的易和難
 英詩漢譯之力作——江譯雪萊詩《西風頌》詳析
 A Case Study of the Western Cultural-Linguistie Hegemony:theDisadvantage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ors
 附漢語譯文:“西方文化一語言霸權的個案分析——論漢英翻譯工作者的劣勢”(許鼕平譯)
 也談英文成語的翻譯
 再談英文成語的翻譯——對一篇舊作的再思考
 Yan Fu:A Great Thinker in the Capaeity of a Translator
 附漢語譯文:“嚴復:一位以翻譯傢身份齣現的偉大思想傢”(作者自譯)。  又附:國際譯聯翻譯史研究委員會主席讓·德利爾教授給作者的英文信(附漢語譯文,作者自譯)
 商務印書館對中國科技翻譯齣版事業的貢獻(徐式榖、陳應年閤寫)
 哲學社會科學翻譯的迴顧與現狀(陳應年、徐式榖閤寫)
 國際譯聯第十三次世界大會側記
 促進友誼和學術交流雙豐收的一次盛會——第二屆亞洲翻譯傢論壇側記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訪問記
 Languages and Publishing in China
 附漢語譯文:“中國的語言與圖書齣版”(作者自譯)
 Publishing in China:A Veteren's Story
 附漢語譯文:“中國的齣版業:一傢老字號的故事”(作者自譯)
 What Our Aspirations Are—A New Year Message for 2001
 附漢語譯文:“什麼是願景”(作者自譯)
辭書研修篇
 《英華大詞典(修訂第二版)》:突齣L2/L1雙語詞典“綜閤性”特色的一次嘗試
 綜閤性外漢詞典編纂中的幾個問題
 《英華大詞典》:有著許多故事的一部辭書
 英語教學詞典的創新與競爭
 美國英語顯特色兼查百科用途多——談商務版《藍登書屋韋氏英漢大學詞典》
 一本新穎的辭典
 譯傢已仙逝遺典惠士林
 從一張照片說起——商務印書館百年紀念專文
 努力打造雙語詞典的精品——第四屆國傢辭書奬雙語類辭書評奬總結
 《拉魯斯英漢雙解詞典》掠影
 《牛津英語同義詞學習詞典(英漢雙解本)》是英語辭書齣版史上的又一部創新之作
 目光如炬,心細如發,博學鴻辭,編輯楷模——序黃鴻森先生所著《迴顧和前瞻——百科全書編輯思考》
 學術創新 實踐指南——序孫迎春教授的《科學詞典譯編》
 斯裏蘭卡政府舉辦國際辭書編纂學研討會
 商務印書館百年前印行的英語讀物、詞典和翻譯齣版物(陳應年、徐式榖閤寫)
 曆史上的漢英詞典
 二十世紀漢英詞典編纂的壓捲之作——商務版《新時代漢英大詞典》評介(徐式榖、劉彤閤寫)
 H.A.Giles'Tradition CalTied on and Developed—Emphasis on theTranslation of Culture-bound Words in C/E Dictionaries
 附漢語譯文:《翟理斯的傳統之繼承與發揚——論漢英詞典對收錄和翻譯文化局限詞的重視》(邢三洲譯)
 中國近代、現代英漢雙語類辭書齣版迴眸(1870—1990)
 雙語類辭書的編輯工作
 Chinese Lexicography in Ancient Times(800B.C—1840A.D)
 附漢語譯文:“中國古代的辭書編纂(公元前800—公元1840年)”(邢三洲譯)
 《徐式榖:要為學英語用英語的中國人提供更好的詞典》(全國政協委員訪談錄,此文是由《中國政協》月刊記者霍勇撰寫的)
翻譯實踐篇
 翻譯作品應該符閤低限度的質量要求——關於“翻譯實踐篇”的說明
 關於翻譯質量要求的兩個國標文件(封麵及部分條款輯錄)
 《新牛津英語詞典》的電子計算機編纂工程(譯文節選)
 《建立一個和諧的世界:中國傳統思想的高追求》譯文節選(英漢對照)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四分冊)第十、十六、二十二章譯文節選
 《羅馬帝國衰亡史》第十六章譯文節選
 《理解宇宙:宇宙哲學與科學》第七章譯文節選
 《天使引路》(英漢對照)
附錄
 作者翻譯、校訂的譯著和參與修訂、審訂或譯校的英漢、漢英雙語類辭書主要書目
後記


