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大辞典

化学大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松 著
图书标签:
  • 化学
  • 辞典
  • 工具书
  • 科学
  • 参考书
  • 专业
  • 学科
  • 知识
  • 查询
  • 化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6837
商品编码:2906336519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化学大辞典

定价:298.00元

作者:高松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030556837

字数:

页码:1316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化学辞典,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高分子科学、化学生物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等分支学科,以常用、基础和重要的名词术语为基本内容,提供简明扼要的定义或概念解释,并有适度展开。正文后设有便于检索的汉语拼音索引和外文索引。

目录


目录
前言
凡例
零、化学 1
一、无机化学 2
1.1 无机化学基本概念与无机化合物 2
1.2 配位化学 60
1.3 固体化学 70
二、有机化学 87
2.1 有机合成化学 87
2.2 金属有机化学 122
2.3 物理有机化学 160
2.4 立体化学 192
2.5 生物有机化学 214
2.6 天然产物及药物 245
2.7 有机材料化学 308
2.8 有机化合物 318
三、分析化学 401
3.1 一般术语 401
3.2 标准物质 412
3.3 化学分析 416
3.4 样品预处理 437
3.5 仪器分析 440
3.6 化学计量学 550
四、物理化学 572
4.1 热力学(含统计热力学) 572
4.2 结构化学 594
4.3 动力学 606
4.4 催化化学 636
4.5 电化学 645
4.6 胶体化学 654
4.7 纳米化学 692
五、理论与计算化学 699
5.1 量子化学 699
5.2 分子力学 714
5.3 统计力学 721
5.4 化学动力学 727
5.5 化学信息学 742
六、高分子科学 748
6.1 一般名词 748
6.2 高分子化学 752
6.3 高分子物理 802
6.4 高分子加工 821
七、化学生物学 833
7.1 小分子 833
7.2 糖与脂 844
7.3 核酸 878
7.4 蛋白质 898
7.5 细胞 905
7.6 表观遗传学 912
7.7 合成生物学 920
7.8 化学生物技术 924
八、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 939
8.1 基础放射化学 939
8.2 放射性元素化学 960
8.3 放射分析化学 966
8.4 核燃料循环化学 970
8.5 核药物化学 978
8.6 辐射化学 983
九、环境化学 1003
9.1 环境化学通类 1003
9.2 大气环境化学 1003
9.3 水环境化学 1015
9.4 土壤环境化学 1018
9.5 环境生态毒理 1019
9.6 其他相关概念 1024
十、能源化学 1030
10.1 能源 1030
10.2 煤 1032
10.3 石油 1036
10.4 天然气 1041
10.5 太阳能 1043
10.6 电池 1047
10.7 生物质能 1051
10.8 氢能 1055
10.9 热电 1057
10.10 核能 1059
外文索引 1071
汉语拼音索引 1187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穿越时空的记忆碎片:古籍修复师的非凡一生 作者: 林溪远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装帧: 精装,附赠宋代拓本复刻版书签一枚 定价: 128.00 元 字数: 约 55 万字 ---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匠心与消逝之美的恢弘史诗。它讲述的不是冰冷的元素周期表,也不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的摩尔质量,而是纸张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细微脉络,是墨迹如何在光阴的侵蚀下逐渐褪色、又如何被一双坚韧而温柔的手重新唤醒的动人故事。 《穿越时空的记忆碎片:古籍修复师的非凡一生》的故事,聚焦于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顶尖古籍修复专家——陆怀瑾的传奇一生。陆怀瑾,一个在传统与现代、科学与艺术的交界线上徘徊的灵魂。他的一生,如同他所修复的那些饱经风霜的宋版孤本一样,充满了脆弱、坚韧与不朽的追求。 第一部:茧缚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跟随年少的陆怀瑾,进入那个被历史尘封的古旧书库。他并非出身于书香世家,却对那些散发着陈年纸张与桐油气味的古籍,怀有一种近乎宿命的迷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古籍修复技艺正面临被现代印刷术和数字化浪潮冲击的边缘地带。 陆怀瑾的启蒙师,是“活态的文物”——已近八旬的周老先生。