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质量检验技术 董鹏 国防工业出版社

【正版全新】 质量检验技术 董鹏 国防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鹏 著
图书标签:
  • 质量检验
  • 检验技术
  • 国防工业
  • 董鹏
  • 国工社
  • 正版
  • 全新
  • 工业技术
  • 工程技术
  • 专业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雅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3410
商品编码:287378682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质量检验技术

定价:59.00元

作者:董鹏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81034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质量检验技术》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检验工作概述,质量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抽样检验,误差分析,检验数据的处理及表示,质量统计与质量统计分析,可靠性试验与分析,无损检验技术,材料检验技术,电子设备检验技术,软件检验技术,质量检验体系。
  《质量检验技术》可作为有关军事装备采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以及军事装备采购干部轮训(培训)和军事代表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武器装备管理、采购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章 质量检验工作概述
1.1 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
1.1.1 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的质量检验
1.1.2 质量保证的重要意义
1.1.3 质量检验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1.1.4 检验的定义和要求
1.1.5 质量检验的职能、目的和作用
1.1.6 质量检验、试验、验证和监视
1.2 检验的分类
1.2.1 按生产过程的顺序分类
1.2.2 按检验地点分类
1.2.3 按检验方法分类
1.2.4 按被检验产品的数量分类
1.2.5 按质量特性的数据性质分类
1.2.6 按检验后样品的状况分类
1.2.7 按检验目的分类
1.2.8 按供需关系分类
1.2.9 按检验人员分类
1.2.1 0按检验系统组成部分分类
1.2.1 1按检验的效果分类
1.3 质量检验的主要工作内容
1.3.1 检验样本的抽取
1.3.2 检验样品的测定
1.3.3 检验数据的处理和检验结果的表示
1.3.4 检验依据
1.3.5 检验状态、不合格品的控制及检验印鉴的管理

第2章 质量检验机构与检验人员
2.1 质量检验机构
2.1.1 质量检验机构的设置
2.1.2 质量检验机构的主要工作范围
2.1.3 质量检验机构的权限和责任
2.1.4 质量检验机构设置示例
2.1.5 质量检验机构与有关方面的关系
2.2 质量检验人员
2.2.1 质量检验人员的类别
2.2.2 质量检验人员的配置原则
2.2.3 质量检验人员的素质
2.2.4 检验技术人员应掌握必要的统计技术应用技能
2.2.5 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第3章 抽样检验
3.1 抽样检验概述
3.1.1 抽样检验与全数检验
3.1.2 抽样检验的分类
3.2 单位产品
3.2.1 单位产品的定义
3.2.2 单位产品的划分
3.2.3 单位产品的质量表示方法
3.2.4 不合格与不合格品
3.3 批的组成、提交与批的质量表示方法
3.3.1 批的组成原则
3.3.2 批量大小(Ⅳ)
3.3.3 连续批的定义及条件
3.3.4 批的提交
3.3.5 批的质量的表示方法
3.4 样本的选择与样本质量的表示方法
3.4.1 样本的选择原则
3.4.2 抽样方法
3.4.3 抽样注意事项
3.4.4 样本抽取的时机
3.4.5 样本质量表示方法
3.5 检验后批的处理
3.5.1 合格批的处理
3.5.2 不合格批的处理
3.5.3 不合格批的再提交
3.5.4 不合格品的处理
3.6 检验水平(IL)
3.6.1 检验水平的概念
3.6.2 检验水平的等级
3.6.3 确定检验水平应考虑的因素
3.6.4 检验水平的选择原则
3.6.5 检验水平I的选用条件
3.6.6 检验水平Ⅲ的选用条件
3.6.7 特殊检验水平的选用条件
……

