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乡中国(下)
:39.00元
作者:周其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86470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周其仁《城乡中国》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脉相承。
《城乡中国》是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中国城镇化这一焦点问题的鼎力之作。
在《城乡中国》一书中,作者用经济学视角解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厘清迷雾预见中国城乡发展的大趋势。
他借城乡之分野,把脉中国经济,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城乡中国》用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实证、趣味的叙述,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本质深入浅出地分享给大众。
陈锡文、文贯中、李培林、李铁等各路专家学者强力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
目录
|第六部分|寻找突破口|
“政社合一”的长尾巴
也谈“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政产不分,遗祸无穷
农村确权要到户
拖延改革,永无宁日
为什么宅基地流转后来居上?
分宅基地的游戏
“房地分离”是奇迹
超强的土地需要
|第七部分|治标分歧路|
土地用途管制的起源
土地用途管制的后果
制度成本,兹事体大
逼出来的“增减挂钩”
挂钩主体是怎样产生的?
主导的增减挂钩
郫县的佐证
土地收益分配与权利的制度安排
|第八部分|“挂钩”三岔口|
走出“半拉子”改革工程的步
市场版的“挂钩”(上)
市场版的“挂钩”(下)
“土地交易所”破土而出
土地的市场流转不可阻挡
从产权的角度看土地流转
国土部怎么成了“供地部”?
行政之手不高明
土地配置,何难之有?
分权、分责、分利
|第九部分|思维的辨析|
辨“土地供求无弹性”
辨“给农利会损害农民利益”
辨“土地涨价要归公”
辨“建筑不自由”
辨“土地配置靠规划,不靠市场”
规划出错催生市场
管制不当激活黑市
法外行为一分为三
“非法”帽子满天飞
同地同权的宪法依据
农地农房入市,会天下大乱吗?
农房入市早就发生了
收权容易还权难
改革要改也要革
房转地转,帮衬人转
|第十部分|形势比人强|
打开城乡间的市场之门
以城带乡“新土改”
缘起上海的“三个集中”
“地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凤凰社区飞凤凰
土地入市的路线图
转让权的政治经济学
跋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作者介绍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早年在黑龙江下乡,其中在完达山狩猎七年半。
1978年从农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在杜润生先生指导下从事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1989年5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春季起,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等院校开设课程。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作有《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货币的教训》、《中国做对了什么》、《病有所医当问谁》、《世事胜棋局》、《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挑灯看剑》、《产权与制度变迁》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名]》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重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解读,毕竟涉及到“城乡”这个宏大主题。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微观”,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怀。作者似乎对那些生活在边缘地带的人群抱有极大的同情心,并且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记录下了他们在快速城市化浪潮中的生存策略和身份认同的重塑。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留守一代”的分析,探讨了家庭结构如何在空间分离中被迫变形,以及这种变形对代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深入肌理的描述,让那些统计数字背后的人物鲜活了起来,他们的喜怒哀乐不再是冰冷的数据点,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翻阅一本本厚重、真实的个人生命史汇编,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社会底层群体的深刻共情。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厚重、扎实,且充满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它没有回避那些社会发展中光鲜亮丽背后的阴影,反而勇敢地将聚光灯打向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作者的学术训练背景显然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前沿理论,但最难得的是,他能够做到“出神入化”,将那些理论“消化”后,用最贴合中国情境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治理的渗透性”这一概念的阐述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国家能力在不同空间层级上所展现出的异质性,解释了为什么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现实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嚼慢咽,但每一次回味,都会有新的领悟。它无疑是近年来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尤其是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结构性力量,最具参考价值的著作之一。
评分这本《[书名]》简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光是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宏大叙事时,总能巧妙地穿插进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个体故事。比如,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那几章,与其说是学术分析,不如说是在给我们描绘一幅幅充满张力的社会图景。那些农民脸上的表情、他们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完整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过了中国无数个城镇与乡村的交界地带,理解了那些看不见的制度力量是如何塑造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轨迹。它让我对“发展”这个词汇有了更复杂、更具批判性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进步论,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与未解的矛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当下中国复杂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箱。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提供智识刺激,同时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的读物,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文字功底极佳,行文流畅,即便是探讨一些高深的社会学或经济学理论,也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来。比如,书中关于“地方性知识”的那部分论述,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它挑战了那种自上而下的、普适性的治理逻辑,强调了在地社区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我记得有一段写到某个偏远山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挣扎,那种对文化根基被侵蚀的惋惜,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作者的笔调是克制而有力的,没有过度的煽情,但情感的重量却通过精准的描述自然流淌出来。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对社会学理论有兴趣,但又希望看到理论如何与中国本土实践深度结合的读者。它读起来像是一场漫长的、引人入胜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知识的密度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逻辑推进层层递进,让人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它并没有试图提供一个简单的“是或非”的结论,而是始终将议题置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制度框架下进行审视。特别是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成因和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变异,作者的分析极其精妙,将户籍制度、资源分配、政治权力等多个维度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论证闭环。我很少读到能如此清晰地梳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并将其与当前社会矛盾联系起来的著作。读完后,很多之前困惑于心头的社会现象,突然间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参照系去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高水平的“社会病理学”诊断报告,它告诉我们“病灶”在哪里,但同时也暗示了变革的可能性和路径的艰巨性。对于想系统性理解中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