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精)

爱 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荣 著
图书标签:
  • 中世纪哲学
  • 道德哲学
  • 自由意志
  • 责任伦理
  • 宗教伦理
  • 西方哲学
  • 历史哲学
  • 伦理学
  • 中世纪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22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74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荣编著的《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张荣,1964年生,甘肃天水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先后获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瑞士伯尔尼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和耶鲁大学做访问研究。主要研究中世纪哲学与德国哲学。代表性作品:专著《自由、心灵与时间:奥古斯丁心灵转向问题的文本学研究》,译著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约纳斯的《技术、医学与伦理学:责任原理的实践》。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课题2项,完成省部级及其他课题多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三),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爱的哲学
第一节 从美德之知到生存之信
第二节 善恶之分
第三节 爱的法律
第四节 恩典与神圣德性
第五节 幸福与爱
第二章 意志主义的奠基
第一节 自由决断
第二节 意志自由
第三节 善良意志
第三章 阿伯拉尔的伦理学
第一节 对话伦理学
第二节 德性观
第三节 意向伦理学
第四节 在宗教与世俗之间
第四章 托马斯的德性论
第一节 理论知识与伦理知识的区分
第二节 实践理性的超验原理
第三节 行为的合法性
第四节 行为的合道德性
第五节 德性与恩典
第五章 天职与人的责任
第一节 新教的天职观与责任伦理
第二节 中世纪的自由决断和康德的自由理论
第三节 道德与宗教的张力
第六章 当代责任伦理的起源
第一节 责任伦理与神正论
第二节 普世伦理的中世纪本源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在中世纪的星光下:思辨与信仰的交织》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中世纪思想史的恢弘画卷,它并非仅仅罗列事件或人物,而是试图捕捉那个时代心灵深处的跳动,展现知识、信仰与人类生存境况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动。本书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避开了对具体哲学概念的繁复梳理,而是聚焦于中世纪知识分子在面对浩瀚宇宙、神圣启示以及人世间的诸多挑战时,是如何构建其认知体系,又是如何在此体系中寻找意义与秩序的。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置身于一个基督教教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然而,这并非一个僵化守旧的“黑暗时代”。恰恰相反,正是基督教的普适性叙事,为中世纪的思想家们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框架,让他们得以审视并解释世界的万事万物。本书将着重展现,那些最杰出的心灵,如奥古斯丁、阿奎那、以及其他众多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智者,是如何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遗产,如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巧妙地融入到基督教神学的结构之中。他们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进行着创造性的融合与转化,试图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信仰的深邃,用哲学的工具去阐释神圣的真理。 例如,我们将会看到,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的宏大构想中,如何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论”,来解释永恒的真理与短暂的尘世之间的张力;他如何将“爱”的概念,从一种世俗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对上帝的终极追求,成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本驱动力。而到了阿奎那,他则以一种更加系统和严谨的姿态,在《神学大全》中,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为骨架,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大厦。他试图证明,理性和信仰并非相互排斥,而是能够和谐统一,指向同一真理。本书将深入剖析阿奎那如何通过“自然法”的概念,将上帝的理性秩序延伸至人类社会,为那个时代的伦理和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本书的叙事并非仅仅局限于宗教神学与哲学思辨的宏伟殿堂。它将生动地描绘出,这些抽象的理念是如何在中世纪的社会现实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看到,修道院不仅仅是宗教的避难所,更是知识的灯塔,在那里,抄写员们孜孜不倦地复制古籍,学者们在寂静的夜晚进行着不眠的思考。教会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不仅是精神的慰藉,也是法律、教育和慈善的中心。本书将探讨,教会是如何通过其权威,来规范道德行为,解决社会纠纷,并塑造着人们的世界观。 同时,本书也不会回避中世纪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我们将会看到,瘟疫的肆虐、战争的频繁、以及贫富差距的悬殊,是如何不断拷问着那个时代的良知,又是如何激发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这种背景下,哲学与神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慰藉与希望,更重要的是,它们试图在混乱与无序中,找到某种恒常的秩序与价值。本书将特别关注,在中世纪社会伦理的构建过程中,对“责任”的理解是如何演变的。它不仅仅是对上帝的责任,也是对教会、对社会、对自己良知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在面对苦难与不公时,往往成为个人坚持信仰、勇于担当的内在力量。 本书还将触及到那个时代知识传播的特点。手抄本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与流通是极其有限的,但正是这种稀缺性,使得知识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将看到,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口耳相传、辩论争鸣、以及对少数珍贵文本的反复研读,来传承与发展思想的。教会学校、大学的雏形,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互动,都将是本书描绘的生动图景。 更进一步,本书将深入探讨“自由”在中世纪思想中的多重维度。这种自由,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个体自由选择,而更多地与人的理性能力、自由意志,以及在上帝恩典下的选择权相关。奥古斯丁对自由意志的论述,他如何试图调和人的自由选择与上帝的预知,将是本书分析的重点。阿奎那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将自由与理性思考、道德判断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遵循理性的指引,而并非随心所欲。本书将探讨,在中世纪的语境下,个体如何在有限的社会结构与神圣律令中,寻找并实践着一种有限但真实的自由。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非以一种宏大的、全知全能的姿态来审视中世纪,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贴近的、带有历史温度的笔触,去呈现那个时代思想家的挣扎与探索。我们将跟随他们的脚步,穿越迷雾,感受他们对真理的渴望,对信仰的虔诚,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对中世纪思想家们在“爱”、“自由”、“责任”这三个核心概念上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这些看似古老的议题,在中世纪思想的语境下,所展现出的独特深度与智慧,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本书将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带领读者在中世纪的星光下,重新审视人类永恒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些能够立刻击中我内心深处,关于人性的永恒拷问,一些能让我瞬间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的智慧结晶。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座宏伟但结构晦涩的哥特式教堂里迷路了。那些关于教父们的论述,关于亚里士多德思想如何被基督教神学改造的过程,其细节之繁复,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试图去理解中世纪的那些思想家是如何处理“自由意志”和“神之全能”之间那个永恒的悖论的,但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都至关重要,一旦漏看一个细节,整个逻辑链条就可能断裂。我感觉自己像个站在迷宫入口的外乡人,虽然知道里面藏着宝藏,但要找到正确的路径,需要一张极其详尽的、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学术”,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严谨到令人窒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本时的那种精准和审慎,他似乎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出不同学派之间的微妙张力。这固然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可靠性,但对于像我这样带着一种更偏向实用主义心态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多少有些沉重。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中世纪个体如何在外在约束下寻求内在解放的生动故事或案例分析,但更多的是对概念范畴的界定和历史语境的考证。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综述,而非一本引人入胜的哲学导读。我得承认,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查阅大量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无疑提高了阅读门槛。

