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校乒乓球运动项目技术解析与科学训练应用研究
定价:56.00元
作者:张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8027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乒乓球运动是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力,大学生作为乒乓球运动比较热衷的群体,对乒乓球的热爱程度更是其他群体所不能及的。《高校乒乓球运动项目技术解析与科学训练应用研究》对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健康的关系、主要动作的解析、技术和战术的实际应用和训练、乒乓球运动的组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能够很好地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进而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
目录
作者介绍
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职以来,一直担任辅导员工作,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先后发表学生管理论文5篇,获得校级荣誉4次。所带班级先后荣获3次山东省班集体荣誉称号。2013-2014年度获得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做得相对规范,体现了作者在资料搜集方面的努力。然而,当我试图去追溯某些“科学训练”结论的原始出处时,却发现很多重要的理论——特别是关于运动疲劳恢复和营养补充的章节——缺乏明确的引用来源。这让我对这些“科学”建议的可靠性产生了合理的质疑。例如,书中推荐了一种特定的能量饮料配方,并声称它能提高20%的爆发力,但却没有提供任何相关的实验数据或机构认证来支持这一断言。作为一个读者,我更倾向于相信那些有数据支撑、有同行评审历史的理论,而不是基于经验的“感觉性”推荐。因此,虽然这本书的版面整洁、排版清晰,但其核心价值——即提供可靠、可验证的科学指导——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个人经验总结,而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时空错位感。它的语言风格时而极其学术化,堆砌着一些略显生硬的专业术语,仿佛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报告;但下一秒,它又会突然转变为一种略带煽情色彩的口号式激励,比如强调“拼搏精神”和“永不言弃的意志力”。这种风格上的剧烈摇摆,让阅读体验变得有些跳跃和不连贯。我尤其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心理抗压能力”的实证研究或案例分析,毕竟在高校比赛中,心态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然而,这本书的心理建设部分,更多的是一些泛泛而谈的建议,比如“要自信”、“要专注”,这些都是任何一本励志读物都会包含的内容,并未结合乒乓球运动特有的瞬间决策压力进行细致剖析。这种将技术讲解和精神口号混杂在一起的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专业深度被稀释了不少,显得有些面面俱到却不精深。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技术解析”部分,对双打战术的探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于一个强调“高校运动项目”的综合性书籍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疏漏。在大学阶段,双打比赛在团体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战术配合的复杂度和要求远高于单打。我的期待是能看到关于发接发球的轮转换位技巧,或者在特定比分下,如何通过组合发球来打乱对手的节奏,这些都是双打体系中最核心的要素。书中描绘的场景,似乎全部聚焦于个体运动员的单打对决。它详细分析了反手拧拉的轨迹变化,但这更多是针对单打防守反击时的情况。如果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是整个校队,那么对双打体系的缺失,就如同一个体育工具箱里少了一把关键的扳手。这本书在内容上的侧重,似乎更偏向于服务于个人技能的展示,而非团队协作的战术构建,这与当代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略有偏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活力,那种鲜亮的橙色和深邃的蓝色搭配,立刻让人联想到球台上的激烈对抗和汗水挥洒的青春气息。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挺高的,毕竟“技术解析”和“科学训练”这两个词听起来就专业十足。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战术剖析。内容上,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握拍的各种基本姿势,以及正手攻球和反手拉球的标准动作分解。虽然配图不少,讲解也算细致,但对于一个已经打了好几年球,对业余比赛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实在有些过于基础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应对下旋球的站位调整,或者面对速度型选手的有效过渡策略,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着墨却显得有些单薄和概念化,缺乏实际案例支撑,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无法真正将理论与我场上的实际困境联系起来。整体而言,它适合刚刚接触乒乓球的大学生,但对于追求技术精进的进阶爱好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更专业的资料来补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哑光处理的封面摸起来很有质感,书本的整体重量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感觉很踏实,像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部严谨的运动生理学著作,充满各种复杂的公式和数据图表,来论证训练强度与恢复机制之间的关系。令人意外的是,它的“科学训练”部分,更多地聚焦于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周期安排,用一种非常流程化的方式呈现了“基础期”、“技术提高期”和“比赛期”的训练侧重点。这种结构虽然逻辑清晰,但在深入探讨具体的生物力学原理时,却显得过于浅尝辄止了。例如,它提到了核心力量在旋转发力中的重要性,却未深入解析如何通过特定的力量训练来强化这些深层肌群,更没有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方案。这就好比给了一个建造房子的蓝图,却忘了提供砖块和水泥的具体规格,使得“科学”二字,在实际操作层面打了折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