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政治学 第四版 中文版 奥布莱恩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经典译丛 国际经济政治学教

国际经济政治学 第四版 中文版 奥布莱恩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经典译丛 国际经济政治学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宇燕 编
图书标签:
  • 国际经济政治学
  • 国际贸易
  • 政治经济学
  • 奥布莱恩
  • 第四版
  • 中文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国际经济
  • 贸易理论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惟吾德馨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76730
商品编码:28753434968
丛书名: 国际经济政治学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国际政治经济学(第四版)(国际贸易经典译丛)

作者:罗伯特·奥布莱恩 马克·威廉姆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版 次:1

页 数:412

字 数:553

印刷时间:2016-4-1

开 本:128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丛书名:国际贸易经典译丛

ISBN:9787300227139

定价:59.00元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目的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做一个深入浅出的介绍。为实现这一目的,本书采用了两个可以使其区别于其他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方法。,本书运用了历史分析法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为学生感兴趣的公众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关于现代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的概述。本书并不是从分析当代政治和经济结构入手的,而是力图讲述一段易懂且简要的发展史。这一发展史概括了形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第二,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将三个主流的理论观点:经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其分析的框架,通过讨论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的主题问题和观点,本书还力求反映出学术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发展以及主流和非主流学者间的主要争论。一个融合了国际政治经济的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分析框架是本书所使用方法的核心。


作者简介

 

罗伯特?奥布莱恩,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化与人类状况研究所所长、政治科学学院前院长。奥布莱恩教授先后获得了卡尔顿大学(加拿大)政治学学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硕士和加拿大约克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奥布莱恩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领域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学、治理、劳工问题、公民社会以及气候变化的政治经济学。其文章发表于《加拿大政治科学》、《世界贸易杂志》、《国际政治经济评论》、《劳工研究》(Global Labour Journal)、《人权杂志》、《社会政策》(Global Social Policy)、《国际研究评论》等学术杂志。奥布莱恩教授还是《劳工研究》杂志的前创始副主编和《社会政策》杂志的前编辑。

马克?威廉姆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文学和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威廉姆斯教授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并任萨塞克斯大学文化、发展和环境比较研究中心主任 (1997-1999)、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研究员(1996-1998)、新加坡管理学院访问教授(1987-1994)。他的研究涉及到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很多领域,包括转基因食品的政治经济学、国际组织和治理、公民社会和世界贸易体系、发展中国家和经济。

