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图鉴

星空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埃马纽埃尔·博杜安 著
图书标签:
  • 天文学
  • 星空
  • 宇宙
  • 科普
  • 图鉴
  • 观星
  • 星座
  • 夜空
  • 科学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8708
商品编码:29045007871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埃马纽埃尔·博杜安(Emmanuel Beaudoin) 著;张俊峰 译 定  价:128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页  数:244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3328708 太阳系
天象
1维纳斯带_大气层里的地影镶边
2绿闪_神秘的闪光
3英仙座流星雨_夏夜流星
4狮子座流星雨_流星暴雨
5彗星_来自严寒世界的旅行者
6黄道光_星尘中的太阳反光
7极光_被点亮的大气层
月球
8朔望月_月球的位相
9月海_广阔的熔岩平原
10地照_反射再反射
11月球天平动_摇摆不定的月球
12月球环形山_阳光斜射下的壮观起伏
13月面辐射纹_明亮的轨迹环绕年轻环形山
14亚平宁山脉_月球峰
15直壁_月球上的剑痕
16月球火山_微小的熔岩山丘
17月全食_地影中的月球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星空图鉴(精)》是天文学科普读物。作者埃马纽埃尔·博杜安拥有三十余年的天文观测与摄影经验,在纷繁的夜空中,精选出101种不可错过的天文景观,从日落时分优美的”维纳斯带”到绚丽的河外星系,作者以明晰优美的介绍和摄影作品,呈现人类观察宇宙的历程,以及宇宙浩瀚而精致的美。本书的101个目标均可用肉眼或家用望远镜观测,并附有寻星示意图、观测时间,以及根据亲身经验总结的实用观测技巧,是观星爱好者入门的不错导览图。 (法)埃马纽埃尔·博杜安(Emmanuel Beaudoin) 著;张俊峰 译 埃马纽埃尔·博杜安(Emmanuel Beaudoin),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三十余年间致力于观察并拍摄天文景观,在《天空与宇宙》杂志上发表近两百篇文章,著有《三十个探索宇宙的不寻常小实验》《发现星空》《四季星空摄影》等。
张俊峰,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天文爱好者。

星空图鉴:穿越宇宙的发现之旅 一、 引言:仰望的冲动与探索的序章 自古以来,人类对头顶那片浩瀚的夜空便怀有一种本能的好奇与敬畏。星辰的排列、月亮的盈亏、流星的闪逝,无不牵引着我们对未知世界的遐想。《星空图鉴》并非一本单纯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入宇宙肌理、触摸星河脉动的深度探索手册。本书旨在打破传统天文学的壁垒,以一种既严谨又富于诗意的叙述方式,带领每一位渴望了解宇宙的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光年、触及本源的发现之旅。 我们深知,真正的探索始于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而答案,毋庸置疑,隐藏在那些亿万年前发出的光芒之中。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构建一个清晰的“宇宙地图”,让读者得以定位自己在宏大尺度下的位置,并理解夜空的基本构造。 二、 观测入门:与星空建立最初的联结 在深入探讨恒星的诞生与死亡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如何“看见”它们。本书详尽介绍了业余天文观测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工具。 2.1 裸眼观测的艺术: 即使不借助任何设备,人眼也是最古老、最灵敏的望远镜。我们将教授如何识别北极星,如何利用北斗七星定位银河的走向,以及如何在不同季节识别出代表性的星座。内容涵盖了光污染对观测的影响、选择最佳观测地点的技巧,以及适应黑暗环境的“暗适应”过程。我们探讨了古代文明如何仅凭肉眼记录下行星的运行轨迹,揭示了人类早期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2.2 器材的选择与使用: 从入门级的双筒望远镜到专业级反射式望远镜,本书对各类观测设备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评测。我们不仅仅关注口径和焦距的数字,更注重它们在实际观测中带来的体验差异。如何正确安装赤道仪以抵消地球自转带来的视场漂移?如何选择合适的目镜以达到最佳的放大倍率和视场范围?这些实用操作指南,确保即便是天文新手也能迅速上手,捕捉到木星的条纹或土星的光环。 2.3 星图与导航: 现代观测离不开精准的星图。《星空图鉴》提供了一系列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星图阅读方法,并介绍了如何利用现代智能手机App进行实时定位。我们详细解析了赤经与赤纬的坐标系统,教会读者如何根据这些坐标在天球上“行走”,找到那些隐藏在城市灯光背后的深空天体。 三、 银河的结构:我们身处的浩瀚岛屿 我们的太阳系仅仅是银河系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拉远,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银河系。 3.1 盘面、旋臂与核球: 我们以三维视角解构银河系的形态。