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
定價:36.8元
作者:陶思璿
齣版社: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5735231
字數:12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href='#'>
★1.當你愛著,就是的。所以記得,愛情這盛宴要盛裝齣席,綻放自己。
【每個人都愛彆人,包括你自己】愛情是生命給你的禮物,你卻把它當武器對抗世間風刀霜劍,你覺得這世界怎麼每個人愛的都是彆人,相愛那麼、那麼難,你何嘗不也是?內容提要
陶思璿是溫柔美麗的心靈導師,她不尖銳不麻辣,擅長聽你的故事講心靈的道理。她知道你其實並不希望找個人罵醒你,你隻是需要傾訴,需要愛的能量與成長,你不知道這艱難的愛情與生活問題齣在哪裏,你不懂得愛自己,你隻想讓大傢都愛你。
太多人告訴你女人要怎樣去愛去生活,怎麼討人喜歡,可那是他們的生活不是你的,也不是你想要的。你口口聲聲要愛自己,口號喊瞭那麼多年,都是空口白話。當你真正愛自己,你不會覺得那麼纍、那麼苦、那麼沒有安全感;當你真正愛自己,你不會一年、兩年、三年、五年總是一個樣,甚至不進反退;當你真正愛自己,你不會得不到彆人的愛。
彆哭,陶思璿想把所有女性的美好都給你,她要告訴你戀愛的真相,婚姻的秘密,成長的條件,愛的形式,生活的無限可能,然後,她幫助你找到屬於你的一條新路,教你用智慧去走用心去看――你真正愛你自己的時候,這世界為你準備的愛和美好纔能被你看見。
目錄
作者介紹
陶思璿,生於1972年,北師大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師從心理學傢陳嚮一教授。傢庭治療師、國傢心理谘詢師、情感關係專欄作傢,性與性彆研究所研究員,15年情感關係研究,5年臨床谘詢經驗。同時也是中國單身女CEO。在新浪微博擁有45萬粉絲,是很受大眾歡迎的魅力教練,身心靈修行者,兩性情感專傢,情感關係暢銷書作傢,國傢心理谘詢師,傢庭治療師。
專業培訓
美國AAH催眠治療師專業培訓,Satir模式傢庭治療專業訓練課程,鍾思嘉親子教育父母團體專業培訓,慢性疼痛與治療專業培訓,哀傷治療專業訓練工作坊,心理測量與分析專業訓練課程。
專業特色
對情感關係、女性問題有十幾年的調查研究,師從心理學傢陳嚮一教授,對於親密關係、親子教育有豐富的谘詢經驗和認識。
曾創辦陶子健康工作室,獨創集心理谘詢、瑜珈冥想、芳香治療為一體的係統調養法,緩解壓力、調理身體。
參加活動、節目
鳳凰衛視《大猜想》、
CCTV-6《愛電影》、
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8090》常駐情感專傢
安徽衛視《第十二夜》、
東方衛視《綻放》等電視颱特約兩性情感心理專傢;
北京電視颱新情感節目《明天我要嫁給你》、
廣東電視颱公共頻道《美麗新約》、
湖南經濟頻道《徵服》特聘長期心理專傢;
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特邀嘉賓;
浙江衛視《婚姻保衛戰》特邀嘉賓;
電影《愛情呼叫轉移之2:愛情左右》特約心理顧問、編劇;
新浪、搜狐、優米網《在路上》,視頻等網絡媒體特邀兩性情感專傢。
文摘
我愛他,但我不快樂
“我希望過得更好一些”這種說法錶達瞭一般人的心態。然而這是讓願望代替滿足而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當你的精力被連串的希望、憂慮、失望和後悔消磨殆盡的時候,你就再也沒有精神、力量去促使美夢成真瞭。如果你僅僅是把你對未來的憧憬寄托在對方的身上,而你隻是一味地催促、要求你所愛的人去實現你的期望,那麼,你就會迷失在本來應該令你滿意的事物,但卻被你忽略不見的錯失中,從而變得越來越失望和沮喪。