周老先生恪守着宋代的修补规制,用最原始的浆糊、最精细的纤维,与蠹虫、水渍、霉斑抗争。陆怀瑾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从认识“皮纸”、“茧皮”、“糯米浆”开始,学习如何用镊子挑开粘连的纸页,如何用湿度计控制环境,如何“听”纸张在拉伸下的细微抗议声。 本书细致描摹了传统修复工艺的复杂性:从原材料的甄选——必须使用与原书纸张年代相近、纤维结构相似的古籍边角料作为“新材”;到浆糊的熬制——必须恰到好处的火候,确保其黏合力与透气性达到完美平衡;再到“托裱”的艺术——如同给脆弱的生命体做一次精密的搭桥手术,要求力度均匀,宛如天成。这些技术细节,被融入到陆怀瑾的学徒生涯中,充满了汗水、失败和最终顿悟的喜悦。 第二部:裂痕与重塑 随着陆怀瑾技艺的成熟,他开始接触到那些“重症病患”——那些经历了战火、洪灾,乃至人为破坏的稀世珍本。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一卷,是失传已久的唐代写本《敦煌秘录》的部分残页。这批残页被发现时,已碎成了数万片指甲盖大小的碎片,颜色各异,卷曲变形,几乎不可能复原。 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修复过程中的“微观哲学”。陆怀瑾不再仅仅依赖传统手工,而是结合了最新的纤维分析技术和光谱成像技术,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历史的“伤口”。他如何通过分析纸张纤维素的降解程度,推断出每一片碎片的原始位置?他如何运用超低温冷冻干燥技术,稳定那些极易氧化的墨迹? 书中详细描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图”:在恒温恒湿的隔离舱内,陆怀瑾戴着放大镜,用特制的微型工具,耗费近三年时间,如同重建星图般,将那些碎片重新排列组合。读者将体验到修复工作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一旦失误,千年文明的碎片将永失光彩。然而,陆怀瑾展现出的,是对每一丝墨迹的敬畏,和对“原真性”的极致追求。 第三部:时代的对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古籍保护面临新的挑战:数字化保存与实体修复之间的张力。陆怀瑾的晚年,成了一场关于“记忆载体”的深刻辩论。 一部分学者主张,实体书籍终将消亡,应将所有资源投入到高精度扫描和数字重建中,确保内容的永存。而陆怀瑾坚信,书本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氧化气味、装帧的形制,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信息和制作者的情感。 本书的高潮部分,描绘了陆怀瑾主持修复一本明代刻本《金陵风物志》的过程。该书被发现时,遭到了严重的水渍侵蚀,部分页面已经“碳化”。在修复过程中,陆怀瑾面临一个道德困境:是彻底清除水渍,让画面恢复清晰(但可能改变其历史状态),还是保留部分侵蚀痕迹,以记录其受损的历史? 他最终的选择,体现了古籍修复师的最高境界——不是将古籍“修复如新”,而是让它带着历史的伤痕,以最健康、最稳定的姿态,走向未来。他用他的技艺,向世人证明:那些被时间磨损、被遗忘的物质载体,同样拥有不朽的价值。 本书特色: 人文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摒弃枯燥的术语,将古籍修复中的化学、物理知识,融入到主人公的实践和心路历程中。 细腻的感官体验: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捕捉了纸张的纤维、浆糊的温度、修复工具的微小震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修复现场。 对“匠人精神”的深刻探讨: 陆怀瑾的一生,是对“慢”的坚守,是对“细节”的执着,是对“传承”的无言承诺。 《穿越时空的记忆碎片》不仅献给所有热爱书籍的人,更献给所有在喧嚣世界中,愿意俯下身,倾听那些无声历史低语的人们。它是一曲献给纸张和时间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化学大辞典》简直是化学领域的百科全书!我作为一个刚刚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首先,它的编排结构非常清晰,无论是基础概念的梳理,还是复杂反应机理的阐述,都做到了深入浅出。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时的那种详尽程度,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冰冷的定义,还会配上生动的实例和历史背景,让人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化学的魅力。比如,当我查找“量子化学”这个概念时,它不仅清晰地解释了薛定谔方程的基本思想,还用图示展示了原子轨道的空间分布,这比我教科书上的描述要直观得多。而且,这本书的收录范围之广也令人印象深刻,从无机、有机到物理化学,甚至连一些新兴的前沿领域,如材料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交叉内容,都有涉及。每次我遇到一个知识盲区,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满意的答案,而且往往还能顺藤摸瓜地发现更多相关联的有趣知识点。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知识渊博的导师,随时在我身边指导我的学习。

