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 |
| 定价 | 32.00 |
| ISBN | 9787532934416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 作者 | 于春祥 |
| 编号 | 1200039100 |
| 出版日期 | 2011-04-01 |
| 印刷日期 | 2011-04-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35.00千字 |
| 页数 | 290 |
| 高效课堂的使命-代序 D1一章高效课堂大揭秘 重建教师道德观 重建课堂效率观 话说“天命之谓性” 课堂乾坤大挪移 教就一个字——“儒” 厌学都是教的错 动?自动!静?自醒!“ “信本课堂”新概念 请开行课堂“动车组” 高效课堂路线图 D1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 “三主”协同率 “双因”统一律 伙伴效应律 学思结合律 “两化”创生律 温故知新律 愤悱启发律 视野关注极限律 学习快乐律 “二八”教学律 D1三章解密神奇杜郎口 且让“秧田”面对面 老师 你在哪里 黑板?魔板! 我的自信无人敌 我想唱歌我就? 合作 通向学习天堂的“绿卡” 校长听课年过千 刻板坐姿不再有 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D1四章信息整合新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ABC 信息化生态课堂理论与模式构建 D1五章D1三只眼看常规 D1六章课堂医案巧拾“零” D1七章模式解构与重建 D1八章课改叙事告诉你 D1九章课改呼唤大阅读 D1十章成长一定有秘诀 D1十一章逃出苦海奔前程 D1十二章人生因写而精彩 D1十三章微博课改碎思路 D1十?章小小工具送给你 |
|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主要内容:当教育行为 信奉感觉 信奉经验 就会出现 我觉?应该怎样 就应该怎样。殊不知 觉然并不等于应然。应然的判断需要问明规律的逻辑。应然不是感觉和经验的循环。应然需要研究的投入。遗憾的是 研究并没有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譬如 仅就课堂教学而言 如果我们说“以学定教”是道德的 那么 如果不能落实“以学定教”其实就是不道德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拿道德的大棒骇人 而是说 要善于通过教育教学细节作道德判断 从而警醒我们的道德意识 通过研究不断地寻求规律 别让学生迷迷瞪瞪地学 也别再执著地稀里糊涂地教。 |
| 总是有一些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示怀疑 甚至顽固地认为 教学教学 先教再学。没有教的学是没着没落的学。这种认识惯性的根深蒂固 恰恰是课改步履艰难的核心根源。不放** 所以 执著于教。那么 学生到底有没有学习的禀赋呢?还是让我们回归智慧原点 从经典中寻找答案。'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 上天-大自然赋予人能动的秉性 遵循这样的秉性就是我们追求的道 修持这样的道就是圣人的教。理解这一段话 关键在一个'性'字。'性' 甲骨文的'性'和'生'是同字。所以 '孝经?说曰':性者 生之质也。'通论':性者 生也。自金文始 '性'演变为'竖心''生'。在下猜度古人之造字 用心良苦。我们苦苦地思索 人的天性究竟是什么?左'心'右'生' 莫不是在警示人:人的天性就是一心一意的'生'。生者 活也 故曰生活;生者 存也 故曰生存;生者 动也 故曰 生动;生者 机也 故曰生机。人欲生 必能动。天之命 谁不从?譬如 婴儿坠地 必动哭声。倘若不哭 大夫一定打他屁股 依然不哭那就麻烦了。这么看来 我们应该还学生主动、能动、自动的权利 让他们在主动、能动、自动的学习中开发潜能 促 ……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力,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经验总结,更接近于一种对教学本质的哲学思考。很多教育者在面对日常的教学压力时,容易陷入“完成任务”的惯性思维,而这本书仿佛一剂清醒剂,它迫使我停下来反思:我所追求的“高效”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高的考试分数,还是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作者在探讨效率的同时,始终没有偏离教育的终极关怀——育人。尤其是在探讨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和“个体差异”时,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柔软和富有同理心。他没有采用机械化的管理视角,而是充满了对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尊重和理解,指出真正的“高效”绝不意味着“快速”或“统一”,而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每个学生潜能的最大化释放。这种将效率与人性化完美融合的视角,让人深受启发,也极大地缓解了许多一线教师在追求进度与关注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焦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链条设计得极其严密和精巧。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思维,不会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搭建认知框架。第一部分像是打地基,用非常接地气的故事或案例引入问题,让我们感受到“低效”的痛点真实存在。随后进入第二部分,开始逐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这里的分析深度就让人眼前一亮,绝非泛泛而谈,而是触及到了教育实践中的那些“隐秘的角落”。最妙的是过渡章节的处理,它不像是生硬的章节分割,更像是一座座精心设计的桥梁,平滑地将前一部分的知识点与后一部分的解决方案连接起来,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迷宫中行走,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绝不至于迷失方向。这种步步为营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概念的门槛,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学习”,而是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鲜明的“实践导向性”和“操作可行性”。很多教育类书籍在理论层面探讨得非常深刻,但一旦合上书本,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时,读者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然而,这本书似乎时刻提醒着自己,它最终是要服务于“课堂”这个具体场景的。书中的许多论述后面都紧跟着“如何做”、“你可以尝试”之类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非常具体、可衡量的行动步骤。例如,在讨论如何优化提问环节时,它不仅仅是强调“多问开放性问题”,而是细化到了提问的间隔时间、追问的技巧,甚至是眼神交流的微小调整。这种由宏观理念到微观操作的无缝衔接,让我在合上书后,能够立即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并能清晰地捕捉到变化。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读物,它赋予了教师们即刻的行动力量,而不是停留在美好的愿景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者应有的严谨性,又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切感,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启发性的对话。它的句子结构多变,很少出现连续的冗长复合句,使得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在阐述复杂概念时,作者会巧妙地使用比喻,这些比喻往往精准而富有画面感,能瞬间点亮晦涩难懂的理论。例如,他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的描述,就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让我立刻明白了知识是如何从外界信息转变为个体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一种自信而不自傲的态度,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留有余地,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吸收和消化。这种既有主见又开放包容的叙事姿态,让我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参与感,仿佛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探索着教育这片充满挑战的领域。这种沟通的有效性,是许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摸起来非常舒服,色彩搭配上选择了低饱和度的蓝绿色调,配合着清晰有力的书名字体,一下子就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思考的氛围。打开书页,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章节标题和重要概念的呈现上所花的心思,有些关键术语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加粗处理,使得重点突出,逻辑脉络一目了然。这种对细节的注重,从物理层面就传达出一种“专业”和“用心”的信号,让人在正式进入内容阅读之前,就已经对这本书的整体水准有了一个积极的预判。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冰冷僵硬,反而透着一股温和的学术气息,很适合静下心来,在书房里细细品味。整个阅读体验,从拿起书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种享受,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内容价值的一种无声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