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

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时纲 著
图书标签:
  • 意大利哲学
  • 文化研究
  • 真理
  • 诗学
  • 人文主义
  • 西方哲学
  • 文化论丛
  • 意大利文化
  • 哲学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45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8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真与诗》是一本意大利哲学、文化研究文集,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20世纪意大利产生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克罗齐、葛兰西、贝林格和帕累托的评传;着重阐述他们的理论思想,还介绍他们所处时代、在时代大潮中的活动、其文化背景及思想演进的轨迹。第二部分收录的是关于葛兰西、克罗齐、马基雅维利、布鲁诺、拉布里奥拉和蒙台梭利的学术论文以及对意大利学术名著的批评性评论。第三部分收录的学术性随笔涉及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艺术史和翻译实践。

作者简介

田时纲,笔名罗兰,男,1945年4月生于天津市,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葛兰西学会(International Gramsci Society)会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后在部队锻炼2年,农村中学任教8年。1978年9月—1980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1980年12月—1983年7月,在罗马大学进修现代西方哲学。1981年7月研究生毕业;1983年8月评助理研究员。1989年9月晋升副研究员。先后在辩证唯物主义和美学研究室工作。九十年代曾在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文化处和研究室工作,先后任二等秘书和一等秘书。2001年晋升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代意大利哲学。

目录

评 传
克罗齐
葛兰西
贝林格
帕累托

论 文
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最初传播者
——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
葛兰西与唯物主义
论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egemonia”是“领导权”还是“霸权”?
——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吗?
葛兰西研究的歧途与正道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无产阶级专政
史学家克罗齐与中国史学
——《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总序
马基雅维利:正义,还是邪恶?
论布鲁诺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倾向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与中国儿童教育
——《蒙台梭利文集》中译者序
《美学的理论》导读
朱光潜的误译
为何重译《美学的理论》
为何重译《美学纲要》
为何重译《美学精要》
对《狱中札记》中译本的几点意见
《美的历史》中译本错漏百出
——从“序言”和“导论”看对艾柯的偏离

随 笔
史学家克罗齐与中国
《狱中书简》译序
《火与玫瑰》译序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译后记
东鳞西爪——《文物修复理论》翻译札记
关于Thomas Aquinas 的译名问题
诺拉行
奥维德,苏尔莫纳抹不去的记忆
实用·坚固·美——意大利建筑札记三则
难忘《最后的晚餐》
《爱的教育》翻译札记

