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第二版)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查尔斯.吉尼翁 | 译者:李旭 | 开本: 32开 |
| 定价: 7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321921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汇集的专家观点,确实体现了剑桥系列一贯的高水准和权威性,但我要说,它更适合作为进阶研究者案头的参考工具,而不是哲学初学者的第一块垫脚石。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跟上它那跳跃性的思维节奏。例如,在解析“此在的总体性”(Ganzheit des Daseins)时,书中不同章节的作者采用的术语和侧重点就存在微妙的差异,这虽然反映了海德格尔研究领域内部的多元观点,但也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容易感到困惑——究竟哪种解释更贴近文本的“原意”?我个人觉得,书中对“技术本质即是‘座架’”的探讨部分处理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止步于对现代技术的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座架”如何从古希腊的“揭示”(Aletheia)传统中异化出来,这种历史维度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海德格尔思想“历史性”的理解。不过,相比之下,我对关于“黑森林手稿”和战时言论的那几章略感失望,它们虽然提供了充分的史料背景,但在进行哲学论证时显得有些保守和谨慎,没有能够提供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新颖解读,也许是出于对争议的规避,使得那部分的分析深度略显不足,未能完全满足我对尖锐批判性分析的期待。总的来说,它像一个装满了珍贵文物的大型博物馆,你需要提前做足功课才能真正欣赏每一件展品的精妙之处。
评分要评价这本“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我必须聚焦于它如何处理海德格尔晚期对“技术”的深刻反思,这是我个人阅读体验中最为震撼的部分。作者们没有采用那种惯常的、将技术视为工具或异化的简单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古希腊的“敞开”(Lichtung)概念,将技术本质的“座架”定位为一种特定的存在者显现的方式,它既是存在自我隐蔽的条件,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存在启示。书中对“四方领域”(Geviert)的详尽解析,尤其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将自然、技术、人类和神圣视为分离的实体,而是展示了一种相互依存、彼此敞开的动态关系,这为我们理解人与世界的复杂互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张力的模型。虽然文本的学术性极高,术语密集,但导览者们高超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锚定在了具体的历史和生存情境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上的挑战与精神上的共鸣。这本书就像一个经过精心校准的棱镜,它将原本复杂、折射的光线,清晰地分解成了各个组成部分,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这位大师思想的全貌及其对我们今天生活世界的深刻关联。
评分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的分量不仅仅体现在物理重量上,更在于其内容的密度和跨学科的广度。我尤其欣赏它对海德格尔与其他思想家之间“对话”的梳理,这使得海德格尔的理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海德格尔与尼采思想的复杂关系,并非简单的继承或反叛,而是展示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如何被海德格尔转化和重构为对“存在论差异”的追问,这个对比分析极其到位,帮我理清了许多以往模糊不清的概念界限。再者,书中对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的解读,简直是精妙绝伦。它将“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论断,放在了欧洲形而上学传统衰落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论证了为什么语言不再是人类表达的工具,而成为了存在自身显现和隐蔽的场域。读完这部分,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德语词汇背后潜藏的深刻张力。虽然全书的行文风格总体偏向严谨的学术论述,但作者们在关键概念的引入和阐释时,总能把握住一种内在的紧迫感,仿佛在催促读者,如果不理解这些,就无法真正面对当下的生存困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支架,让读者能够在大师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评分坦白讲,阅读这本研究指南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耐力测试”,它对读者的专注度和哲学词汇的熟悉程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必须承认,在某些关于早期逻辑学与现象学联系的章节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补充材料,否则很难跟上作者们构建的复杂论证链条。然而,一旦你跨越了最初的陡坡,回报是极其丰厚的。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对海德格尔的“本真性”(Eigentlichkeit)概念的处理,它没有将其简化为一种简单的道德选择,而是将其置于“向死而在”的终极可能性结构中加以阐释,指出本真性并非一种状态的达成,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对自身有限性的坦诚面对。这种对存在论基础的坚持,贯穿了全书的始终。此外,指南对海德格尔在后世哲学流派中的影响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无论是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还是欧陆的现象学复兴,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源头和对比分析,这使得海德格尔的地位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哲学巨匠,而是现代思想网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枢纽节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正配得上“指南”二字,前提是,你已经准备好进行一次深入的哲学探险。
评分终于把这本厚重的“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我手头的是新近的第二版)啃完了,说实话,整个阅读体验挺复杂的,像是在攀登一座哲学的高峰。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都对读者的基础有一定要求,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轻松入门的“海德格尔速成手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导览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现象学传统和海德格尔思想演变的梳理,简直是抽丝剥茧。比如,书中对“存在与时间”的早期阐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概念,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胡塞尔传统和早期德国唯心主义的背景下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定位,这一点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如何“扬弃”和“超越”他的老师至关重要。接着,指南对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转向”(Kehre)的处理也极其精妙,它没有将转向简单地视为一个断裂点,而是通过分析“言说之道”(Sprachweg)和“遗忘”主题的内在张力,展示了一种渐进的、但在逻辑上必然的演变路径。读到关于技术哲学那几章时,我甚至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座架”(Gestell)概念,与我们当下无处不在的数字化生存状态连接起来,不再是纯粹的形而上学空谈,而是带有强烈的时代警示意味。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它构建了一套极其严谨的提问框架,引导读者深入到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困境中去,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像是与文本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