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
| 定价 | 30.00 |
| ISBN | 9787504121530 |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作者 | 陈向明 |
| 编号 | 1201517277 |
| 出版日期 | 2001-06-01 |
| 印刷日期 | 2017-05-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06千字 |
| 页数 | 286 |
| 0.本书的缘起 0.1.教师为什么要作“研究”? 0.2.教师为什么要作“质的研究”? 0.3.本书的特点 0.4.致谢 1.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1.1.“质的研究方法”的定义是什么? 1.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1.3.“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有什么不同? 2.如何作质的研究设计? 2.1.如何确定研究的问题? 2.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3.有关本研究的现状如何? 2.4.如何xuan择研究的方法? 2.5.如何对研究的质量进行检测? 3.如何xuan择研究对象? 3.1.如何根据样本的特性进行抽样? 3.2.目的性抽样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3.3.如何确定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4.如何进入研究现场? 4.1.如何接触研究对象? 4.2.如何与被研究者交流? 4.3.如何xuan择进入现场的方式? 5.如何进行访谈? 5.1.访谈有什么作用? 5.2.如何进行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5.3.访谈中如何提问? 5.4.访谈中如何倾听? 5.5.访谈中如何回应? 5.6.其他注意事项 6.如何进行集体访谈? 6.1.集体访谈有何作用? 6.2.集体访谈有何弊端? 6.3.集体访谈应该注意什么? 6.4.集体访谈具体如何操作? 7.如何进行观察? 7.1.观察有哪些类型? 7.2.观察有什么作用? 7.3.观察前应该如何作准备? 7.4.现场观察具体怎么做? 7.5.如何做观察记录? 7.6.观察者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8.如何收集实物? 8.1.实物分析有什么作用? 8.2.实物资料有哪些类型? 8.3.收集实物资料有哪些办法? 9.如何整理和分析资料? 9.1.如何整理原始资料? 9.2.资料分析有哪些具体步骤? 9.3.如何进行类属分析? 9.4.如何进行情境分析? 9.5.如何结合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 9.6.资料分析可以使用什么手段? 10.如何从资料中提升理论? 10.1.质的研究是如何定义“理论”的? 10。2.建构理论有哪些基本方式? 10.3.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0.4.建立扎根理论有哪些程序? 11.如何写研究报告? 11.1.质的研究报告有什么特点? 11.2.质的研究报告有何风格? 11.3.撰写研究报告有哪些步骤? 12.如何衡量研究结果的质量? 12.1.如何进行效度检验? 12.2.如何讨论推论问题? 12.3.如何看待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附录 附录一参考书目 附录二西文人名地名汉译对照 |
| 普通大众 |
| 陈向明著的'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结合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有关问题对“质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法和操作技巧进行了探讨 在介绍方法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 把读者带到研究实地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方法论的有关问题。本书鼓励读者在探讨“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同时思考“为什么” 因此 本书不仅通俗易懂 操作性强 而且不乏思考的空间和深度。 本书的主要读者为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作为研究者的意识和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自己所接触的人和所处的环境进行反思。其他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的学生 以及对“质的研究”感兴趣和有需求的人也会发现本书对他们从事教育研究将有所助益。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学者气质,它用词精准,很少出现冗余或情绪化的表达,但字里行间又流露着对教育实践深切的关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方法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能力。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案例或类比,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研究范式,描绘得如同一个清晰的路线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自己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并对照书中的指导进行自我检视。这种代入感极强,它不只是在“讲授”知识,更像是在“示范”一种思考的模式和研究的姿态。对于那些渴望将理论真正落地到实践中的研究者而言,这种示范性的叙述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让人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非常扎实可靠。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元素,正是这种朴实无华反而更显出内容的深度与权威性。内页的字体大小适中,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的引用标注非常规范清晰,参考文献的排版也显得十分专业。我可以想象,在许多教育研究的场合,这样一本制作精良的工具书是多么受欢迎。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社在图书制作工艺上的高标准和对读者的尊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也从侧面烘托了其内在学术价值的不可小觑,让人对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我花了好一阵子才适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追求快速阅读体验的“速成指南”,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严谨、层层递进的学术论证方式。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展示“如何到达”那个结论的过程。每一章节的论点都建立在前文坚实的基础之上,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没有跳跃或含糊不清的地方。对于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略微吃力,需要反复咀徊才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但这恰恰是其高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是一种对传统“填鸭式”教育的有力反拨,它提供的是一把精密的钥匙,而不是直接打开的门。每次读完一个小节,都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感,这种智力上的“挑战”体验,是许多浮光掠影式的读物无法提供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重塑了我对“研究”这一行为的认知框架。在过去,我可能更倾向于将研究视为一个追求确定性结果的任务,但读完之后,我开始理解到,特别是在教育这个充满变数和复杂人际互动的领域,拥抱不确定性、承认和系统性地探究模糊性,才是通往真正深刻理解的必经之路。书中的某些章节对我现有的研究假设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迫使我必须回溯我的初始设定,审视那些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条件。这种“被颠覆”的感觉虽然短暂地带来了一些困惑,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知识边界的拓宽和思维视角的跃升。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种面对未知和复杂情境时应有的谦逊与审慎态度,这对于任何严肃的知识探索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建设。
评分我注意到,本书在处理伦理边界和研究主客体关系时,展现出一种令人尊敬的克制与深入的探讨。在涉及教育对象——即师生群体——时,作者并没有采取俯视的姿态,而是坚持一种高度共情和平等的视角去构建研究框架。书中关于数据收集的敏感性、知情同意的深度解读,以及如何确保研究成果对受试者产生积极反馈等方面的论述,都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这表明作者深知,教育研究并非冷冰冰的科学实验,而是与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的严肃事业。阅读这些部分时,我深感一种责任的重量被传递过来。它提醒着每一位研究者,技术固然重要,但最终,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发表论文,更是为了改善教育现场中那些真实存在的困境和挑战,这种人文关怀的基调贯穿始终,令人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