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国际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 |
| 定价 | 58.00 |
| ISBN | 9787040366860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作者 | 杨玉玲 |
| 编号 | 1200754212 |
| 出版日期 | 2013-09-01 |
| 印刷日期 | 2013-09-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508.00千字 |
| 页数 | 350 |
| 上篇知识篇 **章现代汉语语法概说 **节语法和语法学 D1二节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D1三节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 D1四节汉语语法单位 D1二章词类 **节词类概说 D1二节名词 D1三节动词 D1四节形容词 D1五节状态词 D1六节区别词 D1七节副词 D1八节数词和量词 D1九节代词 D1十节介词 D1十一节连词 D1十二节助词 D1十三节语气词、叹词和拟声词 D1十四节兼类词 D1三章词组和句子成分 **节词组 D1二节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概说 二、主语 三、谓语 四、宾语 五、定语 六、状语 七、补语 D1三节句子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法 D1四章句型和句类 **节句型 一、句型概说 二、名词谓语句 三、动词谓语句 四、形容词谓语句 五、主谓谓语句 六、复句 D1二节句类 一、句类概说 二、疑问句 D1五章常用句式和特殊构式 **节“比”字句 D1二节“把”字句 D1三节“被”字句 D1四节“是……的”句 D1五节“连”字句 D1六节存现句 D1七节连谓句 …… 下篇教学篇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靠前汉语教师培养与培训丛书:靠前汉语语法与语法教学'力求做到知识和能力兼顾 理论和实践结合 既能满足部分教师补充语法知识的需要 也能满足更多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需求。希望看完这本书的一些朋友 在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的时候 不再用“没有为什么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来搪塞学生;而另一些朋友则不再苦于自己“满腹语法经纶”却不知如何传授给学生。 |
| 形容词作谓语时 前面不需要加“是” 但通常要用并非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很”。如果不加“很” 则有比较的意味。学生尤其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经常在形容词前面加“是”或者什么都不加。出现这种偏误的原因不是学生不明白这一规律 而是虽然明白了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要想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这一规律分散到每一个形容词的用法上 从一个个具体的形容词的使用开始。每一个形容词都能正确使用 这一规律学生自然就掌握了 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了。比如 在学习“干净”时 教师告诉学生要说“我们的教室很干净” 注意纠正学生的“我们的教室是干净”;学习“聪明”时 告诉学生要说“他很聪明” 注意纠正学生的“他是聪明”。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类推能力和范畴化能力 他们在接触别的形容词时就可以自然习得。这种把语法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形容词的使用上的做法其实就是“语法词汇化” 即通过词汇的具体使用来体现语法规则。教师不能把二语教学语法讲成粗线条的、笼统的内容 而应该将其具体化和细化。其实在汉语教学中 很多语法现象都需要细化处理。 如左栏所述 学生在动词重叠的使用上出现偏误的原因是语法规则过于笼统 不够细化。汉语中并不是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 只有表示能够控制或可以持续意义的动词才可以重叠。即使能重叠的双音节动词 其重叠形式也并非都是ABAB。离合词的重叠形式就是AAB 如“见见面、散散步、游游泳、聊聊天”等。这种看似例外的细化的规则不适合在讲动词重叠的语法规则时全部教给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动词时 教师都可以用格式强化一下这个动词能不能重叠 如果能重叠 要把重叠形式展示给学生。 同样应该做细化处理的语法现象还有很多 比如形容词重叠、介词、能愿动词等等。 …… |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扎实、严谨,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那种知识的密度感让人欲罢不能。它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随时准备好笔记本和笔进行深度研读的工具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句法结构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逻辑性。例如,在分析兼语句和被动句的深层结构异同时,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示和树状图来辅助说明,即便是最晦涩的句法成分,也能被拆解得井井有条,让人豁然开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回避汉语语法中的“争议点”。对于那些学界尚未达成完全共识的现象,作者也坦诚地列出了不同的主流观点,并分析了各自的合理性,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明白教学不是教条的灌输,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对于有志于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教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评分作为一名教学多年的老师,我经常在想,如何才能让那些枯燥的语法点变得“活”起来?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思路,它似乎一直在试图回答“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核心命题。它里面有一部分内容专门探讨了“语块”教学法在语法习得中的应用,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一个一个语法点去拆解的习惯。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语料,展示了母语者是如何自然地将词汇和语法结构打包使用的,并指导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引导学习者进行这种“块状”的记忆和输出。这种基于交际和语块的语法教学法,使得课堂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产出也更贴近自然表达。尤其是在处理那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搭配问题时,书中的语料库分析显得尤其有力,它用数据说话,而非仅仅依靠经验判断,这种科学性是教科书往往欠缺的。
评分这本关于国际汉语语法的著作,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了我们日常教学中常常感到困惑的那些“硬骨头”问题。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罗列规则,然后给出几个例句就草草了事。作者显然是深谙第一线教师的痛点,很多地方的分析简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比如,它对体貌范畴的细致区分,结合了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进行阐释,这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很多留学生在学习“了”和“过”的时候总是混淆,这本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语义对比上,而是深入到“完成”与“经验”在时间维度上的心理投射差异,这使得我们在讲解时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它不仅仅是探讨了“吗”、“呢”、“是不是”的区别,更是结合了交际场景,分析了不同疑问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说话人的态度和期望,这对提升我们课堂的互动性和真实性帮助极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更系统化了,以前零散的经验点现在都被串联成了一张严谨的网,对于如何设计更有效的练习,也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字体清晰,图表简洁明了,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非常友好。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国际汉语语法”本身的梳理上,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先进的“语法教学观”。它强调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语法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工具,而非目的本身。书中对“错例分析”的处理方式也极为高明,它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将其视为学习者思维模型与目标语言逻辑碰撞的结果,并由此反推出最合适的干预策略。这使得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心态会更加积极和建设性,不再是简单地“纠错”,而是“诊断”和“引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精品之作,对于任何想提升自身汉语教学专业水平的同仁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评分坦白说,初次捧起这本书时,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算太高,毕竟市面上关于语法教学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旧瓶装新酒。然而,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非常精妙的结合,真正做到了“知其所以然,方能教得得法”。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难度分级”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语法点按照从易到难的线性顺序排列,而是基于学习者母语干扰的频率和目标语结构的复杂性,构建了一个动态的难度评估模型。这对于我们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群体进行课程设计简直是雪中送炭。例如,在讲解介词使用时,书中就引用了视觉空间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西语母语者在理解“在”和“到”时会遇到特定的困难。这种立足于认知差异的教学建议,远比简单地提醒“这个要多练”要有效得多,它指导我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纠正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