详细描述了银河盘面的厚度和直径,以及我们所处的猎户座旋臂的位置。通过对射电天文学数据的解读,我们展现了遥远星系中气体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让读者理解这些庞大结构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3.2 银河中心的秘密: 银河系中心潜藏着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本书基于最新的事件视界望远镜观测成果,详述了黑洞的引力效应如何影响周围恒星的轨道,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观测X射线和红外辐射来“感知”这个看不见的天体。 3.3 疏散星团与球状星团的对比: 我们将星团作为研究恒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疏散星团,如昴星团,代表着年轻恒星的诞生地,其结构松散,寿命相对短暂;而球状星团,如武仙座大球状星团M13,则聚集了数百万颗古老的恒星,如同宇宙中的“活化石”,它们的存在时间几乎与宇宙的年龄相当。本书对比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成员星的化学成分差异。 四、 恒星的生命史诗:从尘埃到消亡 恒星是宇宙中最壮丽的剧场,它们的一生,就是一场从坍缩到爆发的史诗。本书细致描绘了恒星演化的完整生命周期。 4.1 诞生:分子云与原恒星: 恒星的起点是冰冷的分子云。我们深入探讨了引力如何在这些气体和尘埃的海洋中引发不可逆转的塌缩,以及原恒星形成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关于赫罗图(H-R图)的详细讲解,将帮助读者理解恒星的温度、光度和寿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4.2 主序阶段的稳定与燃料: 绝大多数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都在主序星阶段度过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这里,氢聚变为氦是核心。本书剖析了不同质量恒星在主序阶段的能量输出差异,解释了为什么大质量恒星虽然燃烧得更猛烈,但寿命却比红矮星短得多。 4.3 垂暮与终结: 恒星的死亡方式取决于其初始质量。我们将详细描述太阳质量级别的恒星如何膨胀成红巨星,抛出外层形成行星状星云,最终留下一颗白矮星;而质量巨大的恒星,则以上演壮观的超新星爆发收场,将构成生命元素(如碳、氧、铁)播撒到宇宙空间,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 五、 宇宙的远方:星系与宇宙学前沿 跳出银河系的范畴,我们开始审视那些由数千亿颗恒星构成的宏伟结构——星系。 5.1 星系的形态分类: 埃德温·哈勃确立的星系分类法(椭圆、螺旋、不规则)至今仍是理解星系结构的基础。本书不仅展示了壮丽的星系图片,更着重解释了形成这些形态背后的动力学原因,例如星系碰撞、合并如何将螺旋星系转化为椭圆星系。 5.2 星系团与超星系团: 星系并非孤立存在,它们聚集成群、成团,乃至形成巨大的纤维状结构。我们考察了室女座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等本地宇宙中的巨型结构,理解引力如何塑造了宇宙的大尺度网状结构。 5.3 现代宇宙学的挑战: 本书最后一部分触及了当代天文学最前沿的课题——暗物质与暗能量。通过分析星系旋转曲线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微小波动,我们论证了这些“隐形”成分在宇宙演化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清晰阐述了当前主流模型如何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并探讨了未来观测可能如何证实或推翻这些理论。 结论:星空图鉴的意义 《星空图鉴》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种“宇宙视角”。通过对星辰、星云、星系以及宇宙本身的理解,我们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重新定位了自身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每一次仰望,都成为了对宇宙历史的回溯。这是一本关于光、时间、物质和终极命运的指南,是献给所有对“无限”抱有向往之心的探索者的邀请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感”。它不仅仅是关于遥远星系的书,它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地球上生命元素——碳、氧、铁——是如何在遥远的恒星熔炉中锻造出来,并最终通过宇宙尘埃回到我们身边的。这种“我们都是星尘”的哲学思考,被作者用非常温暖、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读起来没有丝毫的生硬感。它巧妙地将天文学与化学、地质学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宏大的生命共同体网络。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星空观测小贴士”,这些建议非常实用,告诉你如何在不同季节、不同光污染环境下,用最简单的设备去定位某些特定的天体。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而是鼓励你立刻行动起来,走到户外去亲身验证书中所写的一切。