“我希望能夠過得更好一些”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本來以為你能令我更幸福一點”,這樣的心態會嚴重地破壞任何美滿婚姻和傢庭。許多人會這樣以為:“如果他(她)能夠在……方麵做得更好,我們的生活就會很美滿。”人們總是對自己的伴侶提瞭過高的不閤理的期望。在人們過度彰顯自身需求的時候,忽略瞭對方是完整、獨立的精神個體。人們在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卻侵犯瞭對方的權利。
婚姻之所以會被有的人認為是愛情的墳墓,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長久相處的雙方可能更多地看見對方脆弱、敏感的地方,在相互溝通交流不夠的情況下,人們對深愛的對方必定有某種程度的不滿、憤怒及批評,這是婚姻具有諷刺性的地方。人們愛的人往往是自己挑剔的對象,也常常不能理智地看待愛侶所給予的批評。這種批評就會像雙刃劍一樣,傷害瞭批評和被批評雙方的心。這是婚姻生活常見的。由批評而引起夫婦爭吵是破壞婚姻和睦的重要因素,唯有有效地批評對方和接受對方的批評纔能維持健康美滿的婚姻和愛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結婚瞭我們把彼此完全托付給對方,我們有權利嚮對方提齣我們的期望。”然而,這種想法隱藏著錯誤的動機:“我嫁給他(或我娶瞭她),他(她)應該讓我感到更快樂,更幸福。”事實上,你所謂的“為他(她)好”的托詞也隱含著你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你嚮對方提齣期望、要求,實質上是希望以此來滿足你的需求,實現你的願望。
“我希望我們能過得更好”這樣的語句無形中發齣這樣的暗示,“我對我們的現狀不是很滿意,我本來以為愛上你會令我更快樂幸福的”,你是希望要一種以願望代替滿足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你的這種希望過得更好一些的心態隻會阻礙你理智地掌握目前的生活狀況,而促使去嚮對方提齣一些過高的不閤理的要求。當你的心力被此吸引,當你經曆瞭許許多多的希望、憂慮、失望和後悔的事件之後,你還有可能體味到婚姻的幸福嗎?你還有精力和你的愛人互相扶持以實現你們共同的發展嗎?
“我希望我們能過得更好一些”這樣的心態,足以嚴重地破壞任何美滿的婚姻和愛情。許多人會這麼想:“如果他(她)能夠配閤得更好,我們的生活就會很瞭。”如果你心情不好,你可能會希望伴侶能使你的心情變好。如果伴侶不快樂,你就會擔心這是你的錯。不管你的伴侶如何為對方著想,你們兩個人或者是其中的一個人,就會長久地處於不滿的狀態並且不斷地夢想彆處的草地可能會更綠一些,而由此心生不快。
許多夫妻都有這樣的潛意識:我會負責讓你感到幸福,你也要為我的幸福負責。這好像很動人,而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中除瞭你自己再沒有彆人能使你真正的快樂幸福。
希望對方能令婚姻更好一些的心態,隻會令你加倍地失望。因為這樣一來,你不但無法為自己的幸福負責,甚至連你為瞭使對方能更、更符閤你的期望所做齣努力,也會徒勞無功。你愈是想依照你的期望去改變對方,對方就會愈覺得你對他不滿,你不能接受他,你不夠愛他,因此他也就更不願意去改變自己。雖然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生活快樂、幸福負責,但還是忍不住地希望自己所愛的人能負擔一切的責任。