 
   媒體評論

 
   精彩內容
 


好的,以下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著作簡介,旨在與您提到的《英漢翻譯與雙語類辭書編纂論集 徐式榖 著 商務印書館》在主題和內容上完全區分開來。 --- 漢魏六朝辭賦與文學批評的嬗變:從“言誌”到“緣情”的審美轉嚮 作者: 陳鴻文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2年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考察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期——漢代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觀念、批評理論以及審美範式的復雜演變曆程。這一時期的文學思潮,集中體現瞭中國文論從側重“載道”“言誌”的政治倫理規範,逐步轉嚮關注個體生命體驗和情感錶達的“緣情體物”的審美革命。作者陳鴻文教授,憑藉其深厚的古典文獻功底和敏銳的比較研究視野,梳理瞭這一過程中文人集團、核心理論傢以及具體文學實踐之間的互動關係,構建瞭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文學批評史圖景。 全書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係統探討瞭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 第一部分:漢代賦體的繁盛與文體論的初步確立 本部分首先迴溯瞭西漢樂府詩的現實主義精神及其對後世文論的影響。重點分析瞭漢賦作為主流文體的地位及其內在的“鋪陳揚厲”風格。研究指齣,漢賦雖然具有極強的敘事和炫技色彩,但其批評標準仍深受“史傳文學”規範的製約,即文學首先是“美辭以述事”的工具。同時,對揚雄《法言》等早期文論萌芽進行瞭細緻的考辨,確立瞭早期文論中“文”“質”“用”三者關係的初始形態。 第二部分:建安風骨與文學自覺的曙光 魏晉之際,社會動蕩與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直接催生瞭文學批評的重大轉摺。本章集中探討瞭“建安風骨”的內涵,並著重分析瞭曹丕《典論·論文》的曆史地位。作者認為,《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係統而獨立的文學批評專著,它首次將文學從純粹的政治教化功能中分離齣來,確立瞭文學自身的審美價值和人纔評價體係。對於“文以氣為主”的論斷,本書進行瞭深入的文本語義分析,探討瞭“氣”在當時語境下所涵蓋的纔性、情感與風格的復閤意義。 第三部分:正始玄學與文學批評的哲學化 進入正始時期,玄學思潮對文論産生瞭深刻影響。本章探討瞭竹林名士群體如何通過對《老莊》的闡發,間接影響瞭對文學“自然”“平淡”之美的追求。重點分析瞭何晏、王弼的思想碎片中對“言不盡意”的體悟,以及這種體悟如何轉化為對辭藻雕琢的反撥。作者強調,玄學並非直接的文學批評理論,而是提供瞭一種超越功利目的、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學背景,為後來的“情”的解放鋪平瞭道路。 第四部分:陸機與“文變染乎世情”的理論建構 陸機是本書論述的中心人物之一。陸機的《文賦》被視為漢魏文論的集大成者。本書細緻剖析瞭《文賦》的結構——即對文學創作過程和要素的係統性描述——並著重闡釋瞭“悲壯、哀鬱、慷慨、激揚”等情感範疇的初步確立。作者認為,陸機雖力圖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但他對文學創作中“心手相應”的描摹,標誌著文人對個體創造力的前所未有的肯定。 第五部分:永明體與聲律說的興起:形式美學的萌芽 東晉至南朝宋齊時期,文學批評開始關注語言的音樂性和形式美。本章聚焦於永明體及其相關的“四聲說”“聲病說”。通過對瀋約、王融等人的文獻考察,本書論證瞭中國古典美學在這一階段如何開始重視語言的音韻和諧,這標誌著文論視野從宏大的“道”與“氣”轉嚮精微的“聲”與“色”。作者審慎地評估瞭聲律說在當時的作用,既肯定瞭其對文學形式的規範和提升,也指齣瞭其可能導緻的“格律化”傾嚮。 第六部分:鍾嶸《詩品》:以性情為核心的審美評價體係 《詩品》被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批評的巔峰之作。本書將《詩品》置於當時批評史的脈絡中考察,分析瞭鍾嶸如何將“性”“點睛”“神韻”等概念係統化,構建瞭一個以“真情實感”為核心標準的評價體係。對於“上上”“上中”“下下”的劃分,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等級的羅列,更深入挖掘瞭鍾嶸對詩人創作態度和生命境界的深層關懷。特彆是對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評價,揭示瞭“田園”與“山水”審美範式的確立過程。 第七部分:劉勰《文心雕龍》:文論的百科全書與體裁學的奠基 本書的收束部分集中於劉勰的巨著《文心雕龍》。作者認為,《文心雕龍》的偉大之處在於其將前代分散的文論思想整閤成一套嚴謹的文體學和創作論體係。本書對《文心雕龍》中“神思”“風骨”“情采”等核心概念進行瞭再闡釋,強調劉勰如何成功地將儒傢倫理的“正”與道傢玄思的“自然”熔於一爐,為後世的文學理論提供瞭不可逾越的理論框架。同時,也探討瞭《文心雕龍》在麵對佛教文學興起時的調適與融閤。 學術價值與創新之處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它突破瞭以往將漢魏六朝文論割裂為“建安”“玄學”“永明”等階段的傳統分期法,而緻力於探尋貫穿始終的審美綫索——即“言誌”到“緣情”的艱難轉型。作者通過對“氣”“風骨”“神韻”“情采”等核心術語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漂移進行追蹤,揭示瞭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審美主體性的逐步確立過程。本書資料紮實,論證嚴密,為理解中國古典文論從實用主義嚮獨立審美理論發展的關鍵階段,提供瞭極具參考價值的深度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中,我個人發現作者在行文風格上的變化也十分有趣。在探討曆史沿革和理論批判時,他的筆觸顯得尤為冷靜和剋製,用詞精準,充滿瞭古典學者的風範,仿佛在陳述不可辯駁的科學公理。然而,一旦進入到對具體翻譯案例的剖析,或者在提齣對未來辭書發展的展望時,語氣中便流露齣一絲難掩的熱情與洞察力,語句的張力明顯增強,充滿瞭一種對語言藝術的無限熱愛。這種風格上的動態切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探討變得富有層次感和人情味。我尤其喜歡他在章節末尾偶爾齣現的、略帶哲思的反問句,它們不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將思考的接力棒拋給瞭讀者,促使我們走齣書本的界限,去思考自身在語言服務中的角色定位。這種亦師亦友的對話感,是許多純粹的學術著作所缺乏的,也大大提升瞭閱讀過程中的互動性和參與感。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一綫從事跨文化傳播工作的人來說,更像是一份急需的“操作手冊”而非純粹的理論寶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其中關於雙語工具書編纂的實踐經驗分享部分。作者並未停留在“應該如何做”的理想化層麵,而是坦誠地剖析瞭在實際操作中,比如麵對新詞匯的收錄標準、不同目標讀者群體的需求差異,以及在有限的篇幅內如何最大化信息密度等實際難題時的權衡與取捨。舉個例子,關於術語的規範化處理,他提齣的那套“三維參照模型”,立即給瞭我一個清晰的思路去優化我們部門正在進行的一個專業詞庫的構建工作。很多翻譯規範大傢心裏都有個大概的輪廓,但徐先生卻能用極其精確的語言將其固化,提供瞭一套可操作的、可量化的標準。這種從“知道”到“做到”的橋梁作用,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它真正體現瞭學術研究服務於實踐的最高目標。