第4章 误差分析、检验数据的处理及表示
第5章 质量统计与质量统计分析
第6章 可靠性试验与分析
第7章 无损检验技术
第8章 材料检验技术
第9章 电子设备检验技术
0章 软件检验技术
1章 质量检验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作者: 李明,王强 出版社: 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 --- 图书简介 导言:材料——现代工业的基石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材料的进步始终是推动技术飞跃的核心动力。从石器时代的燧石到信息时代的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能够创造出何种工具和设备。进入21世纪,随着高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材料已无法满足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学以及高端制造等领域对轻量化、高强度、耐极端环境和特殊功能的需求。因此,深入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性能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体系。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正是基于这一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的前沿性教材与专业参考书。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知识框架,它不仅涵盖了材料学的经典理论,更紧密结合了当前材料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工业应用实例,为读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实践视野。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石 (共4章,约200页) 本部分重点阐述材料科学最核心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原理。 第一章:晶体结构与缺陷工程 (Crystal Structure and Defect Engineering) 本章从原子尺度出发,详细解析了金属、陶瓷和聚合物的晶体结构基础,包括晶格常数、密堆积原理以及晶体学符号的应用。重点深入探讨了材料中的各类缺陷——点缺陷(如空位、间隙原子)、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尤其强调了如何通过控制和调控这些缺陷(缺陷工程)来显著改变材料的力学、电学和光学性能。本章配有大量的晶体结构三维模型图示和布拉维晶格解析,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立体空间认知。 第二章: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 (Thermodynamic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Kinetics) 材料的性能受其所处的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深刻影响。本章系统介绍了材料体系的热力学基础,包括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势以及相图的解读方法。重点内容在于相变的驱动力与速率——即相变动力学。详细阐述了成核理论、长大机制,并以经典的铁碳合金平衡相图和非平衡冷却过程为例,解析了退火、正火、淬火等热处理工艺背后的热力学驱动力。本章对扩散理论的讲解尤为详尽,包括菲克定律、阿伦尼乌斯方程及其在材料加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材料的本征性能与表征 (Intrinsic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zation) 本章聚焦于如何量化和理解材料的四大基本性能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磁学性能。力学性能部分涵盖了弹性、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如孪晶与滑移)、疲劳、蠕变和断裂韧性的现代评价标准。电学性能部分则区分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理论基础。 第四章:先进材料表征技术 (Advanced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科学研究依赖于精确的测量与观察。本章系统介绍了现代材料分析领域的核心技术,包括但不限于:X射线衍射(XRD)用于晶体结构和残余应力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其配套的能谱分析(EDS/EELS)用于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等表面分析技术。本章内容侧重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表征手段来解决特定的工程问题,并对数据解析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指导。 第二部分: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共3章,约250页)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三大类核心结构材料的工程实践。 第五章:先进金属材料与合金设计 (Advanced Metallic Materials and Alloy Design) 本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钢铁材料,而是将重点放在高性能合金上。详细介绍了高温合金(镍基、钴基)在涡轮叶片中的应用原理,解释了其抗氧化和抗蠕变机制。对于轻质高强合金,如铝锂合金、镁合金以及钛合金,本章深入分析了其密度、强度、韧性之间的权衡取舍,并探讨了粉末冶金和增材制造技术在这些难加工合金中的应用潜力。 第六章:结构陶瓷与复合材料 (Structural Ceramics and Composites) 陶瓷材料以其优异的耐高温性和耐腐蚀性而著称。本章对氧化物陶瓷(如氧化铝、氧化锆)和非氧化物陶瓷(如碳化硅、氮化硅)的制备工艺、断裂韧性提升方法(如马氏体转变增韧、纤维增韧)进行了深入剖析。复合材料部分则着重于纤维增强基体复合材料(FRC),特别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和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的界面设计、力学性能预测模型以及多轴加载下的失效分析。 第七章:高分子材料的构效关系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Polymeric Materials) 高分子材料的复杂性源于其长链结构和多尺度结构。本章首先梳理了高分子结构(分子量、支化度、结晶度)与宏观性能(粘弹性、拉伸强度、耐化学性)的关系。重点探讨了热塑性塑料、热固性树脂以及弹性体的结构特点。此外,本章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先进聚合物功能化,包括导电聚合物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应用前景。 第三部分:功能材料与前沿技术 (共2章,约200页) 本部分展望材料科学在信息、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最新突破。 第八章: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能源材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章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极材料(正极、负极、电解质)的性能瓶颈与设计策略;燃料电池的催化剂材料及质子交换膜技术。在太阳能领域,对传统硅基光伏材料的效率极限和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毒性问题进行了辩证分析。 第九章:智能与环境响应材料 (Smar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Materials) 本章涵盖了对外界刺激(光、电、热、力)做出可逆响应的材料。