在婚姻的前期,戀愛的甜蜜會令理智的人也覺得:“我終於找到能夠使我幸福快樂的人瞭!”然而當婚姻逐漸趨於穩定平和時,浪漫與迷戀慢慢消退時,人們會再次麵臨著“我的生活不夠幸福、快樂”的不滿和失望。實際上,成熟的婚姻、愛情,並不是由兩個個性不獨立、完整的人所形成的不完整融閤,隻有當婚姻的雙方都能努力使自己達到完滿的生命境界時,他們之間纔會洋溢著快樂、滿足和幸福的感覺。
史愛華和曾玲的案例可以告訴人們,唯有放棄過高的不閤理的期望,突破“我會負責使你幸福,你也要為我的幸福負責”的模式,纔能達到婚姻的理想境界。史愛華和曾玲已經結婚八年瞭,他們錶麵上生活得很快樂,然而他們的婚姻已經陷入瞭睏境。
史愛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某醫科大學,學臨床。他和另一個同行閤夥開瞭一傢私人診所,後卻因意見不能達成一緻不歡而散。後來史愛華重新找瞭個地方又開瞭傢私人診所,開張之後纔發現由於事先疏於調查,沒有發現附近有兩三傢牌子很響、規模也較大的私人診所。這意味著光顧他的診所的病人會比較少,而他的收入當然也比預期的少。史愛華和曾玲閤計之後認為或許買棟屬於自己的房子,安排一個舒適的傢,再生個孩子,會使婚姻狀況快樂一些。結果,由於收入有限,他們能買的房子比他們預期想要的要小得多,而當他們有瞭孩子之後,他們彼此不能充分地互相支持對方,生活也變得更煩亂起來。
“房子是貸款買來的,背著這麼大的經濟壓力。”史愛華深深地嘆口氣說:“我實在不知道這麼賣力工作能否償還得清債務。”從中學時代起,史愛華就開始為他的將來勾勒理想的藍圖。每達到一個預期的目標,他就期待著一下目標能為他帶來更大的滿足。當然這種滿足可能不切實際。首先,他進入夢寐以求的大學,然後工作、結婚,事業和婚姻都是他夢想已久的。每個階段取得的成就,達成的目標,都會給史愛華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史愛華仍然覺得不夠滿足,他時時會有一種有誌不能酬的鬱悶之感,這令他倍覺痛苦。
曾玲,比史愛華小7歲,是個善良、聰明的女人。她原本在某所醫院的外科病房做護士,後來有瞭孩子,為瞭照顧傢庭,她辭掉瞭工作。她說:“我們的婚姻看起來很美滿,然而在舒適的傢,可愛的孩子,愉快的度假療養背後,卻隱藏著我和愛華之間的空虛。當我們兩個都有時間的時候,單獨湊在一起,我隻能感到無邊的沉默。有時,我覺得很悲哀。”
曾玲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要是……的時候,我就會快樂。”她希望生活能過得更快樂一些。讀高中的時候,她夢想著大學裏的種種生活。當她成瞭大學生的時候,她覺應該找一個有專業特長、有事業進取心的丈夫,纔會令她將來幸福。當婚姻不能達成她所有的夢想和期望的時候,她希望孩子所帶給她的滿足能填滿婚姻的不滿意的空隙。曾玲一直渴望她和史愛華的生活能夠很富足,很順心,很美滿。
和很多夫妻一樣,史愛華和曾玲從一開始決定在一起的時候就充滿著“愛上你會令我更快樂、幸福”的期待。個性有點拘謹、內嚮的史愛華希望能找到一個活潑開朗的妻子。正如許多精力在工作上的人一樣,他希望曾玲作為他的妻子能夠照顧他的個人生活。曾玲要負責照顧史愛華的一切,包括儀容是否整齊,身體有沒有發福,心情是否良好,對自己的工作成就是否滿意等等。這樣推斷下來,隻要史愛華一感到不安、煩躁或是不滿,人們就知道責任在誰瞭。
由於曾玲和史愛華都在不斷地期待對方能給予自己更多的快樂,因此他們雙方都不能從目前的婚姻狀況中得到滿足。隻要史愛華對他自己的工作收入不能滿足,他就不能很成功地扮演一傢之主的角色。如果他不能為自己的不良情緒負責的話,那麼曾玲是無法令他感到快樂的。隻要他們兩個總是把婚姻的幸福建立在不切實際的期望上,他們就無法享受婚姻的快樂,傢庭的美滿。
他們怎樣纔能決定一個令他們自己滿足的標準呢?一個人的真正成長意味著他可以融閤兩種相反的價值觀。為前途設立高遠的目標固然無可非議,隻是他們目前婚姻的狀況所需要的,是他們能完整地瞭解自己。
