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育儿
定价:18.00元
作者:江明忠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35211385
字数:224000
页码:266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一个人儿时形成的习惯会影响甚至左右他的一生。现代婴幼儿教育证明,中国这句老话完全正确。一个人的智力发育程度,身体素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幼儿时的早期教育。而对孩子今天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为了向广大婴幼儿家长普及科学的育儿知识,建立方便快捷的传播途径,本书运用全面健康的教育理念,面向婴幼儿父母及保健和早期教育工作者,关注宝宝从孕育、诞生到三岁并延伸至六岁这一过程中每个成长的关键期。
内容提要
小宝宝诞生了,您了解宝宝的身体发育过程吗?新生儿如何喂养、看护?婴儿智力如何早期开发?怎样发展幼儿行为和语言?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本书从宝宝出生到学前期。给家长以详尽的指导,可以说是一个阶梯式的好参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新近读完的育儿宝典,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新手爸妈的海洋里摸爬滚打的人们量身定做的灯塔。它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充满理论术语的精英式口吻,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身边,用最接地气、最真诚的语言跟你聊那些实实在在的困惑。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规矩”与“自由”这个永恒难题时的平衡感。以前总觉得,不严格管教孩子,他就容易被惯坏;但太过严苛,又怕扼杀了他的天性。这本书巧妙地引导我们看到,真正的管教不是压制,而是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秩序和边界感。它细致地拆解了日常生活中那些最容易引发冲突的场景,比如吃饭时的挑食、睡前磨蹭的小把戏,并给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引导术”,而不是生硬的“命令法”。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育儿的焦虑感减轻了许多,因为我明白了,比起追求一个“完美听话”的孩子,培养一个内心稳定、能自主应对挫折的个体,才是更长远的目标。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任何速效药都管用,它让我在面对孩子哭闹时,能多一份耐心,少一份火气,真切体会到“教养”的艺术,在于如何温柔而坚定地引导。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那便是“赋权”。它不是简单地告诉父母“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洞察和工具,将育儿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了我们自己。书中的章节设计非常灵活,你可以根据自己当下最头疼的问题随时翻阅,它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不带评判性的视角。我尤其欣赏它对“角色扮演”和“游戏化学习”的推崇。它强调,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世界就是一场大型游戏,学习和规则的建立都应该融入到有趣的互动中。这种观念彻底解放了我“必须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刻板印象。我们开始尝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练习分享、轮流和解决冲突,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显著得多。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完美的育儿脚本,而在于提供一套可以不断调整、适应我们家庭独特节奏的“底层操作系统”,让我们有能力去“创造性地育儿”,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指令”。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逻辑和数据支持的读者,常常觉得很多育儿书过于感性,缺乏坚实的研究基础。但《科学育儿》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在阐述每一个育儿观念时,都会适当地引用一些经典的研究成果或者发展心理学的里程碑发现,但绝不是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清晰的图表和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书中对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和“可塑性”的解释,让我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习惯在特定的窗口期内更容易养成。这种“科学”的背书,极大地增强了我执行书中建议的信心,不再是盲目跟风。它告诉我,好的育儿实践,源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深刻理解,而非仅仅是家长的“爱”与“本能”。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论述风格,对于那些希望在育儿中融入理性思考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育儿指南是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想化,要么就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教育模式,与我们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节奏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却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试图去“改造”我们的家庭结构或生活习惯,而是立足于我们真实的“烟火气”。书中对亲子依恋关系的阐述,尤其触动了我。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安全感时会表现出各种“不乖”的行为,比如紧紧抱着不放手,或者在陌生环境下的退缩。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说明,这些看似麻烦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向我们发出最原始的求助信号。它鼓励父母放下“我必须是全能的超人”的包袱,允许自己有脆弱和犯错的时候,因为父母的真实和接纳,才是给予孩子最坚实的心理基础。这种强调“真实关系”而非“完美表现”的理念,让我对自己的育儿方式有了更宽容的接纳,也更敢于在孩子面前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情绪,从而建立起一种更平等、更透明的沟通桥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相当别致,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叙事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章。过去,我总是试图立刻“解决”孩子的情绪——他哭了,我就赶紧想办法逗他笑;他生气了,我就赶紧讲道理。结果往往是“越理越乱”。这本书却教导我们,首先要成为孩子情绪的“镜子”,准确地复述和确认他们的感受,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积木倒了,对吗?”这种简单的一句话,简直是稳定局面的“定海神针”。它让我意识到,孩子需要的不是被马上哄好,而是被“看见”和“理解”。这种从“解决问题”转向“接纳感受”的思路转变,不仅改善了我们之间的互动质量,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孩子如何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这种内在能力的培养,远比学会“不要哭”这种表层要求来得有价值和长远影响,这本书在提升孩子情商方面提供的具体操作指南,是我在其他书籍中很少看到的深度和实操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