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学心理学丛书 课堂教学监控
定价:26.70元
作者:张向葵,吴晓义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1071741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监控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针对性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目标指向,其监控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监控是以监视、控制为出发点的,其作用在于了解教学情况、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这种监控不但在程度上伤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自尊,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的现代课堂教学监控是以研究、交流和促进发展为出发点的多元监控。它是和突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传统框架,从生命的层面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综合运用观察、测量、调控和评价等手段,充分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不断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管理系统。它所期盼的实践效应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监控又是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都十分匮乏。因此,我们在本书的体例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但是,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不能割断历史和脱离现实。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吸收人类的教育遗产和对当代外教育改革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监控》不仅是本书所有编者的劳动成果,而且是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荟萃。
目录
前言
章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结构、功能、特性
节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 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的特性
第二章 课堂教学监控理论:分析、比较、借鉴
节 课堂活动的设计与调控理论
第二节 问题行为的发现与矫正理论
第三节 课堂气氛的形成与改变理论
第三章 课堂教学监控反思:问题、危害、根源
节 课堂教学监控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课堂教学监控问题的危害
第三节 课堂教学监控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四章 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监控的核心理念
节 课堂教学监控为何以人为本
第二节 以人为本对课堂教学监控的要求
第三节 课堂教学监控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第五章 自主课堂:课堂教学监控的目标追求
节 素质教育与自主学习
第二节 自主学习要求自主课堂
第三节 自主课堂促进个性发展
第六章 无痕监控:课堂教学监控的理想境界
节 无痕监控的特征
第二节 无痕监控的基础
第三节 无痕监控的实现
第七章 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
节 课堂教学监控的生态学思考
第二节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课堂教学监控
第三节 实现具有生态学意义的课堂教学监控的关键因素
第八章 学生:课堂教学监控不容忽视的一方
节 学生在教学监控中的双重角色
第二节 学生的自我监控
第三节 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形成
第九章 教师:课堂教学监控不容忽视的另一方
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监控策略
第十章 教学媒体运用:教学监控的新任务
节 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功能的分析
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分析
第三节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第十一章 课堂行为调控:引发而不是强迫
节 课堂行为调控的类型
……
第十二章 评价:课堂教学监控的多元效标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张向葵,女,1995年获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届理事
文摘
序言
另一部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专注于“深度学习与知识迁移”的研究。这本书完全避开了日常的课堂管理术语,而是聚焦于学生在接收复杂信息后,大脑如何构建长期稳定的知识网络。它用大量的图示和模型,剖析了“如何设计能促使知识跨领域迁移”的任务。我发现书中对“情境化教学设计”的论述极具启发性,作者认为单纯的情境模拟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设计那些需要学生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才能解决的“真实世界问题”。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迁移潜力评估矩阵”,帮助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能预判哪些教学活动最有可能激发深层理解。与传统强调“重复练习以巩固知识”的观点不同,这本书力推“变式训练”——即在保持核心概念不变的前提下,不断改变问题的表层结构和情境背景,从而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以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那些机械性训练,在知识迁移的宏大目标面前,其效率究竟如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赞叹,它更像是一本高级研究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从根本上重塑教学目标的达成路径,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调整。
评分近来,我沉迷于一本关于“叙事性教学与情感连接”的书籍。这本书的笔触极为细腻和人文关怀,它关注的是教育中的“人”的层面,而不是数据或流程。作者认为,有效的教学,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编码”,而人类对故事的接受和记忆效率远高于纯粹的事实罗列。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教学叙事,包括如何运用“悬念”、“冲突解决”和“英雄之旅”的结构来包装科学原理或历史事件。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情感共振点”理论,即教师需要精准定位学生现有的情感经验,并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将新的知识点嵌入到这些已有的情感地基之上。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并不在于提供标准的教案,而在于提升教师的“表达艺术”和“共情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课堂语言瞬间变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枯燥的知识点,通过一个精心打磨的故事,也能瞬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这本书的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论著,不如说是一本高级的“修辞学指南”,它强调的是教师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核心角色,这与冷冰冰的“监控系统”概念,可以说是站在了教育哲学的对立面。
评分最后,我认真研读了一本关于“文化响应式教学法”的著作。这本书的视角极其宏大,它着眼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堂复杂性。作者认为,任何脱离学生文化语境的教学评估和管理方式,都可能被视为一种隐性的文化霸权。这本书的论述逻辑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之上,强调知识的产生和意义的赋予都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它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策略,用以识别并整合学生带入课堂的各种“文化资本”,将这些资本转化为学习资源,而不是将其视为需要被“纠正”的偏差。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对权威、合作和自我表达的不同理解模式,并指导教师如何灵活调整自己的沟通风格以实现最大化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辨色彩,它要求教育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跳出“标准范式”的思维定势。它的核心不在于“如何监控”教学的执行效果,而在于“如何确保教学本身具有文化上的公平性和相关性”,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教学关怀与设计哲学。
评分这本《教学心理学丛书:课堂教学监控》的标题确实吸引人,但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我更关注的是那些真正能触及教学实践核心、提供创新视角的著作。近期我读了另一本探讨学习动机与学生自主性的书,感触颇深。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传统的“监控”或“评价”框架,而是深入挖掘了内在驱动力的微妙变化。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反馈机制,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将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融入到对“动机维持”的解析中。例如,书中提出了一种“适度挑战区”的构建方法,它不再是简单地通过难度分级来实现,而是结合了学生当前情绪状态和自我效能感水平进行动态调整。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归因重构”的实践案例,那些原本因为失败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是如何在教师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将失败经验转化为对策略调整的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赋能”而非“监督”,这与冰冷的“监控”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强调的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教学协作关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温度,案例分析极其细致入微,对于想要超越传统课堂管理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
评分我最近接触了一本探讨“教育技术与人机交互设计”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完全没有关注传统的师生互动,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如何优化用户体验(UX)来促进学习效果。它从交互设计、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各类学习软件界面设计中的“认知负荷”陷阱。例如,书中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了,一个多余的导航按钮或者一个不清晰的反馈提示,会如何无形中消耗学生的有限工作记忆,从而干扰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这本书的分析逻辑极其清晰,完全是工程学思维,它关注的“监控”是系统对用户行为的实时捕捉和优化建议,而非教师的主观判断。书中还详细介绍了A/B测试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指导教育者如何科学地测试不同教学路径的效率。对于那些致力于大规模在线课程开发或设计学习平台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的语言充满了技术术语和数据图表,风格客观、理性到近乎无情,但其背后对提升学习效率的追求是极其纯粹和前沿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