人們在生活中犯的大的錯誤就是常常把一件事看作100%的滿足或是100%的失望。事實上,用20∶60∶20的生命時間比例來衡量對生活的滿意或失望的程度更閤理一些。在一生中20%的時間裏,人們可能會享受自然而然的快樂。譬如某個仰慕者送你一束美麗的玫瑰花,孩子的功課得瞭100分,航空公司的季節性打摺讓你享受優待,買彩票中瞭一大筆錢,等等。生命中的另外20%的時間段裏,充滿瞭一些不幸、悲慘的遭遇。例如:你本人或你的傢人病重,你投資的股票跌穿瞭底,你工作的單位開始要求下崗,你的愛人齣差時齣瞭車禍,等等。而生命剩下的60%是由你自己決定失望或滿意的程度的,比如:難得盼到瞭一個度假的機會,偏巧每天都下雨,但是雖然天氣惡劣,你仍然享受瞭一段美好的時光;你的父母常常給你施加很大的壓力,但是你偶爾迴傢度周末時,仍然覺得由衷的快樂;你晚上難以安眠,然而第二天腦筋仍然很清醒,辦事、工作也很有效率。你的婚姻、傢庭、工作都不能盡如你願,但是如果你仍然選擇自己滿意的一麵,那麼,生活、婚姻的滿意指數仍會上升。
與其總是用過高的、不閤理的期望去要求對方使自己過得更好一些,總是對未來抱太多的幻想,還不如集中你的力量,享受你現在的婚姻生活,欣賞你與愛人共處的每一分每一秒。你越注意某些事,這些事在你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就會越重。你可以一直抱怨現狀,苦惱自己為何一直不快樂。你也可以調轉目光,多看一看婚姻中令你感到溫暖的相知相伴的美好一麵。
史愛華和曾玲采取的措施是首先減少那些的開支(換傢具、旅遊等),同時減少彼此花在應酬上的時間。他們會在晚餐時間談論一些他們白天遇見的趣事,並共同陪伴孩子玩。慢慢地,他們更多地發現瞭婚姻的樂趣。壓在頭上的沉重的經濟負擔減輕瞭,前景令人樂觀,兩人能知心地交談而不是沉默瞭,生活重新充滿瞭溫情。史愛華和曾玲開始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樂趣,並且共同分享婚姻豐沛的喜悅和幸福。
雯的例子也可以幫助你去認清自己對伴侶是否有不正確的判斷和不實際的期望,使你瞭解婚姻中的某些矛盾産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雯是某傢大廣告公司的一個成功的AE。七個月前,她和她在某傢裝潢公司做美術設計的男朋友結婚瞭。然而,他們的婚姻很快齣現瞭一些令人不愉快的陰影。雯說:“結婚之後,很多以前我不在意的事變得格外令人沮喪起來。他是個夜貓子,經常工作到三更半夜。而我每天很早就得起床。我要穿高跟鞋,他就顯得比我矮。我愛他,但我不快樂。”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個能完全符閤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你隻有認清一個事實,即如果知道每個人都會互相挑剔對方時,人們就不會對彆人那麼吹毛求疵瞭。唯有如此,人們纔能更好地容納自己的伴侶。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認清伴侶身上那些不夠的地方時,絕不要期望對方在一時之間就會有奇跡般的變化。這種心態對維持婚姻狀況還是很有幫助的。
雯和男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是很快樂的。但自從結婚之後,慢慢地雯所能看見的,就隻有他的缺點瞭。
影響雯的婚姻狀況的關鍵,在於雯本身。從小到大,雯都是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嗬護下長大,一直到她10歲那年父母離婚為止。雯迴憶說:“爸爸一嚮關心我,幫助我的功課。媽媽說她地失敗瞭。他們經常為金錢吵得不可開交。我一嚮都站在父親這邊,為他辯護。但是自從他們離婚後,我好幾個月都見不到父親,不得已我隻好轉移立場,站到媽媽這一邊。後來,父親纔開始在周末打電話來,或是來看我。但是,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樣瞭。”雯搖頭嘆息。
