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中观经济学:拯救世界的经济学 | ||
| 定价 | 48.00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2018.5 | |
| 开本 | ||
| 作者 | 郎咸平 著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20703727 | |
本书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科,首次提出中观经济学的概念,完美地修补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缺失的环节——产业,也就是生产资料部门和生活资料部门。本书将经济学中复杂的数学公式用图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艰深的原理不再神秘难懂,并完成了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突破:以图解的方式证明了剥削率一定大于利润率。本书还证明了马克思安排下的“计划性” 的扩大再生产是可以实现两个部门同步的稳定扩张的,所以政府只要把握好生产资料部门的计划性,经济自然稳定增长,否则经济危机就会频繁出现。
对于中国和世界经济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题,郎咸平教授研究了各国是如何处理剩余价值的,总结起来有三种模式:(1)经济危机推动;(2)工人团结争取;(3)国家主导分配。作者同时对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和福利政策进行了海量的梳理和研究,发现通过国家政策和法案,把剩余价值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福利,不仅仅有马克思中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现实可行的。本书还探讨了中国目前的隐患与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作者简介郎咸平,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是广受欢迎的财经时评节目《财经郎眼》《郎咸平说》主讲人。《郎咸平说》书系累计销量逾千万册,成为了财经图书的销售奇迹。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寻找“灵丹妙药”的心态。近年来,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困境,从通货膨胀到就业压力,再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似乎我们亟需一个能够指明方向、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中观经济学”视角,给了我很多启发。它没有像某些经济学理论那样,过于关注宏观的GDP增长或者微观的个体选择,而是巧妙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聚焦于那些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关键环节,比如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劳动力市场等。作者在分析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时,充分考虑了其发展阶段、制度背景和文化特质,这种“中国视角”让我觉得格外亲切和有说服力。特别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经济体系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希望。书中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虽然可能在实施层面存在挑战,但其逻辑性和前瞻性,无疑为我们思考未来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挑战的勇气,这让我感受到了学者应有的担当。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学并非是冰冷的数学公式,而是关乎民生、关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经济学,就像在迷宫中寻找出路。各种理论、模型、数据,常常让人感到晕头转向。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理解经济运行本质的道路。它并没有追求理论的“高精尖”,而是着眼于经济体内部的“中观”层面,即那些构成经济基础的产业、企业和市场。这让我更容易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领域所给予的关注,比如制造业的升级、服务业的发展,以及这些领域如何相互关联,共同驱动经济增长。书中对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产业结构,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就业和收入分配的论述,都非常精彩。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前景多了一份乐观。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揭示了问题的症痛,更试图提供解决之道,虽然这些解决之道并非是简单的“一刀切”方案,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它让我明白,经济学并非是用来粉饰太平的,而是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许多固有经济学认知的新书。我一直对经济学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敬畏的态度,觉得它深奥难懂,总是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模型和抽象的概念。而这本书,恰恰以一种非常接地气、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经济学的力量。它没有回避那些宏大叙事,也没有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从一个“中观”的视角切入,探讨经济体内部的运作机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深刻剖析,这部分内容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经济的活力并非仅仅体现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公司,更在于无数中小企业如同毛细血管一般,支撑着整个经济体的健康运转。书中举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这些案例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理论模型,而是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尤其是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我原本对“拯救世界”这个词持保留态度,觉得有些夸张,但读完之后,我开始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真正的经济学,应该是能够为社会带来福祉、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洞察之旅。
评分我一直觉得,经济学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指引。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而是以一种“中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关键环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问题时,那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视角。他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也能预见到可能的后果。书中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长期的努力。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分析,这让我对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经济主体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多了一份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让经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人民的深刻探讨。
评分坦白说,我曾对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万能药”式解决方案感到失望。很多理论听起来振振有词,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奏效。这本书,却以一种务实而深刻的姿态,让我看到了经济学另一种可能。它所提出的“中观经济学”概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经济运行的新视角。我发现,经济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各个“中观”层面的协调与平衡。作者对中国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挑战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从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解读,以及如何在这种模式下,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从产业的兴衰,到企业的生存,再到整个经济体的健康运转, all these element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dependent. 这本书让我不再对经济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而是开始思考如何从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影响经济的走向。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