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 ||
| 定价 | 35.00 |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5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朱滢 伍锡洪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182 | |
| 字数 | 98000 | |
| ISBN编码 | 9787303215263 | |
| 重量 | 195 | |
第壹讲 漫谈自我
第二讲 文化与自我
第三讲 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
第四讲 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
第五讲 中国人自我的心理特点:自我包括母
第六讲 中国人自我的心理特点:辩证的自我
第七讲 中国人的双文化自我
第八讲 中国人自我的神经基础
第九讲 中国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附录 哲学家张世英谈自我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读后感
后记
我对“叙述自我”这个概念着迷已久,《寻找中国人的自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深入探索这个主题的绝佳读物。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不断讲述自己故事的人,而这些故事,无论是口头的、书面的,甚至是潜意识中的,都在塑造着我们是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国度,个体的叙事方式和内容,是否会受到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人在讲述个人经历时,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成就,还是更注重与集体、家族的联系?“文化与自我”的章节,也让我联想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我”的定义是如此不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中国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如何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构建和调整自我认知,以及这些叙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观的演进。这不仅仅是对“自我”的探索,更是对文化传承与个体认同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挖掘。
评分作为一名对大脑运作充满好奇的学生,我被《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中提及的“神经科学实验”和“心理学实验”深深吸引。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心理现象背后都有其物质基础,而实验恰恰是揭示这些联系的最好途径。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与中国人的自我认知联系起来的?是否会探讨大脑的特定区域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或者,在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境时,中国人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并形成自我认知的?同时,“心理学实验”的部分也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看到一些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揭示中国人特有的行为模式、决策偏好,以及他们在群体互动中的心理动态。比如,关于“从众效应”、“归属感”或者“面子文化”的心理学解释,是否会有基于中国受试者的实验数据支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自我”提供坚实的证据,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展现一个更具科学性和多维度的中国人自我形象。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真是直击人心,“寻找中国人的自我”,光是看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我认知差异很感兴趣,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的关于“自我”的理解肯定与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书中提到的“心理百科”、“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与自我”,这些词汇都让我觉得它是一本深入浅出、内容扎实的学术读物,但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能够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中国人心底深处的心理机制。尤其是我对“叙述自我”这个概念特别好奇,究竟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个体是如何通过故事来构建和理解自己的?是家族历史的传承?还是集体记忆的塑造?抑或是个人经历的叙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并且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审视“中国人的自我”,这是一次关于理解自我、理解文化的深度旅程。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百科”这个词非常敏感,它意味着这本书可能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并且是以一种相对全面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的。而《寻找中国人的自我》这个主题,更是将这种广泛的心理学知识聚焦在中国人的特定文化背景下,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与自我》的组合,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社会环境和文化规范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中国人会表现出更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又会展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面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和人际交往的?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中国社会实际的分析,解释这些社会心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人在群体中的生存智慧和情感模式。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的心理学读物。
评分这本《寻找中国人的自我》的出现,简直是给我这个对心理学一直处于“门外汉”状态的人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理解他们的文化是如何塑造他们个体的。书中提到的“文化与自我”、“社会心理学”这些关键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心理的剖析,更是将个体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非常符合我个人的认知习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从中国传统哲学、历史典故、民间习俗等方面,挖掘出独特的“中国式自我”的构成要素。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如何影响中国人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又如何体现在中国人对待内心平静和外在环境的态度上?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或者心理实验的例子,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受益,获得一些启发,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身边的中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