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游泳
定价:32.00元
作者:黄卫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0305312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游泳初学者,想提高游泳水平的爱好者
内容提要
《游泳》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主要介绍了蛙泳和自由泳的技术动作,并介绍了如何熟悉水性和如何游得快等技巧性动作,循序渐进地、系统地提供相关锻炼内容与方法。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章 游泳运动 1
游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
游泳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3
一、保障生命安全 3
二、促进身心健康 4
三、在生产建设和国防中的作用 5
四、竞技比赛、奥运争光 5
五、休闲娱乐、陶冶性情 6
游泳装备的选择 7
一、泳装 7
二、游泳镜和游泳帽 7
三、辅助游泳装备 8
四、教学训练辅助器材 8
第二章 熟悉水性与水中游戏 9
一、熟悉水性 10
二、水中游戏 17
第三章 蛙泳 21
一、蹬腿练习 22
二、划手练习 27
三、完整配合练习 33
四、正误动作对比 35
第四章 自由泳 39
一、打腿练习 40
二、划手动作 41
三、划手与呼吸练习 44
三、配合练习 48
四、正误动作对比 50
第五章 怎样游得更快 55
一、漂浮练习 56
二、扶板蹬腿 56
三、夹板划手 57
参考文献 58
作者介绍
`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十分简洁,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纸张质感,让人一拿在手就仿佛能闻到旧书特有的、混合着尘埃与墨香的味道。我当初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纯粹是被它封面上那行笔触有些稚拙却又充满力量感的书法字体所吸引。内容上,这本书似乎是一部跨越了数个年代的家族回忆录,叙事者以一种近乎散文化的笔调,细致描摹了二十世纪中期南方小镇的风土人情。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日常的、微小的生活片段:清晨码头上讨价还价的吆喝声、外婆晒在竹竿上的老棉袄散发出的阳光味道,以及邻里之间那种淳朴而又微妙的界限感。作者的文字功力极为深厚,尤其擅长捕捉光影与细节,比如描写夏日午后,光线穿过斑驳的树叶,在木地板上投下的碎金纹路,读来令人心神俱醉,仿佛自己正坐在那摇晃的藤椅上,听着老旧留声机里传出的咿呀老歌。这本书的节奏很慢,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沉淀的老酒,初尝平淡,后劲十足,让人在不经意间,对逝去的时光产生一种深刻的、近乎物哀的美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等待”的主题,那种跨越漫长岁月的期盼与失落,被作者写得极为克制而又动人,完全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开篇相当有迷惑性,它用了一种非常轻快、近乎幽默的语气,描绘了一个生活在偏远岛屿上的“怪咖”科学家的日常。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轻松的科幻小品,读着玩玩就好。但很快,剧情的走向就急转直下,转入了一种令人不安的、关于生命起源和熵增定律的深刻探讨。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微观世界模型,所有的科学推演都基于一些看似荒谬但逻辑自洽的假设。他对于“信息丢失”的描写,简直是令人毛骨悚然,仿佛作者已经窥探到了宇宙最终的虚无。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破碎,大量使用了日记体、访谈记录和理论推演的混合形式,要求读者不断地在不同时间线和视角之间跳跃。这种阅读体验极具挑战性,就像在解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迷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将高深的物理学概念,转化成了一种极富情感张力的文学体验,让人在为角色的命运揪心的时候,也为宇宙的冷漠感到战栗。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存在的终极拷问,读完后,久久无法从那种宇宙级别的孤独感中抽离出来。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近些年来我见过最失败的,整个封面采用了一种廉价的、闪着油光的塑料材质,配上那种饱和度过高的霓虹色字体,看起来像是一本八十年代的B级片宣传册。我本来是冲着作者名气买的,结果发现这是一本关于“亚文化符号的符号学解读”的理论专著。作者试图用最严肃的学术语言,去解构那些曾经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次文化群体——比如早期朋克乐手,地下纹身文化,以及特定的街头涂鸦流派——的视觉语言和行为逻辑。书中分析了大量的图片和文本样本,试图揭示这些符号在构建身份认同和反抗体制权力中的作用。不过,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晦涩难懂,他似乎沉迷于使用各种高深的哲学名词来包装原本可以简单阐述的观点,导致阅读体验非常“劝退”。比如,他对一个简单的“撕裂”符号的分析,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引用了德里达和巴特尔的理论,最后绕了一大圈,似乎也没得出什么颠覆性的结论。尽管如此,书中对一些特定时期亚文化运动的田野调查资料还是很有价值的,只是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从那堆看似混乱的学术术语中,艰难地挖掘出真正有洞察力的观点。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其资料的收集性,而非其论证的说服力。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极为考究,硬壳精装,侧边刷金的书脊闪烁着低调的光芒,一看就知道是收藏级别的版本。翻开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分析集。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停留在对著名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或密斯·凡德罗的表面模仿或批判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空间如何塑造人的意识”这一哲学命题。书中引用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德语和法语原著片段,并配有大量高分辨率的建筑图纸和模型照片,许多细节的标注都精确到了毫米级别。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需要不断查阅辅助资料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论证思路。他对于“功能主义的边界”的探讨尤其精彩,批判了将建筑纯粹物化为“机器中的机器”的倾向,转而强调建筑的“场所精神”和对人类感官体验的调动。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如同数学公式,每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是用来充数的废话。对于建筑学或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每天生活其中的那些钢筋水泥的丛林,理解它们背后深藏的文化密码和权力结构。读完后,我再看向身边的任何一座建筑,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它的体量、光线处理以及它与地面的关系,完全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方式。
评分这本手册式的工具书,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它被塞在一堆过时的技术资料后面,封皮已经磨损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了。内容上,它是一本详尽记载了十九世纪欧洲铁路修建过程中,各种非标准螺栓和铆钉规格的参考指南。全书几乎没有叙事成分,通篇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尺寸图、材料强度报告和各种复杂的计算公式。起初我感到非常枯燥,但这本“古董”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极端的专业性与历史感。它让我得以一窥那个工业革命巅峰时期,工程师们面对技术瓶颈时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每一页的边角,都能看到当时技术人员手工绘制的草图和用铅笔做的批注,那些批注虽然模糊不清,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对精度的敬畏。特别是其中关于“超长跨度桥梁预应力计算”的部分,虽然我看不懂具体的数学推导,但光是看着那些复杂的力学平衡图,就能体会到建设者们面对重力与时间时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本书是研究工业考古和工程史的无价之宝,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冰冷的数字和精确的图纸,却比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实实在在的、改变世界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