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陪你走过这十年——一位博士妈教育手札 |
| 作者 | 刘苹 |
| 定价 | 35.00元 |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350949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分四篇:我爱你,宝贝;甜蜜三人行;陪你看世界;你一言,我一语;主要记录了作者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心得体会,展示作者如何应对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童年及少年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更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旅行的点点滴滴,从中可以窥见一位充满耐心与爱心的母亲的育儿历程,以及一位天真、乐观、温暖、富有创新的孩子对人对事妙趣横生的看法。文中既有育儿的细致体验,也有海外居住、旅行的有趣见闻,适合亲子阅读、幼儿教育以及职场人士。 |
| 作者简介 | |
| 刘苹——女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副县长、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管理先锋”首批培训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辈人才、四川省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曾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四川大学青年教师“十佳标兵”、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奖、四川大学小班化教学比赛二等奖等奖项和称号,但是,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古灵精怪的“熊孩子”的妈妈(苗妈)。 |
| 目录 | |
| 目录 001 篇 我爱你,我的宝贝 003 备孕大战 007 苗妈怀孕日记 020 姗姗来迟的宝贝 025 母乳的烦恼 029 科学育儿守则 032 人生步 035 第二篇 甜蜜三人行 037 震后余生 044 电影与家人 048 与苗苗的智斗记 056 教育这件大事儿 066 赤子之心可贵 071 天生文艺范儿 078 失去更懂得珍惜 082 家长会后 086 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093 第三篇 陪你看世界 095 星条旗下的母女时光 137 法兰克人的渡口 147 塞纳河畔的月色灯影 154 在巴塞罗那与高迪邂逅 160 挪威峡湾之行 169 锡兰的山与海 180 马尔代夫的海与星光 191 第四篇 你一言,我一语 271 后 记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一位母亲送给十岁女儿的生日礼物,是孩子成长的生活实录,是家庭生活的喃喃细语,是职业女性的内心独白。相亲?女研究生?武装直升机飞行员? 两个职业身份迥异的年轻人相识相爱,军婚、双城,都不是问题,作者告诉我们,因为爱情,所以坚守。高龄产妇?产后抑郁?女儿苗苗的出生是上帝恩赐的礼物,从艰辛的备孕之路到小天使迈出人生*步,苗妈悉心传授新手父母的战斗经验。事业?家庭?娇俏可人的女儿,求知若渴的学生,辛苦的科研,繁重的培训,且看多重身份的苗妈如何寻求平衡,保持自我,不忘初心。星条旗下的亲子时光,塞纳河畔的月下灯影,马尔代夫的海与星光……陪伴女儿跨过万水千山,寻找旅行的意义,苗妈说: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一本爱的珍藏,从苗爸苗爱情故事,到女儿苗苗成长的点点滴滴,陪伴是*长情的告白,我们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相当成熟,绝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流水账。作者巧妙地将时间线打散,穿插着不同年份的教育心得和感悟。这使得阅读体验像是在品鉴一部多维度的纪录片,你能清晰地看到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变化,以及作者自身心智的迭代升级。我特别喜欢她对“焦虑”的解构。在如今这个“鸡娃”盛行的时代,焦虑似乎成了父母的标配。作者没有鼓吹“消除焦虑”,而是教我们如何“管理”焦虑,甚至是如何“利用”焦虑这股能量。她将焦虑比作一个灵敏的警报器,它提醒我们关注问题,但绝不能被它挟持。这种理性的、去情绪化的分析,对我这个常常被社交媒体上各种“晒娃”信息轰炸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告诉我们,在跟风前行之前,更重要的是停下来,倾听自己和孩子的真实声音,这才是十年育儿长跑中最宝贵的定力。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值得称道的。它避免了教育类书籍常见的刻板说教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饱含生活气息的口语化叙事,但绝不失深度。读起来,你会觉得这位作者不仅是位用心良苦的母亲,更是一位具备敏锐洞察力的观察者。她对教育“工具箱”的介绍部分非常实在,但有趣的是,她总是在介绍完一个工具后,立刻附带一个“反思”环节,比如她提到某个时兴的学习法,运用后的效果可能并非预期中那么完美,这时候她会冷静地剖析原因,是方法不适合孩子,还是自己执行不到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写作风格,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我甚至在某些章节看到了对教育史的一些隐晦的引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但她处理得非常巧妙,将这些“大道理”巧妙地融入到家庭教育的微观实践中,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下坚实的土地。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质朴的米黄色调就让人觉得踏实。我其实对“教育手札”这类书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会是些枯燥的理论和生硬的说教。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感立刻抓住了我。作者的叙事就像是老友在茶余饭后,带着点儿笑意和感慨,娓娓道来她这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她没有把自己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圣人,反而坦诚地分享了无数次自我怀疑和崩溃的瞬间。比如,她提到有段时间孩子对阅读毫无兴趣,她是怎么从最初的焦虑到最后选择放下功利心,转而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那种细节的描述,简直就像是把镜头拉近,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普通母亲如何在教育的迷雾中摸索前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关于“挫败感”的处理。她没有回避孩子考试失利带来的家庭低气压,而是描绘了他们如何共同面对,如何将失败转化为下一次尝试的燃料。这种真实感,远比那些包装得完美的“成功案例”更能打动人心,让我觉得,原来在追求教育的路上,允许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评分读完整本书,我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为期十年的马拉松,但终点却不是一个具体的奖杯,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和解。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她总能用看似最日常的场景,引出最深刻的哲思。比如她写到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路边的一棵树,从春天的新绿到秋天的枯黄,然后她将这种生命的周期性与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做了对比。那种细腻的观察力,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瞬间被赋予了诗意。更让我欣赏的是,她始终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她似乎从未忘记,在“教育”这个宏大的框架之下,站着的首先是一个独立的、有血有肉的孩子。书中对于“尊重个体差异”的论述尤为精辟,她举了好几个例子,说明当环境和期望与孩子的天性发生剧烈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退让,去构建一个能让孩子自然生长的生态系统,而不是费力去修剪一棵注定会长成松树的柳树。这种境界,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耐心,也让我对未来如何平衡“期望”与“接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所体现出的“陪伴的力量”。这“十年”的跨度,不仅仅是孩子在成长,更是作者自身在重塑。其中有几段关于亲子沟通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展示。她讲述了如何处理青春期初期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和沉默,她没有采取强硬压制,而是选择了“空间给予”和“非结构化倾听”。她描述了自己如何放下“权威家长”的架子,试着去理解孩子视角下的世界,即使那个世界在她看来充满了不成熟的想法。这种放下身段的姿态,最终换来了孩子更深层次的信任和依赖。读到这些,我意识到,教育的真谛或许不在于我们教会了孩子多少知识点,而在于我们是否在关键时刻,给予了他们足够的情感安全感,让他们知道,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这个家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才是任何教材和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