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陪孩子一起成長
定價:32.80元
售價:24.6元
作者:李子勛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35483706
字數: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一本書讀懂孩子的心,一起體驗快樂成長
CCTV首席心理專傢為萬韆父母量身打造的親子教育讀本
硃永新 周國平 孫雲曉 李鎮西 盧勤 聯袂推薦 雙色印刷,完美閱讀體驗
內容提要
李子勛為中國父母量身打造的親子教育讀本。
本書從傢庭治療師的視角,告知讀者在傢庭教育過程中,傢庭裏發生瞭什麼問題、哪些問題是問題、哪些不是問題、如何去解決。本書講解瞭大量的個案,涉及瞭一些後現代的傢庭育兒與社會育兒的思想,並增加瞭對兒童智力培養的新觀點;同時設計瞭一些漫畫,使本書通俗幽默,增強讀者的記憶與閱讀的快樂。
一本書讀懂孩子的心,陪孩子一起成長。
目錄
章讀懂孩子的內心
1給孩子蔭蔽,也要給孩子自由 / 003
2容忍孩子輸在起跑綫 / 007
3讓孩子自然長大 / 012
4過度保護讓孩子陷入成長睏境 / 016
5教育之前先建立良好關係 / 020
6有效互動比正確的教育更重要 / 025
7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 029
8讓孩子在閤適的時間犯閤適的錯誤 / 034
9傢長要學會錶現無知 / 039
10尊重兒童發展規律 / 044
11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 / 051
12給孩子三個美好的假定 / 056
第二章營造成長的環境
1強弱
——母親更能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 063
2傾斜
——平衡是傢庭關係原則,傾斜也是一種平衡 / 065
3平衡
——“母子同盟”是對傢庭關係的一種補償 / 067
4戀母
——繞過“母子同盟”讀懂傢庭關係 / 069
5分裂
——兒童神經癥的誘因之一 / 071
6獲益
——情緒障礙是孩子內心對傢庭對立的一種逃避 / 073
7成長
——彆讓傢庭的期望成為孩子的負荷 / 075
8交流
——無效的交流滿足瞭父母的需要,卻帶給孩子壓抑 / 077
9矛盾
——尋找隱藏的和諧,把教育隱藏在愛的木馬中 / 079
10束縛
——父母的失望與抱怨,弱化瞭孩子成長的動力 / 081
11無奈
——在心理學無法解決矛盾時,不妨引發傢庭對未來的期待 / 083
12示弱
——重建傢庭的交流模式,轉移孩子的情感需要 / 085
13競爭
——父母對孩子影響力的競爭,是兩種傢庭文化傳承的競爭 / 087
14第三隻眼
——讓父母從關心對錯轉嚮關注彼此間的共性 / 089
15關愛
——以愛的名義壓製孩子的天性 / 091
16禁忌
——不守傢庭規則的“搗蛋者” / 093
17依賴
——孩子齣現適應障礙,源於傢庭功能失衡 / 095
18中立
——每個傢庭都是獨一的,沒模闆可套 / 097
19期待
——“望子成龍”何嘗不是對父母的心理補償 / 099
20化蝶
——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 101
21學習
——學習不是判斷孩子的標準 / 103
22恐懼
——忽視癥狀,給予孩子正麵鼓勵 / 105
23過渡期
——彆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 107
24逆反
——衝突越厲害,其實對父母越依賴 / 109
25對策
——給過渡期的孩子一些“行為紊亂”的權利 / 111
26盲人騎瞎馬
——陪孩子一起走齣“過渡期” / 113
27對抗
——自尊是孩子的靈魂之杯 / 115
28逃學
——用肯定性的語言來激勵孩子,他就會呈現齣良好的心理特性 / 117
29強大
——孩子用病癥維持傢庭假想的和平 / 119
30惻隱
——以示弱獲得父母之愛 / 121
31移情
——心理醫生的人格魅力勝於理論或技術 / 123
32剝削
——警惕心理醫生的移情 / 125
33點金之語 / 127
第三章引導孩子的行為
1“打孩子”的學問 / 131
2方法好一切都好? / 135
3寬鬆教育是與非 / 139
4紅臉與白臉 / 143
5一諾重於泰山 / 146
6教育也要因勢利導纔能水到渠成 / 150
7實踐齣真知 / 153
8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 156
9沒有不犯錯的孩子 / 161
10有其父必有其子? / 166
第四章讀心術實戰技巧
1誰和誰坐
——通過位置判斷關係格局 / 173
2從傢譜圖中看問題的前因後果 / 178
3不要重復彆人的治療 / 183
4避免被傢庭問題催眠 / 188
5心理醫生的法寶——提問技術 / 192
6谘詢中的技術——假設 / 197
7孩子的問題可能是父母的問題的再現 / 202
8身心癥狀有時隻是為瞭安全 / 207
9關注是一種強化 / 211
10代幣療法 / 215
第五章經典重讀
1重返童年,認識自我
——解讀《重返童年時光》 / 221
2接納孩子,有如接納婚姻
——解讀《不聽話的女兒》 / 224
3父母關係穩定,纔有孩子成長的平穩
——解讀《三角中的孩子》 / 226
4不要戴著“眼鏡”找問題
——解讀《代罪羔羊》 / 228
5每個傢庭都有多種可能性
——解讀《傢庭的故事》 / 230
6問題構成的係統比問題是什麼更重要
——解讀《不停洗手的孩子》 / 232
7有多少問題是為瞭迎閤父母的需要而産生
——解讀《現代傢庭故事》 / 234
8夫妻間交流的方式比內容更重要
——解讀《傢庭談判》 / 236
9讓孩子玩還是限製孩子玩
——解讀《談“玩”的重要性》 / 238
10傢庭是一首無言的歌
——解讀《無言之歌》 / 240
作者介紹
李子勛,心理學傢。中央電視颱《心理訪談》《實話實說》;北京電視颱《心理時間》;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特邀心理專傢。《心理月刊》《父母必讀》《女友》《時尚健康》等雜誌專欄作傢。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中日友好醫院心理醫生,首屆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培訓項目學員,心理協會北京心理谘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國內較早將心理學知識嚮大眾普及的心理學傢。是國內受讀者、觀眾關注的心理學專傢。
著作包括:《陪孩子長大》《傢庭成就孩子》《婚姻的煩惱》《心靈飛舞》《幸福從心開始》《問問李子勛》,作品纍計超過100萬冊。
文摘
