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描述
《广弘明集》初次成书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续补工作持续到了乾封三年稍后。全书三十卷,分十篇辑录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年间佛教弘法文献,录文五百六十余篇,僧俗作者共计二百多人。十篇就是十类,分别为《归正篇》《辩惑篇》《佛德篇》《法义篇》《僧行篇》《慈恻篇》《诫功篇》《启福篇》《灭罪篇》《统归篇》等。许多当时流传的佛教弘法著作,如北周释道安《二教论》、甄鸾《笑道论》、任道林《周祖巡邺请开佛法事》、王明广《周祖天元立对卫元嵩上事》、隋释彦琮《福田论》《通极论》、唐释法琳《破邪论》《辩正论》等,道宣都将其收录进《广弘明集》中。
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容易脆裂的廉价纸张,泛着淡淡的米黄色,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岁月的痕迹。印刷的字体清晰有力,宋体和楷书的搭配非常讲究,阅读起来赏心悦目,丝毫没有古籍泛读时常见的眼睛疲劳感。我特意翻阅了几页,装订得也十分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对于想要系统研究传统经典的读者来说,这种高品质的呈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整体来看,这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国学经典的尊重和用心。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一套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毕竟“全十二册”这个分量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生怕内容过于艰深晦涩,难以消化。然而,实际阅读后发现,编者在内容组织上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他们似乎很懂得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思想体系,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流畅。即便是面对那些跨越多个朝代的思想碰撞和理论演变,作者们也做到了脉络清晰,让人能够轻松地跟上思路,体会到古人思想的精妙之处,而不是被海量的文字淹没。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引人入胜”的地步。
评分我最近把手头上的几套不同版本的古代典籍都拿出来对比了一下,发现这个版本的注释和校勘工作做得真是细致入微。很多我之前读起来感到困惑的地方,在这套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和出处考证,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深入到语境和历史背景中去剖析。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注释得恰到好处,既没有冗长拖沓之嫌,又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自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仿佛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站在身边,随时为你答疑解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让人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人,我一直留意市面上新出的国学丛书,但很多往往流于表面,徒有声势。这套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资料搜集之广博和选材之精到。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只是挑选了几本“大部头”凑数,而是明显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编排,每一册都似乎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侧面。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对于想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同好来说,这个集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单本的价值要高出太多,可以说是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
评分这套书的实用性,尤其是在现代学术规范下的排版和索引设计上,非常值得称赞。它充分考虑到了现代研究者的使用习惯,检索系统做得十分人性化,不像一些老旧影印本那样,查找一句话需要费半天劲。清晰的页码标注和详尽的篇章目录,极大地节省了查找引文的时间。此外,它在引用和注释上遵循了严格的学术标准,这对于我们日常撰写论文或进行学术交流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靠性保障。可以说,它在“古为今用”这件事上做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提供了现代工具的支持,是真正面向当代读者的精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