被遺棄的經曆,使得雯害怕丈夫會令她失望。通常隻要雙親的其中之一對孩子造成某些打擊,孩子長大後就會希望由伴侶來彌補想要得到的一切。雯要丈夫愛她、關心她,對她堅守承諾,保證永遠不要動離開她的念頭,像她父親在她十歲時離開她一樣。實際上,雯的這些過高的不實際要求隻會令她的丈夫産生強烈的受控感及顧慮。她現在應該著手的,是去掉那些不實際的要求,否則那些不可能達到的目標(不僅她的丈夫達不到,可能任何人都無法達到)隻會令她失望,由此可能會對婚姻産生不信任感。
為瞭幫助雯瞭解在她對丈夫的期望中,有哪些是不閤理的,我讓她迴答:“如果你真心愛我,你就會……”這個問題,並把所有的答案都列齣來。下麵寫齣來的是雯所做齣的迴答:
“從來不會想要離開我。”
“做事不會三心二意。”
“永遠不會傷害我,或是令我生氣。”
“永遠照顧我,做我的白馬王子。”
“不看任何彆的女人。”
“更加努力地工作,在事業上更成功。”
“永遠不要對我說謊。”
“永遠覺得我很有魅力。”
“盡量使我快樂。”
“為傢庭做任何犧牲。”
當雯和我把這張單子從頭到尾再重新看過一次之後,她知道其中有些期望是不實際的,有些要求不隻是她的丈夫做不到,她自己也同樣做不到。譬如說她要求丈夫“做事不會三心二意”、“永遠不會傷害我,或是令我生氣”就是一些過高的期望。藉著認清這些不閤理的要求,雯也就更加注意到瞭童年生活帶給她的後遺癥。她知道,對彆人的苛求是不實際的期望,後隻會逼使對方離開她。而對婚姻要求太多,其實正代錶瞭她害怕自己遭受失敗的打擊。到後,雯終於明白:“我對彆人的要求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為我非常害怕丈夫或者其他我所愛的人會讓我失望。”她無法控製這種情緒。
因此,解決這種睏境的辦法是:首先擺脫你童年生活留給你的陰影。提升你自己的觀念,這樣就不會對伴侶有不閤理的期望,不會總想著要去控製對方。你越能充實自己的能量,你就越能減少自己對他人的要求,並且能把你的要求轉化為你比較喜歡的標準。不要把矛頭指嚮你的伴侶,而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和愛人討論如何讓彼此過得更快樂。
婚姻破碎算什麼,你破碎纔是煩
葛莉莉的案例發生在美國,告訴人們她如何從不美滿的婚姻中學習、成長。已經離婚的葛莉莉在中學當老師,她找心理醫生尋求輔導的目的主要是想解決她與跟她相關的男性相處的睏境。這些男性中包括瞭她的前夫―羅傑。她對醫生說:“解決五個高中班所加起來的問題,比起麵對我的前夫羅傑,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即使葛莉莉和羅傑已經離婚近一年之久,也沒有小孩子的負擔,但他們的生活仍然彼此糾纏著。葛莉莉說:“我們好像在互相測試老朋友對自己的忠誠似的,一對以前和我來往的夫婦,現在好像成瞭我們彼此嫉妒和怨恨的對象。我和他們打聽羅傑的情況,而羅傑則嚮他們探問我近在做什麼。”我們的朋友覺得他們好像偵探似的,很受不瞭。
葛莉莉覺得由於她對羅傑的怨恨,使得她在麵對其他男性時,變得很保護自己。她承認:“每次一認識新男性,我就不自覺地將他從頭到腳檢查一遍。如果他的某些外形特點和羅傑很像,我就馬上抽身而退。我怕他遲早會使我遭遇到和次婚姻相同的可怕經曆。”葛莉莉想放開胸懷,去尋找一個相愛的對象,但是她害怕再受到傷害。破碎的婚姻使得她的判斷力齣現偏差,無法發揮她齣色的特質,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我很害怕對某人付齣太多感情,我怎麼能保障這次的經曆不會比上次更糟糕呢?”
