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卡尔 威特的教育
定价:22.00元
作者:(德) 小卡尔·威特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2704695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儿童教育,这部教育奇书堪称经典之作,出版200多年来,一直是各国父母教育孩子的理想参考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精华本Ⅱ)》由《卡尔·威特的教育》亲身体验者和直接受益人小卡尔·威特亲自撰写,自问世近两百年来,一直在欧美及全世界各国流传不绝,成为众多教育者及父母的必读之书,在德国,甚至被奉为早期教育的宪章,在美国,仅19世纪就再版过45次。小卡尔·威特是阐述他父亲教育思想的*人选。在《卡尔·威特的教育(精华本Ⅱ)》中,他对父亲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批评。除了补足自己14岁以后的教育情况,小卡尔·威特还提供了很多手资料,这对读者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这种“培养神童”的教育思想大有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小卡尔·威特,19世纪德国的少年天才,6岁开始学外语,8岁能熟练运用德语、意大利语、希腊等8种语言。9岁被哥廷根大学录取。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此后一直在德国大学教书,直到1883年去世。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沉重”。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轻易的答案,相反,它将人类情感中最难堪、最私密、最矛盾的部分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主角们的困境常常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他们那些微不足道的、却又无法逃避的选择,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无数个相似的瞬间。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道德灰色地带”时的克制与精准。他从不轻易对角色进行褒贬,而是提供了一个舞台,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去评判。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内在的张力——我们既是旁观者,又是审判者,同时也是被审判者。文字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它不靠夸张的情节取胜,而是依靠语言本身的密度和精准度,去凿击读者的内心深处,让人在读完之后,对自我和周遭的世界产生一种微妙而深刻的反思。
评分如果用一种乐器来形容这部作品,那它一定是一部低音提琴独奏曲,浑厚、深沉,带着某种无法言喻的忧郁底色。作者的叙事声线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疏离感,即使描绘最激烈的冲突,也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在观察,但这层“玻璃”反而让情感的本质更加清晰可见。我注意到,书中对于“记忆”与“遗忘”的探讨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那些关于往昔片段的回溯,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对“我是谁”的持续追问。每一段记忆都被精心雕琢,像一块打磨光滑的鹅卵石,在主角手中反复把玩,光影流转间,映照出当下困境的阴影。这种对时间维度的高超把握,让整本书的结构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复杂性,主题不断回归,但每一次回归都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像一个耐心的考古学家,挖掘出文字深埋的矿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那种近乎古典主义的结构美感与现代主义的意识流表达的完美融合。开篇的铺垫极其缓慢,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钟表匠,不慌不忙地安装着每一个精密的齿轮,读者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这种慢热的节奏。然而,一旦故事进入到中段的核心冲突区域,那种积蓄已久的力量便如山洪般爆发,所有看似无关紧要的伏笔都在那一刻精确地咬合在一起,展现出令人叹服的逻辑闭环。作者对于时代背景的考据也相当扎实,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的细致描摹,为整个故事构建了一个可信且具有厚重感的舞台。它不是那种追求刺激和快感的通俗小说,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学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和意涵。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完整性”的认知,有些线索似乎被刻意地留白了,这份不完美,反而更贴近真实人生的那种未竟之感。
评分读完这本大部头,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次对人类情感光谱的深度探索,其广度和深度都超乎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最琐碎的生活细节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特别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渲染,那些场景描写并非简单的背景板,它们与人物的命运紧密交织,甚至可以说是某种预兆或映照。比如某处关于光影的描绘,那种阴郁而又带着一丝微弱希望的交织感,完美烘托了主角在迷茫中寻求方向的心境。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未采取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巧妙地在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中穿梭,使得我们得以从多维度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接受一个既定的“真相”。这种多声部的叙事结构,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回报却是丰厚的情感体验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一群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因此,最终抵达的每一个“山顶”都显得格外珍贵和震撼。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某种不为人知的私密性,让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驾驭这般厚重的题材。我记得初翻开时,就被那种老派的叙事腔调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房间,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和淡淡墨水的味道。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近乎苛刻,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尤其是那种深藏于心底、难以言喻的挣扎与渴望,描摹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成长与觉醒的篇章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几遍那些精妙的比喻和象征,它们如同散落在文本各处的碎片,只有当你将心绪沉静下来,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整本书的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时而如舒缓的河流,平稳地推进情节,时而又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人物推向情感的绝境,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技巧,着实考验了作者对篇章结构的掌控力。至于故事的内核,它似乎在探讨一种关于“界限”与“超越”的哲学命题,那些看似日常的片段,实则蕴含着对既有规范的无声质疑,让人在合卷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