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凭借对中国哲学的数十年潜心研究,及对中外哲学文献的搜集整理,按历史年代顺序历数中国各派先哲的重要哲学观点,并首创性地将张东荪、熊十力等哲学家纳入中国哲学史体系之内。书中既有对中国哲学文献原文的大篇幅展示,也有对文献的评述与译注,实为关于中国思想研究之取材丰富、论断审慎的资料选集。这本书的英文版问世以来,一直是欧美各国高等学府讲授“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史”等相关课程的bi备教科书或参考书。无论是对于中国哲学研究者,还是对普通大众,此书都不失为颇具研读价值的哲学书籍。
陈荣捷,哲学史家、朱子学专家。历任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默尔学院中国哲学和文化教授,夏威夷大学《东西方哲学》编辑,《中国哲学研究》顾问,又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78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被选为美国亚洲研究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英译《道德经》《近思录》等,著有《朱子门人》《朱学论集》等朱子学论著丛刊。因其在中国哲学传播领域的突出贡献,被国外汉学界尊为“北美大陆的儒家拓荒者”。
自序
陈荣捷先生的学问与志业
出版前言
第壹章 人文精神之发展
第2章 孔子的人文主义
第三章 理想主义的儒家:孟子
第四章 道德与社会的鸿猷:《大学》
第五章 精神的向度:《中庸》
第六章 自然主义的儒家:荀子
第七章 老子的自然之道
第八章 庄子的神秘之道
第九章 墨子的兼爱、天及社会福社之学说
第十章 形而上学观念的争辩:名家
第十一章 阴阳家
第十二章 法家
第十三章 《易经》哲学
第十四章 阴阳家化的儒学:董仲舒
第十五章 道家化的儒学:扬雄
第十六章 王充的自然主义
第十七章 淮南子的道家思想
第十八章 《列子》与《杨朱篇》中的消极性道家思想
第十九章 新道家
第2十章 佛教早期七宗
第2十一章 僧肇之物论
第2十二章 三论宗吉藏之空论
第2十三章 唯识宗玄奘之唯心论
第2十四章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第2十五章 华严宗之法藏:一即一切的哲学
第2十六章 禅宗之顿门
第2十七章 儒学之复兴:韩愈与李翱
第2十八章 新儒家形而上学与周敦颐的伦理学
第2十九章 邵雍象数之学与客观趋势
第三十章 张载“气”的哲学
第三十一章 程颢:唯心论的趋势
第三十二章 程颐的唯理论趋势
第三十三章 陆象山之心即理
第三十四章 集大成的朱熹
第三十五章 **明具有活力的唯心论
第三十六章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第三十七章 颜元之实用性的儒学
第三十八章 戴震“理之哲学”——秩序
第三十九章 康有为之大同哲学
第四十章 谭嗣同之仁学
第四十一章 张东荪之知识论
第四十二章 新理学:冯友兰
第四十三章 新唯心派的新儒学——熊十力
参考书目
附录——中国哲学简表
出版后记
在线试读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但又细腻的触感,让人感觉很有分量。尤其是封面那种简洁又不失古朴的设计,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延伸。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相当出色,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典雅的气息,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觉得疲劳。能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我这种对书籍实体感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完美的收藏品。每一次把它摆在书架上,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那种踏实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选材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它不像一些纯粹的学术专著那样高冷晦涩,让人望而却步;但又比那些过于通俗化的普及读物要严谨得多。它似乎找到了一种完美的中间地带,既能满足初学者建立基本框架的需求,也能让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在其中找到可以深入挖掘的闪光点。我特别欣赏它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穿梭的流畅性,没有刻意的割裂感,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展现出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内部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脉络。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学说,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这种结构上的匠心,是真正体现了选编者的深厚功力和独到眼光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注释和导读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过去在阅读一些古代经典文献时,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些拗口的文言文和背景知识的缺失,常常需要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一个概念的真正含义。但有了这套书的辅助,阅读体验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些注释精准到位,不冗长,不肤浅,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关键术语和历史典故,让人在不中断阅读思路的情况下,快速掌握了核心信息。而那些导读性的文字,更是用现代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搭建好了理解古代思想家的思维路径,这种代入感极强,仿佛有位博学的老师在耳边低语,引领我们进入那个思想的迷宫。
评分从实际学习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高得惊人。我发现它非常适合作为深度学习的起点或阶段性总结的参照物。无论是用于学术研究的引用,还是仅仅为了提升个人素养和思维深度,它都能提供可靠且权威的文本基础。我曾经尝试用其他渠道收集的零散资料来梳理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潮,但总是感觉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线来串联。而这套书的编排逻辑,恰恰提供了一条清晰可见的主干,让所有的知识点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知识框架的构建指南。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它在精神层面上对当代读者的启发性。在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太容易迷失方向,思考变得浮躁而肤浅。而翻开这套书,仿佛被拽入了一个沉静而宏大的精神场域。它迫使你慢下来,去追问那些最根本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社会的理想形态应该如何构建?这种对终极问题的持续追问,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去体会那些古代圣贤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如何穷尽心力构建他们的世界观的。这种与历史智慧的深度共鸣,是任何娱乐性读物都无法给予的宝贵体验,它真正滋养了我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