目录

专栏、表格、图表及地图目录Ⅰ

缩略语表Ⅵ

导论Ⅸ

部分理论视角 1

章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3

理解政治经济3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5

批判性理论15

相互竞争的理论:小结19

扩展阅读21

第二章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22

学科定位22

方法论问题27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理论的趋势33

本书的方法38

扩展阅读40

第二部分发展史41

第三章世界经济的形成:1400—1800年43

世界经济中的不同区域44

欧洲扩张56

总结65

扩展阅读69

第四章工业、帝国和战争:1800—1945年70

工业革命71

英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76

新帝国主义84

战争和经济混乱87

总结93

扩展阅读96

第五章经济的发展:1945—2010年98

冷战时期:1945—1989年98

冷战后时期:1990—2010年104

总结111

扩展阅读114

第三部分领域动态115

第六章国际贸易117

定义117

理论观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119

主要发展124

主要问题132

总结142

扩展阅读142

第七章跨国生产143

定义145

理论观点:解释跨国企业的发展147

主要发展150

主要问题157

总结165

扩展阅读166

第八章金融体系167

定义和背景167

理论观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71

主要发展172

主要问题188

总结197

扩展阅读198

第九章劳动分工199

定义199

理论观点:亚当?斯密和他的批评者202

主要发展205

主要问题209

总结218

扩展阅读219

第十章性别220

定义和背景220

理论观点223

主要发展226

主要问题234

总结240

扩展阅读241

第十一章经济发展242

定义244

关于增长和发展的理论观点248

主要发展253

主要问题260

总结268

拓展阅读269

第十二章环境变化270

定义和背景271

理论观点: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环境研究273

主要发展278

主要问题282

总结289

扩展阅读290

第十三章观念291

定义291

理论观点:关于观念的观点292

主要发展295

主要问题302

总结308

扩展阅读308

第十四章安全310

定义:关于安全的三种观点310

理论观点:安全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的融合314

主要发展317

主要问题322

总结329

扩展阅读329

第十五章治理政治经济330

定义330

理论观点:国家将何去何从?331

主要发展333

21世纪的挑战342

总结348

扩展阅读349

参考文献350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本名为《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变迁》的图书简介。本书聚焦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复杂性的多维分析框架。 --- 图书简介:《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变迁》 导论:新范式下的世界图景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世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性阶段。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侧重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还是强调合作的自由制度主义,在解释当前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供应链重组以及数字主权争夺——时,都显得力不从心。《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变迁》正是基于对这种时代特征的深刻洞察而撰写。本书摒弃了单一维度的分析路径,采纳了跨学科的整合视角,将政治权力、经济结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演变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场域中进行考察。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代国际体系正从以国家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霸权秩序,加速向一个多中心、碎片化且高度互赖的“全球治理迷宫”转型。理解这一转型,需要我们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二元对立框架,深入探讨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乃至科技巨头等新型行为体在权力分配和规则制定中的真实作用。 第一部分:全球化叙事的重构与权力转移 本部分首先对过去三十年全球化进程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我们认为,过去流行的“历史终结论”和“华盛顿共识”的叙事,未能充分揭示全球化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逆全球化”的内在动因。 第一章:全球化的阶段性与断裂点。 本章细致梳理了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80年代新自由主义浪潮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滞胀”阶段。重点分析了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术)如何既是全球化的驱动力,也成为了地缘政治竞争的新战场。我们引入了“慢化增长”和“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全球经济增长动力衰竭与系统性风险增加的并存状态。 第二章:新兴大国的崛起与权力重心的再平衡。 摒弃了简单的“衰落/崛起”二元叙事,本章运用“能力-意愿-合法性”模型,分析了金砖国家乃至更广泛的南方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战略自主性的复杂路径。特别关注了发展模式多样性对既有国际经济秩序(如世界银行、IMF)的体制性压力。本章深入探讨了新兴大国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外交”、“数字丝绸之路”等非传统手段,重塑区域经济联系和地缘政治联盟。 第三章:技术治理与主权边界的消融。 这是一个全新的权力领域。本章分析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如何成为新的战略资产。我们探讨了数据主权、算法偏见以及全球科技标准的制定权如何日益从传统主权国家手中流向少数科技巨头。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于未来社会形态和个人权利的政治博弈。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的危机与碎片化路径 全球治理体系旨在提供公共产品、管理冲突和制定规则。然而,在当前体系中,供给方(国家和组织)的能力正在减弱,而需求方(全球性挑战)的复杂性却在爆炸式增长。 第四章:多边主义的困境与“小多边”的兴起。 传统的联合国、WTO 等超大型多边机构面临效率低下、代表性不足的困境。本章系统分析了“小多边机制”(如G7、G20、Quad、AUKUS等)的出现及其对全球治理的替代性或补充性作用。我们审视了这些机制在气候融资、供应链韧性构建等议题上的实际成效与潜在的排他性风险。 第五章:气候正义与能源转型中的地缘政治。 气候变化不再仅仅是环境议题,已成为决定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核心要素。本章剖析了“绿色转型”如何催生新的资源依赖(如关键矿物),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面临的信任赤字。分析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如何转化为新的贸易壁垒。 第六章:金融体系的去中心化与风险溢出。 随着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以及全球资本流动的加速,传统由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正面临结构性挑战。本章探讨了去美元化趋势的真实影响,以及金融科技(FinTech)在提升金融包容性的同时,如何加剧了跨境金融监管的难度和系统性风险的传播速度。 第三部分:安全范式的演变与新的冲突领域 冷战后的“和平红利”并未持续,国际安全的概念正在从传统的军事威慑,扩展到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 第七章:经济安全化与“去风险化”的辩证关系。 