评分

我是一个偏爱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化学爱好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化学发展史。我惊喜地发现,在很多重要化学家或重大发现的词条下,都附带了简短而精炼的传记片段和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背景分析。例如,阅读到法拉第的电解定律时,文字描绘了他当时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以及他是如何通过严谨的实验打破常规的。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和感染力,让我感觉化学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数据,而是充满了人类智慧探索的激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化学命名法演变”那一块的探讨,它清晰地展现了有机化学从早期的经验命名到现代IUPAC系统的规范化过程,这对于理解为什么一些老旧的化合物会有如此多样的称谓,提供了极佳的视角。这本书似乎在潜移默化中,教育读者要尊重科学的传承和历史的积累。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设计来看,《化学大辞典》绝对是业界良心之作。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又不失韧性,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易损坏,这对于一本使用频率极高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印刷的清晰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最细小的结构图示和复杂的数学公式,都呈现出锐利的边缘,丝毫没有模糊或重影的现象,这在长时间阅读时,能有效减轻视觉疲劳。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彩图的运用。那些关于晶体结构、光谱分析图以及复杂有机合成路线的插图,都采用了高保真的彩色印刷,色彩还原真实自然,极大地辅助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相比于一些只注重内容而忽略载体的工具书,这本书在保证内容深度的同时,对物理呈现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打磨,让人爱不释手,愿意随时翻开它进行学习或查阅。

评分

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者,我经常需要在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之间搭建桥梁。我发现《化学大辞典》在处理这些交叉学科的术语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平衡和精确性。例如,当我查找“蛋白质折叠”的相关化学动力学参数时,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化学热力学解释,还引用了生物物理学中的特定模型和术语,并清晰地标注了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侧重点。这避免了单一学科词典在面对跨界概念时常出现的解释片面或语境缺失的问题。此外,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新兴的、尚未完全标准化的概念,处理得非常审慎,通常会列举主流的几种定义,并标明其来源和适用范围,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编纂团队对化学前沿的深刻洞察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存贮”知识的容器,更像是一个“连接”知识网络的枢纽,极大地拓宽了我思考问题的边界,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科学现象背后的化学本质。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的化学研究者而言,寻找一本能够快速、精准定位信息的工具书至关重要,而《化学大辞典》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出色。它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索引的覆盖面极广,无论是按照元素周期表顺序,还是按照化学反应类型,甚至是一些相对晦涩的特定化合物的别名,都能迅速找到对应的主条目。我最近在进行一个关于新型催化剂的文献综述时,需要核对几种复杂有机配体的精确分子结构和相关反应条件的数据。以往我需要查阅好几本不同的专业手册,耗时费力,但有了这本大辞典,我只需要输入几个关键词,几秒钟内就能调出我需要的所有关键数据,包括精确的熔点、沸点、光谱数据,甚至还有一些早期实验中被引用的原始文献信息。这种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效率。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一些经典实验方法的原理和操作细节的描述,精准到足以指导初级实验员进行复现,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