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锻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研究
定价:79.00元
作者:朱海艳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80341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以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干预大多从施测者控制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周期性的运动干预很难做到学生的不良心理症状,干预效果的可持续性不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育锻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能够以学生本身为主体,发挥他们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健康调适的运动干预方法,形成“运动处方、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自我心理健康运动干预模式,对大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可持续的推动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朱海艳,女,中员,山东费县人,教育学硕士,高级瑜伽教练。主要从事瑜伽和体育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版专著3部,发表核心专业论文10余篇,主持参与部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
文摘
序言
我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很多关于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都停留在实验室数据,难以转化为校园内的实际操作。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依从性”这个大难题的。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时,如何让他们持续、有效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书中是否探讨了激励机制的设置?比如,是基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还是通过同伴支持系统(Peer Support System)来维持动力?我特别关注是否有关于“运动处方”的详细论述——针对不同心理困扰程度的学生,推荐的最佳运动类型、频率和时长。如果作者能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一所大学如何成功推行了基于该研究成果的“运动疗法”项目,并附带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那这本书对学校行政管理者和一线辅导员而言,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想到了当代社会中“身体性”与“精神性”日益割裂的现象。我们的大脑在教室里高速运转,而身体却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我猜测,作者一定对这种“脱节”现象有着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健康促进,触及到教育哲学层面。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构建“完整自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能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身体的积极认知,从而增强自我接纳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身体意象困扰或轻微进食障碍的个体,运动是如何在重建其“身体-自我”连接方面发挥作用的?我期待看到一些更具人文关怀的叙述,比如,运动场上的汗水如何成为一种情感宣泄和边界确认的方式,从而超越了单纯的生理指标改善,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存在感”和“生命力”的恢复。
评分初读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非常“学术”且略显枯燥的画面,但仔细一想,这恰恰是研究的价值所在。我非常期待它能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有所突破。目前的心理学研究往往将身体活动视为一个“黑箱”,简单地认为“运动有好心情”,但这本书是否深入探讨了背后的生物化学机制和认知神经科学基础?例如,运动诱导的内啡肽释放、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变化,是如何桥接生理改变与心理状态改善的?此外,对于“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研究,也意味着要考虑其特有的发展任务和压力源——学业竞争、人际关系重塑、未来规划的不确定性。如果书中能将运动干预与这些特定的发展挑战相结合,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模型,比如一个整合了运动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韧性建构模型”,那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度无疑会大大提升。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解释”和“预测”。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体育锻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精准地戳中了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日益被重视的议题。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设计那些对照组和实验组,确保了数据的可信度。我十分好奇他们是如何量化“心理健康效应”的。是采用了标准的焦虑自评量表(如SAS)、抑郁自评量表(如SDS),还是更侧重于主观幸福感(SWLS)的提升?更进一步说,这种效应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如果能看到不同强度、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比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团队运动)对不同心理维度(如压力耐受度、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差异,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期望书中能提供详实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毕竟,科学研究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经过检验的、可重复的结论。如果这本书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一套基于证据的运动干预方案,那就功德无量了。
评分作为一名对量化研究持谨慎态度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在呈现数据时,能兼顾到个体差异的复杂性。毕竟,心理健康是一个高度主观的体验。我想知道,作者是否考虑了如性别、专业差异(文科生与理工科生在压力感知上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等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对运动干预效果的影响。一个好的研究不应该只是报告平均值,而应该揭示“谁受益最大,谁受益最小,以及为什么”。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对那些“运动后心理状态没有显著改善”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定性访谈和剖析?是运动本身不够强度,还是个体对运动体验的解读出现了偏差?如果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释框架,说明体育锻炼在特定个体环境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正建议,那么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就不仅仅是验证了一个积极关联,更是为未来的、更精细化的个体化干预奠定了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