本章聚焦于“韧性”取代“效率”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首要目标。我们详细分析了关键技术和关键物资供应链的“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的实践,以及国家安全审查在FDI中的渗透。这揭示了一种新的、以国家安全为名义的经济干预主义的抬头。 第八章:信息环境的战域化与认知安全。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非对称战场。本章考察了虚假信息战、认知渗透对国内政治极化和社会凝聚力的侵蚀。探讨了民主国家与威权国家在信息生态治理模式上的根本性冲突,以及对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界限的重新划定。 第九章:区域冲突的全球化外溢效应。 地区性武装冲突,如中东的持久动荡、特定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其影响已不再局限于本地。本章分析了如何通过能源市场、难民流动以及武器扩散链条,理解区域冲突如何快速转化为全球性的治理负担和政治不稳定因素。 结论:迈向一个“具身化”的全球秩序 本书最后总结道,我们正目睹一个“具身化”(Embodied)的全球秩序的形成:权力不再仅仅存在于抽象的国际法或条约中,而是深深地嵌入到具体的供应链、数据流、关键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之中。未来的国际体系将是一个高度依赖于技术标准、物质韧性和规范共识的复杂混合体。 本书旨在为政治学者、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全球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套更为细致、更具批判性的工具箱,以分析和应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又充满重塑可能性的新世界。它邀请读者参与到对未来全球治理模式的严肃思考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在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方面打开了一扇新视角。初次翻阅,我便被其严谨的结构和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国家政策以及经济现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国际经济政治画卷。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险,带领读者穿越不同时代,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决策和力量。书中对大国博弈、国际组织的作用、全球化进程中的挑战等议题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时,作者们展现出的洞察力,以及对不平等现象的剖析,都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读完一部分,我便迫不及待地想去查阅更多相关资料,这种求知欲的激发,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这本书的译本质量也相当不错,语言流畅,术语准确,为我深入理解原著内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令人振奋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国际经济政治的认知边界。以往,我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可能比较碎片化,依赖于零散的新闻报道和一些浅显的分析。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将那些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看到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和政治逻辑。书中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汇率变动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全球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等等问题的深入剖析,都让我醍醐灌顶。特别是关于地缘政治因素如何渗透到国际贸易和投资决策中的论述,让我对“经济无国界”的说法有了更辩证的认识。我发现,原来许多看似单纯的经济现象,背后都交织着复杂的国家利益博弈和权力斗争。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多元,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也有微观层面的案例研究,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使得理论不再枯燥,案例也不再孤立。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和经济学都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是锦上添花。它不是从零开始讲解,而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精细的剖析。书中对一些经典理论的阐释,如国家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应用,都非常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讨论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而审慎的态度,既看到了其带来的机遇,也直面了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让我对世界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国际经济政治并非是一个静态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张力的动态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逻辑严谨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一开始的引言,作者们就奠定了清晰的论证基调,随后每一章的展开都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解读,作者们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它让我看到,复杂的理论也可以被梳理得条理分明,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核心要义。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议题的探讨,也显示出了作者们客观公正的态度,他们会呈现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而不是强加某种单一的意识形态。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我认为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所应具备的特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提升认知、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带来愉悦感的书籍,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国际经济政治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任何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绝对是一次宝贵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介绍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如何去思考。书中对不同经济学派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对比,让我看到了同一现象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也让我明白了理论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尤其是在探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挑战时,作者们提出的问题极具前瞻性,也促使我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的梳理,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为何如此。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国际经济政治运作机制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参考。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