附 录
社会主义不是“畸形学”的历史过程
——多梅尼克·洛苏尔多访谈录

后 记

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 引言: 意大利,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厚重、艺术辉煌、思想激荡的国度,其哲学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宝石,折射出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多重光芒。本书《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正是致力于深入探寻这份宝藏,从多个维度审视意大利思想史上的关键脉络,解析其在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社会等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并试图勾勒出“真”与“诗”——理性求索与情感表达——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融合的独特韵味。 一、 哲学之根: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形而上之思 意大利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虽然罗马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希腊的遗产,但它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斯多葛主义在罗马社会的广泛传播,尤其体现在西塞罗的著作中,他将哲学视为一种生活艺术,强调理性、德行与平静的心灵,这为后世的伦理学思考奠定了基础。而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则以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为纲,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展现了早期意大利理性主义的光辉。 进入中世纪,尽管教会思想占据主导,但意大利依然孕育了独特的哲学思潮。托马斯·阿奎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虽然其思想体系融合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但他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严谨论证,以及对自然法的深刻阐释,对整个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意大利,他的思想得到了积极的传播和发展,为理性思维在神学框架内的运作提供了典范。 真正点燃意大利哲学复兴的,无疑是文艺复兴。这一时期,人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哲学将焦点重新拉回到人自身。彼特拉克对古典人文的重新发现和推崇,激发了对人类潜能和价值的重新审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视角,剖析了权力的运作逻辑和政治的真实面貌,这不仅是政治学上的里程碑,也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对于“真”的直接、不加掩饰的追求。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则是一次乌托邦式的理性设计,他试图构建一个理想社会,体现了对社会秩序和人类幸福的理性构想。 二、 诗意灵魂:文学、艺术与人文精神的交响 “诗”之于意大利,绝非仅仅是文字的韵律,更是其民族精神的魂魄,是情感、美学与想象力淋漓尽致的表达。但丁的《神曲》,无疑是意大利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部宗教史诗,更是一次对人类灵魂的深度探索,充满了象征、寓言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将地狱、炼狱、天堂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宏大的想象力与精妙的语言驾驭,将“真”的体验转化为极致的“诗”的艺术。 薄伽丘的《十日谈》,则以其生动幽默的叙事,描绘了14世纪意大利市民阶层的生活百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其中蕴含的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迎来了黄金时代。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对人类形体、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如《大卫》、《圣母怜子》,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展现了人类的尊严与神圣;达·芬奇的绘画,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则以其深邃的眼神、微妙的表情,捕捉了人性的微妙之处,将“真”的刻画与“诗”的意境完美结合。这些艺术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模仿,进入了对生命本质的哲思,用色彩与线条,谱写了意大利文化的壮丽诗篇。 三、 思想的激荡:近代意大利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革 进入近代,意大利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马志尼的爱国主义思想,呼唤民族国家的统一与自由,他的著作充满了激情与理想,激励着一代代意大利人为国家独立而奋斗。加富尔作为现实政治家,其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的政治策略体现了务实的“真”,但其背后也蕴含着对国家繁荣的“诗”的憧憬。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社会、文化和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克罗齐,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历史、美学、哲学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历史观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对“真”的不断追寻。同时,他对诗学和艺术的论述,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葛兰西,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提出的“文化霸权”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如何通过文化手段维持其统治,这对理解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的著作,如《狱中笔记》,不仅是政治思想的结晶,也充满了思想斗争的张力与对社会变革的“诗”的渴望。 20世纪的意大利,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动荡与变革。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到战后的经济奇迹,再到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这些都为意大利的哲学与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存在主义思潮在意大利的传播,对个体存在、自由与责任的关注,也反映了对“真”的深刻反思。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以其朴实无华的风格,直面社会现实,也体现了对“真”的执着追求,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诗”的力量。 四、 “真”与“诗”的交织:意大利文化精神的独特底色 纵观意大利哲学与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真”与“诗”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意大利文化精神的独特底色。 “真”,在意大利思想中,既体现在对理性分析的坚持,对现实世界的直面,对逻辑关系的探究,也体现在对事物本质的追问,对真理的毫不妥协的追求。从古罗马的理性主义,到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再到近现代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种对“真”的探索从未停歇。 而“诗”,则是意大利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浪漫、激情、美学与情感的表达。它体现在宏大的叙事、精妙的艺术构思、对生命的热情赞美,以及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捕捉。从但丁的史诗,到文艺复兴的艺术杰作,再到现代的文学与电影,这种“诗意”的表达贯穿始终,赋予了意大利文化独特的魅力。 “真”为“诗”提供了坚实的根基,让“诗”不至于流于空泛的幻想;“诗”则为“真”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真”不至于沦为冰冷的理性。意大利的哲学家与文化人,往往能在对“真”的深刻洞察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在对“诗”的极致表达中,又不失对现实世界的审慎关照。这种“真”与“诗”的辩证统一,使得意大利的哲学与文化,既有严谨的理性深度,又有感人的艺术温度,既能触及人类理智的疆界,又能触动人类情感的共鸣。 结语: 《真与诗:意大利哲学、文化论丛》,正是试图沿着这条“真”与“诗”交织的轨迹,深入意大利思想与文化的长河,理解其历史演进,把握其精神内核,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迪。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代表性人物、作品和思潮的梳理与分析,展现意大利哲学与文化如何在“真”的求索中升华,在“诗”的表达中永恒。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在这场思想的旅行中,感受到意大利文化那份独特的智慧之光与艺术之美,并从中获得对人类自身、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发,而非简单的知识填充。作者的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真理”与“美”的永恒追问,这贯穿了整部论丛的始终。他似乎在用意大利的文化现象作为载体,探讨人类共同面对的哲学难题。我特别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话感”,作者仿佛在与那些早已远去的思想巨匠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并试图将这场高规格的思辨,转化成我们可以理解的现代语言。这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和对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专业研究范畴,具备了更广阔的启示意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都变得更加深邃和富有弹性。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反而专注于那些极其微小的切口,却从中撬动了整个意大利思想史的结构。我感觉作者的写作态度是极其审慎而又充满热情的,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书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交往与论辩的描绘,细节之丰富,令人咋舌,但绝非简单的史料罗列,而是充满了对人物性格、思想冲突的深刻体察。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知识生态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立体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描述。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养和对田野调查般细致观察的坚持,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生活”在这些思想与文化之中的。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比较枯燥的学术性读物,毕竟“论丛”二字听起来就让人有点望而却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老练,带着一股老派欧洲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沉静而有力的腔调。他处理复杂概念时,常常采用一种迂回却又极其精准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对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顺着他的思路进行有效的思考。我尤其注意到他对“时间感”的描写,那不是线性的记录,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体验,历史与当下仿佛在他笔下交织缠绕,共同构成了意大利文化某种永恒的基调。这种对叙事节奏的掌控力,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享受,像是在品味一杯需要慢慢回味的陈年佳酿,每一口都有新的层次感释放出来。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但一旦跨入,收获是巨大的。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充斥着大量的典故引用和复杂的句法结构,但这恰恰是其魅力的所在。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解码每一句话的潜在含义。我特别欣赏其中探讨的“边界消融”的主题,即意大利文化如何在欧洲思潮的洪流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又积极参与到普遍性的对话中去。作者对这种“既在其中又独立于外”的辩证关系的阐释,极富洞察力,他避免了将文化简化为简单的“继承”或“反叛”,而是描绘了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共存状态。这种成熟的、不带偏见的分析,让我对“文化身份”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

这本集子读下来,简直像是一场穿越了时间与思想的盛宴。作者对于文化现象的剖析极其敏锐,特别是那些看似寻常的意大利生活片段,经过他的笔触,立刻获得了全新的解读维度。我尤其欣赏他对“生活美学”与“哲学思辨”之间微妙张力的捕捉。他似乎总能在我以为自己已经看透某个文化符号时,巧妙地引出更深层次的形而上学追问。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地域的建筑风格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历史或艺术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风格背后所蕴含的地域精神和个体存在状态,那种将日常琐碎提升到哲学高度的叙事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功力。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那种浑然天成的洞察力所震撼,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抵达的思想密室,感受着知识分子深沉的思考轨迹。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流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