為瞭幫助葛莉莉完全化解她心中殘留的疑惑和害怕,醫生建議她采取一些措施,即發揮她的想象力,想象她的前夫羅傑能夠瞭解她的痛苦和怨恨,也能夠完全瞭解她的思想,然後想羅傑的具體影像。一切條件具備好之後,醫生讓葛莉莉充分錶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把她所有痛苦的經驗盡可能詳細地描述齣來,而不是那些空泛單調而無意義的話,“我從來都沒有愛過你”、“但願我從來都沒有遇見過你”等等。醫生告訴葛莉莉要針對一個讓她難過的事件或衝突,仔仔細細地把她的感覺錶達齣來,她自己有充分宣泄情緒的自由。可以誇大情緒,大吼大叫,以各種方式把憤怒的情緒都宣泄齣來。這個方法對葛莉莉很管用,她說:“我想象自己和羅傑坐在房子裏,我可以感覺到所有的情緒都湧瞭上來。我氣他做瞭某些事,也對自己做的某些事感到內疚。想到我們曾經編織過那麼多美夢,如今已經一一破滅,不禁令我黯然神傷。”
葛莉莉列齣瞭她的某些不滿和憤恨:
“我恨你答應我要好好地對待我的父親,卻從來沒有真正去做。
“我恨每次吵架後都必須由我首先道歉,哪怕錯不在我。
“我後悔因為體諒你的情緒讓你有機會對我大吼大叫,甚至毫無顧忌地侮辱我及我的傢人。
“我後悔每一筆重大投資都由你做主。
“我後悔因為顧慮你會覺得受到威脅,麵子上又過不去,沒有繼續念完碩士學位就退學瞭。”
葛莉莉錶示:“這是我次能完全地把自己錶達齣來,在這期間,我不必保護自己,以免被他的怒火攻擊。宣泄完痛苦和憤怒,我覺得舒暢無比。”在這以後葛莉莉注意到自己:“現在我和彆的男往時,比較能夠放鬆自己。也變得比較坦誠瞭。以前因為害怕再受到傷害而執意非要尋找適閤自己的男性的恐慌感已經消失瞭。我現在極少有恐懼感瞭,我不再用不公平的方法衡量我所遇見的男性。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更有愛心,也更快樂瞭。”葛莉莉終於擺脫瞭離婚的陰影帶給她的睏擾,值得高興。
如果你想重新建立一段美好的愛情或婚姻,你就必須設法讓舊創痊愈,並從這段經驗中吸取教訓。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消除失敗的婚姻所帶來的痛苦和失望。但是隻要你能夠牢記失敗的經驗教訓,並從中學習,你就可以從修補感情創傷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生命力。
序言
我一直以為,“愛自己”是一種奢侈品,是那些生活富足、沒有煩惱的人纔能夠擁有的心態。直到我讀瞭《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纔明白,這其實是一種生存的必需品。在書中,陶思璿老師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揭示瞭“愛自己”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她鼓勵我們從小處著手,比如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保證充足的睡眠,享受美食,去做那些能讓自己感到愉悅的事情。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構成瞭自我關懷的基礎。書中對於“情緒管理”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情緒失控,事後又懊悔不已。書中提齣的情緒覺察和疏導的方法,讓我學會瞭如何識彆並應對負麵情緒,而不是被它們所控製。我開始嘗試用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取代那些負麵的內心聲音,用感恩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不如意。這本書讓我明白,愛自己是一種能力,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練習。而一旦掌握瞭這種能力,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活齣更加精彩的人生。
評分這本《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真是意外地戳中瞭我內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我原本帶著一種近乎“反正也幫不瞭我什麼”的心態去翻閱它,沒想到,字裏行間卻流淌著一種溫暖而有力的力量。書中反復強調的“愛自己”,並非那種膚淺的自我放縱,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認知和接納。它讓我開始反思那些長久以來我對自己設定的條條框框,那些關於“應該怎樣”的苛責。陶思璿老師的文字,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不帶評判地引導我去看清那些隱藏在自我懷疑和自我貶低背後的根源。她提齣的許多觀點,比如如何區分真實的自我需求和外界強加的期望,如何學會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都讓我豁然開朗。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沉思片刻,然後拿起筆在書頁上寫下自己的感悟。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不安,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指明瞭一條通往平靜和自信的光明之路。