序言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似乎避免瞭那種傳統教科書式的綫性敘事,而是更傾嚮於一種主題式的探討,這使得它非常適閤碎片化閱讀的現代父母。我通常隻能在通勤路上或者孩子午睡的間隙擠齣時間來讀書,如果內容過於龐大或章節間邏輯性要求太高,很容易讀斷思緒。但這本的內容組織,讓我即使中斷瞭閱讀,再次拿起時也能迅速找到感覺,重新沉浸其中。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挑選的“小經驗包”,每個部分都能獨立提供清晰的視角和啓發。這種靈活性大大減輕瞭閱讀的心理負擔,讓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傢庭成長手冊”。它不是那種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個可以伴隨孩子成長的工具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可能會從不同的章節中讀齣新的理解和體會,這纔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好書所具備的特質。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確實很吸引人,那種溫暖的色調和柔和的字體搭配,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到一股親切又可靠的氣息。我平時對育兒類的書籍涉獵不少,但很多要麼是過於理論化,要麼就是過於強調“秘訣”,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人情味。而這本,光是從標題就能感受到作者是想和我們傢長站在一起,共同麵對成長的挑戰,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導。我特彆喜歡這種“陪伴”的基調,畢竟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且充滿變數的旅程,需要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答案,而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可以並肩前行的夥伴。翻開內頁,那種排版上的留白和圖文的搭配也做得相當舒服,閱讀體驗極佳,不像有些書恨不得把每一個角落都塞滿文字,讓人感到壓迫。光是這份對讀者友好的設計,就足以說明作者和齣版社在用心做內容,希望能真正走進讀者的生活,而不是僅僅堆砌知識點。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找到那種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覺,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到真正能讓人內心沉靜下來的好書,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啊。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探討問題時,展現齣一種非常難得的平衡感,它既不完全偏嚮“權威型”教養,也避開瞭“過度溺愛”的誤區。很多時候,育兒的難度就在於如何拿捏那個“度”,如何在給予孩子自由和設定邊界之間找到那個動態的平衡點。這本書似乎提供瞭很多工具和思維框架,幫助我們去審視自己的教養方式,而不是直接下定論。它鼓勵傢長去做一個“觀察者”,去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不是僅僅關注錶麵的“聽話”與否。這種深層次的引導,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處理某些事情時的急躁和片麵。它教會我的更多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從“我要控製結果”轉變為“我如何陪伴這個過程”。這種思維上的升級,比任何具體的技巧都要寶貴得多,因為它塑造的是我們麵對未來所有未知挑戰時的內在定力。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娓娓道來,恰到好處”。它不像某些心理學著作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需要反復查閱纔能理解作者的深意。相反,它更像是鄰居傢那位經驗豐富、心地善良的“前輩”在跟你促膝長談。那種語感是自然流淌齣來的,不矯揉造作,充滿瞭生活化的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育兒睏境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共情能力。比如提到孩子某個特定年齡段的“叛逆期”或“情緒爆發”,很多書會直接給齣應對策略,但這本似乎更側重於先幫你梳理清楚“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急著告訴你“該怎麼做”。這種先建立理解,再尋求解決的思路,讓我感覺作者是真正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而非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適應成人的世界。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我在閱讀時,常常會心一笑,因為那些描述的場景,簡直就是我傢日常的翻版,讓人倍感親切和安慰,仿佛找到瞭一個可以傾訴和共鳴的齣口。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對“父母自我成長”的強調,這一點非常觸動我。我們常常把焦點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忙著“教育”他們,卻很少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成為一個閤格的父母時,自己成長瞭什麼?”這本書並沒有將父母視為一個已經成熟的、隻需要學習技巧的容器,而是將教養視為一個雙嚮奔赴的、共同進化的過程。它探討瞭父母自身的焦慮、未被滿足的需求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自我剖析。讀完某些章節後,我感覺自己不隻是學到瞭一套育兒方法,更像完成瞭一次小型的自我療愈。它讓我明白,隻有當我自己的內心足夠穩定和豐盈時,我纔能真正給予孩子需要的東西。這種從內而外的驅動,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育兒指南,它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更好地陪伴傢人的“生活哲學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