重点介绍压电材料、铁电材料在传感器和执行器中的应用;形状记忆合金(SMA)的马氏体相变驱动机制;以及在污染物吸附、催化、自修复涂层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的纳米材料(如MOFs、碳纳米管)的设计与合成。 总结与展望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不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思考和创新的工具书。全书结构逻辑清晰,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配有大量精选的案例分析和近年来的重大科研进展综述。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材料学视野,为未来在各个高技术领域进行材料选择、设计、加工和失效分析奠定坚实、全面的基础。本书特别推荐给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新材料研发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想做好质量检验,光凭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而这本《质量检验技术》恰恰满足了我对深度和广度的双重需求。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检验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条件。比如,在谈到测量系统分析(MSA)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估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的指标,并提供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图表,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如何判断一个测量系统是否稳定可靠。此外,关于统计过程控制(SPC)的部分,更是把各种控制图的绘制和解读讲得明明白白,我甚至可以立刻将书中的公式套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时的数据监控和异常分析。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新兴的质量管理工具,比如六西格玛方法,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我对其核心理念和流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我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显著提升我业务能力的实战型教科书。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质量检验的重要性,但也常常会遇到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这本《质量检验技术》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实用”。它不会讲一些高大上的概念,而是非常务实地聚焦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书中在讲到缺陷判定标准时,就给出了非常多样的判定方法,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产品和缺陷,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我之前在判断一些细微缺陷时,经常会感到纠结,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找到了更科学、更客观的判定依据。另外,书中关于检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设备维护只是简单地清洁和保养,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校准的精度和频率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我工作中难题的“工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质量检验这个领域都抱着一种学习者的心态,希望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这本《质量检验技术》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检验理论化繁为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检验方法的比较分析,比如在介绍外观检验和仪器检验时,书中不仅阐述了各自的优缺点,还指出了在不同场景下更适合采用哪种方法,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还有关于质量文件管理的部分,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是觉得文件管理很头疼,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规范的文件体系对于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有多么重要。书中给出的建议也非常具体,比如如何进行文件编码、如何建立版本控制系统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指导,对于提升我日常工作的效率和规范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最近我接手了一个新的质检项目,脑袋里全是各种参数、标准和检验流程,感觉像一团乱麻。正当我焦头烂额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质量检验技术》。收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住了。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非常系统,从基础理论到具体方法的应用,几乎涵盖了我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关于抽样检验的章节,讲解得非常透彻,让我对如何科学地抽取样本、如何解读检验结果有了全新的认识。书里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实际生产,非常贴近工作中的场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产品可靠性测试的那部分,以前我觉得这东西很玄乎,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背后有如此严谨的科学方法论。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完整的框架,让我能够系统地思考和解决质量检验中的各种难题。

评分

我一直认为,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石,而质量检验则是保障这块基石稳固的关键。这本《质量检验技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质量检验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检验方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和优化质量管理体系的书。书中关于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持续改进来消除潜在的质量风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部分,它让我明白了在进行质量检验时,不仅要关注当前产品的合格性,更要提前识别和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这本书记载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严谨的质量思维。它让我明白,优秀的质量检验,是技术、管理和思维的综合体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