評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真正消化完其中的一些核心章節,不得不說,作者在梳理和論證復雜理論時的邏輯梳理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他並非簡單地羅列現有的翻譯流派,而是巧妙地構建瞭一個從宏觀哲學基礎到微觀詞典條目設計的完整知識體係框架。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頻繁地在不同章節間來迴對照,尤其是當他深入探討“語境製約下的語義漂移”這一難題時,那種層層遞進、步步為營的論證過程,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學術定力。對我個人而言,以往閱讀相關理論時常感到的晦澀難懂,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極大的緩解,這歸功於作者采用瞭大量的對比案例和曆史迴顧作為支撐點,使得抽象的理論落到瞭實處。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走馬觀花快速翻閱的書,它要求讀者以一種近乎“學徒”的心態去對待,去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思維訓練。每讀完一個段落,我都會停下來,在腦海中重新構建一遍作者的論證路徑,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其他快餐式學術讀物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

從一個資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永恒性”與“時代性”的完美平衡。雖然有些關於技術方法的論述可能隨著時代發展而需要補充新的內容,但其奠定的大翻譯觀、對語源學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跨文化交際中“信達雅”的堅守,這些核心原則是不會過時的。它成功地將前輩們的智慧進行瞭係統化的梳理和繼承,同時又以一個開放的姿態,為後輩學者指明瞭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新的工具和視角去編纂更具適應性的雙語資源。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紮實的學術基石,無論你未來是從事教學、研究還是實際翻譯工作,它提供的理論深度和廣度,都足以支撐你在這個領域走得更遠、更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翻譯和辭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以嚴謹態度對待知識、對待語言的“方法論”著作,值得反復品讀和時常溫習。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商務印書館的齣品,自然在品質上有所保證,但這次的觸感和視覺體驗更是超乎預期。封麵采用瞭一種偏嚮沉穩的墨綠色調,那種厚重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仿佛預示著裏麵蘊含著需要沉下心來研讀的真知灼見。紙張的選用也極為考究,那種略帶啞光的質感,使得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特彆是內頁的排版布局,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處理,都體現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沒有絲毫花哨的裝飾,一切都以清晰、易讀為最高準則,這對於一本探討翻譯理論和辭書編纂的專業論集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每次捧起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知識的鄭重約會,那種紙質書特有的油墨香氣混閤著書頁的微澀,構建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氛圍,讓人不由自主地想立刻翻開扉頁,進入徐式榖先生構建的知識殿堂。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集子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