评分

每一次拿起这本书,我都会被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所震撼。它迫使我跳出当下这个极度个人主义和技术至上的时代,去重新审视“责任”这个词汇在中世纪语境下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抉择,更深深植根于共同体、信仰和等级秩序之中。作者在探讨“爱”的层面时,那种从柏拉图式的理念之爱,如何被转化为神圣的恩典之爱,其过渡的微妙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罪与罚、恩典与功德的论述,它们与现代法律和心理学对“动机”的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肌理,让我看到了在没有现代个体自由宣言的背景下,人类如何构建其道德世界的复杂性。

评分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强的毅力和对中世纪思想史的基本了解,否则很容易在众多的教派、教父和哲学流派中迷失方向。作者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从早期教父的奠基到经院哲学的鼎盛,逻辑推进得无可挑剔。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得文本带有一种不易亲近的疏离感。我个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那些遥远的历史思辨与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进行有效的连接。我希望找到一些关于人类普遍情感的共鸣点,但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构建一套严密的形而上学框架,而不是提供即时的心灵慰藉。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路线图,告诉你中世纪的道德哲学是如何铺设和运作的,而不是邀请你一起在其中漫步。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觉分量不轻,不仅仅是纸张和装帧带来的物理触感,更是思想的沉甸甸的压迫感。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勉强读完前言,里面的诸多概念和历史背景的铺陈,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在开篇就试图勾勒出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图景,试图将那个充满神权、领主和骑士的时代,用现代的伦理框架进行审视和解构,这种雄心壮志令人钦佩,但同时也让我感到一丝迷茫。我一直在努力寻找那个可以作为锚点的、清晰的哲学基石,但每一次似乎都要被卷入更深层的、关于“存有”与“意志”的辩证之中。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考古挖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拉丁文术语的耐受力,希望后续章节能有更明确的脉络指引,否则,这本书大概率会成为我书架上一个沉甸甸的、仅供观赏的知识雕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