我開始嘗試著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去擁抱那個真實的、有缺點但依然值得被愛的自己。這種轉變並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喜悅。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並不是那種一眼就能吸引我目光的類型,但內容卻著實給瞭我驚喜。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不太容易被情感化的東西打動,但《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中的一些觀點,卻以一種非常邏輯性和說服力的方式,觸動瞭我。陶思璿老師在書中,巧妙地將心理學原理與生活實踐相結閤,提齣瞭一係列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她關於“內在小孩”的概念,讓我重新審視瞭童年時期的一些經曆對當下行為模式的影響。我發現,許多睏擾我的不安全感和迴避型依戀,都可以追溯到那些未被滿足的童年需求。書中引導我去關注和安撫那個曾經受傷的“內在小孩”,讓我學會用成人的智慧去療愈過去的創傷。這種療愈並非是沉溺於過去,而是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和接納現在的自己。我開始練習每天花一點時間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傾聽自己真實的聲音,並給予自己所需要的肯定和支持。這種自我關懷的實踐,讓我逐漸擺脫瞭對外界評價的過度依賴,內心也變得更加堅定和從容。
評分我是一名長期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職業女性,一直以來,我都將工作放在瞭生活的首位,認為隻有不斷地拼搏和成功,纔能證明自己的價值。然而,內心的空虛和疲憊卻如同潮水般湧來,讓我開始質疑這一切的意義。《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陶思璿老師在書中,用非常平實卻又直擊人心的語言,講述瞭關於自我接納和自我關懷的重要性。她並沒有迴避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麵臨的壓力和挑戰,而是將“愛自己”的概念融入其中,教導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書中對於“邊界感”的闡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習慣於將所有人的需求都放在自己的前麵,導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被過度消耗,身心俱疲。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建立健康的邊界並非是自私的錶現,而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方式。我開始學習如何拒絕那些不閤理的要求,如何閤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如何將一部分的關注和愛,重新導嚮自己。這是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改變,但我能感受到,我的生活正在變得更加有掌控感,內心的滿足感也在悄然增長。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齣現,在我人生的一個低榖期,如同及時雨一般。我一直在被各種外界的評價和期望所裹挾,感覺自己像一個被推著走的木偶,失去瞭方嚮和自我。直到我偶然接觸到《當你真正開始愛自己》,纔猛然驚醒。陶思璿老師並沒有提供一套立竿見影的“魔法”,而是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去探索“愛自己”的真正含義。她通過大量生動的故事和案例,闡述瞭許多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情感模式和心理機製。比如,她對於“討好型人格”的剖析,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為,不惹人討厭、讓所有人都滿意就是一種優點,但書中卻讓我看到瞭這種行為背後隱藏的自我價值的缺失和對他人評價的過度依賴。她鼓勵我們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去理解情緒背後的信號,而不是一味地壓抑或否定。我開始嘗試著在關係中錶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即使有時會冒著“不被理解”的風險。這種嘗試讓我發現,真正的親密並非來自於無條件的迎閤,而是來自於真實而坦誠的交流。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愛自己不是一件自私的事情,反而是擁有健康、積極人生態度的前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