这种互动性和实践性,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书本本身,它成功地将我从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宇宙的参与者。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略显“学院派”,但绝非枯燥乏味。它拥有着一种沉稳的、毋庸置疑的权威感,像是一位博学的导师在为你耐心地梳理知识体系。它的优势在于其资料的详实程度和图表的精细度,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看到令人惊叹的高清图像或者复杂但逻辑清晰的轨道模型。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行星形成过程中引力摄动和角动量守恒这些硬核概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深度解析,但它又通过精妙的图注和案例分析,避免了纯理论带来的阅读障碍。我特别欣赏它对那些被忽视的边缘天体的关注,比如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的构成,这显示出作者的知识覆盖面之广,绝非仅限于太阳系内我们肉眼可见的那些主角。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术语时,作者总会立即提供一个精准的、上下文相关的释义,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顺畅,让人有种被细心照料的感觉。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期待的阅读体验是那种严谨的、数据详实的科学手册,但这本书,虽然也涵盖了天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探险家,带着你绕着那些宏伟的星系做一次悠闲的“太空巴士”之旅。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像极了夏日午后在林荫下打盹的感觉,带着一种悠然自得的腔调。作者在讲解黑洞的形成和奇点现象时,并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公式,而是用了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比如将时空扭曲比作一张被沉重物体压弯的床单,生动得让人过目不忘。更妙的是,它穿插了大量关于不同文明对星空进行计时和预测天象的片段,从玛雅人的日历到巴比伦的观测记录,历史的厚重感与科学的精确性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奇特的共鸣点。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设计感,大量的留白让眼睛得到了休息,这对于一本探讨浩瀚主题的书籍来说,是极其体贴的设计。我几乎可以想象,如果我带着它去户外观星,它会是我最好的向导,不急不躁,总能在我困惑时递上最恰当的解释。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就是一幅流动的、深邃的宇宙画卷,虽然我手中拿着的这本可能不是《星空图鉴》,但我阅读的这本书,它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开篇就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对未知黑暗的永恒好奇心,文字仿佛被星光镀亮,每一句都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作者似乎对古希腊神话中那些星辰的传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将神祇的悲欢离合巧妙地融入到对特定星座的介绍中,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天文知识变得鲜活而富有情感。我尤其喜欢它对望远镜发明初期那种激动人心的描述,那种从模糊到清晰,从猜测到证实的历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玻璃镜片上带着微尘的味道。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游,去感受宇宙的宏大与自身的渺小,那种平衡感把握得极好,读完后心胸开阔,对生活中的琐事也淡然了许多。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翻开它,不必刻意寻找什么,仅仅是沉浸在那种被群星环绕的宁静氛围中,便足以获得极大的慰藉。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二字,但这种震撼并非源于爆炸性的信息轰炸,而是来自于一种对时间尺度的重塑。它细致地拆解了光年的概念,并用一系列极具冲击力的对比,让我对宇宙的年龄和尺度产生了全新的、近乎眩晕的认知。比如,作者对比了地球上人类文明的时间长度与银河系历史的对比,那种瞬间的渺小感是任何科幻小说都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星座的顺序机械地介绍,而是根据“起源”——“演化”——“终结”的逻辑链条来组织内容,使得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而然,充满了叙事张力。特别是关于超新星爆发的部分,文字描述如同身临其境,那种物质在极端压力下回归尘埃的壮丽与悲怆,简直让人屏住呼吸。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在宇宙的尺度下,许多烦恼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