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典籍选续编》,共12卷,乃对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典籍的整理、编录。整理工作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和我社联合完成。
本套书收录有《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合订本)、《四篇要道》、《清真指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性理注释、五功释义、五更月歌》、《天方三字经注解》、《天方尔雅》、《清真释疑补辑》、《真功发微》、《大化总归、四典要会、醒世箴言合编》、《祝天大赞》、《天方信源蒙引歌》、《天方诗经》、《汉译宝命真经五卷》、《经汉注解赫厅》、《汉译礼拜箴规》、《清真必读》、《上海清真寺成立董事会志》。其中既有明清时人原创的汉文著作,也有从阿文翻译而来的作品,既有对伊斯兰教教义和经典的普及读物,也有对伊斯兰教高深义理的研究,甚至是诗歌作品。举例而言:《四篇要道》、《大化总归》、《祝天大赞》等都是当时的翻译作品,《天方至圣实录》是中国的第一部关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传记作品,《五更月歌》是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诗歌,《天方三字经注解》是仿《三字经》而作的启蒙读物,《天方信源蒙引歌》则是中国伊斯兰教歌词体教义通俗读物,《天方尔雅》则是除《回族典藏》之外未有见到的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典籍的珍贵资料续编,《清真释疑补辑》第一卷辑录了康雍乾历朝有关的官方文殊资料,对当时国内发生的重大民族纠纷及伊斯兰教案记录详细。
前言
提要
第一册
清真大学正教真诠希真正答
四篇要道
清真指南(一)
第二册
清真指南(二)
第三册
清真指南(三)
第四册
天方性理
第五册
天方典礼
第六册
天方至圣实录(一)
第七册
天方至圣实录(二)
第八册
性理注释五功释义五更月歌
天方三字经批注
天方尔雅
第九册
清真释疑补辑
真功发微
第十册
大化总归四典要会醒世箴言
祝天大赞
天方信源蒙引歌
第十一册
天方诗经
汉译宝命真经五卷
第十二册
经汉批注赫厅
汉译礼拜箴规
清真必读
上海清真寺成立董事会志
上海清真寺成立董事会志(公墓部分)
后记
发扬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道路
二○○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中国伊斯兰教典籍选》。八年多时间过去了,现在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上海古籍出版社再度精诚合作,整理编录明清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典籍共十二卷以作续编。这是我国宗教界、学界和出版界重视整理民族宗教典籍,抢救有价值的宗教历史文献,以保存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一件大事。
二○○九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七?五」暴恐事件,血腥场面令人触目惊心。此后又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袭击事件。原来认为恐怖主义离我们很远很远,中国可以置身局外,现在突然发现我们的祖国也成为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直接受害者。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索是什磨原因使得原来和谐如春的民族关系遭到了极大的伤害?是什磨原因使得和平的宗教突然被极端分子和极端思潮绑架或挟持而出现了暴力倾向?这些问题,每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人都必须深思。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党和国家全面落实了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使得信教群众真切地享受到了宗教自由、民族平等的权利,各个宗教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以伊斯兰教为例,全国现有四万余座清真寺,穆斯林人口达到两千五百万;政府统计的数字显示,目前有教职人员五万多。国家还重视伊斯兰教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颇具规模的经学院十二所,登记注册的附属于清真寺的经学校众多,还支持各地兴办中阿学校和民族学校,大力开办和发展适合穆斯林民族教育的各类学校,提高穆斯林民族的文化水平。过去十多年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组织的到麦加朝觐的哈吉几乎每年都超过一万名,二○○四年达到了一万五千名。学术界每年也举行多次有关伊斯兰教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出席的有穆斯林学者和非穆斯林学者,有领导干部和宗教界人士,大家齐聚一堂,切磋和讨论伊斯兰教研究的学理问题。教育部还在一些大学设立了伊斯兰教研究的科研机构,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中国广大穆斯林能够自由地实践其宗教功修、履行其宗教仪式,中国穆斯林学者能够自由地研究和探讨伊斯兰教历史和文化。正如不少中国阿訇所指出的:现在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好的机遇,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中与其他宗教享有平等自由的待遇,穆斯林有信仰和实践伊斯兰教的充分自由。
但在中国社会全方位地对外开放,信教群众从未有过地享受着充分的信教自由的权利同时,外来的极端思想和偏激的思潮难免会乘机而入,试图破坏和干扰这一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一些人无视一千多年来中国穆斯林先贤们的苦心经营——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和坚守伊斯兰教信仰的前提下,总结出的一套符合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礼仪典章制度和信仰制度,而要模仿中东地区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潮,不知意欲何为?
这套书的意义,远超出了其作为一套资料汇编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理解中国多元文化格局的沉思之窗。当我合上第十二册,心中涌起的不是阅读完毕的空虚,而是一种被知识充盈后的宁静与开阔。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文明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其对外部思想的吸收、消化与本土化的能力上。这些典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传播,更是不同哲学体系、艺术表达乃至社会伦理在中国特定历史语境下相互激荡、最终熔铸成新的文化形态的生动记录。它提醒我们,所谓的“主流”文化,总是由无数像这样的“支流”汇聚而成,每一部被精心收录的文本,都代表着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充满活力的历史片段。这套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国性”的多维度构成,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都难以估量。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自带一种肃穆的历史感。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精细度,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特别是那十二册的体量,让人一拿到手,就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化工程。我尤其欣赏它在封面设计上所采用的纹饰和字体,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已经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每一册的重量和手感都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清晰的排版和适宜的字号,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对内容本身最高的尊重和礼赞,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预见到自己将要踏入的,是一片广阔而又充满探索乐趣的知识海洋。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宗教史与文化交流的爱好者,我深知寻找高质量、系统化的原始资料是多么不易。市面上很多相关论著往往是二手解读,深度和广度总有些许欠缺。而这套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空白。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高高在上、晦涩难懂,但其内容的严谨性又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我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搜集、甄别和整理这些珍贵文本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史料脉络的清晰梳理和对文本原貌的忠实呈现,是任何外行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工程。它提供了一个直接与历史对话的平台,让读者可以绕过层层转述,直接去触摸那些构建了特定信仰体系和文化景观的基石文献。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与演变过程的学者或资深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其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
评分谈及阅读体验,我必须赞扬这套书在“可读性”与“学术性”之间找到的那个绝妙的平衡点。通常情况下,过于学术的著作会疏远普通读者,而过于通俗的读物又会牺牲内容的深度。然而,这套书的编辑团队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提供的注释和导读部分,既精准地指出了关键概念的出处和历史背景,又避免了冗长乏味的学术争论,做到了点到为止、引人深思。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专题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进入状态,并从中获得实质性的知识增益。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如何巧妙地处理那些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的差异,用清晰的脉络将它们区分开来,使得读者在面对庞杂的伊斯兰思想体系时,不会感到迷失方向,反而能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这对于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至关重要。
评分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早期中阿交流的记录,但往往因为年代久远、翻译版本差异以及术语的理解偏差,导致理解上的滞涩和断裂。这套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便是那种令人惊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它像一条蜿蜒的长河,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引导读者从一个时代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时代。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教义阐释和地方化适应的文本时,其选择的独到之处让人拍案叫绝。它并没有局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深入到具体社区和个体信仰实践的层面,通过这些文本的侧面烘托,我们得以窥见信仰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这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让历史的厚重感变得可感、可知、可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文化融合复杂性的理解,也展现了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的深远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