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
定价:69.0元
作者:郭建军,杨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9779309
字数:25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青少年体育发展为主题,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学校体育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等一般状况、理论、实践经验和问题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入分析,内容全面、视角多样、数据可信,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郭建军,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清华大学体育经济管理硕士。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理事长,中国拔河协会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国汽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杨桦,男,1955年5月9日生。1977年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会体育学科组召集人。历任成都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外事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高级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还担任成都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体育总局副主席、四川体育学科高评组组长、四川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评委等职。2002年调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校教师和专业报告职务评委会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编;还兼任全国体总常委,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重点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体科学会理事,科技部科技人才评委,教育部“十五”***教材评委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近20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30余部。
文摘
序言
总而言之,《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它不仅是体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所有关心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人士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页都凝聚着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智慧,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深入思考。
评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在2015年,中国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份报告的出现,恰好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政策参考,也为我们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战略性的部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就像一份“体检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青少年体育的“健康状况”,并为“对症下药”提供了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都十分突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青少年体育现状的“透视镜”,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盘”。在阅读报告的过程中,我多次被其中提出的创新性思路所吸引。例如,关于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青少年体育参与度和健康监测水平的探讨,以及关于构建多层次、多需求的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议,都展现了报告作者的智慧和远见。这些建议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将对中国青少年体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青少年体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尽管存在挑战,但报告中所呈现出的积极趋势和作者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案,都让我看到了希望。例如,报告中关于青少年体育消费市场潜力的分析,以及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青少年体育领域的设想,都为青少年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相信,随着这些建议的落地,中国青少年体育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青少年体育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报告中的内容与我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进行对比。例如,报告中关于城乡青少年体育发展差距的论述,让我联想到我所居住城市周边一些农村地区,青少年体育设施的匮乏和体育活动的稀少,这与城市中相对完善的体育设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也可能加剧社会阶层间的差异。因此,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评分从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上来说,《青少年体育蓝皮书》给我一种既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感觉。虽然是学术报告,但并没有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力求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和观点。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的体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阅读,也能够吸引广大的家长、教师以及关心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社会大众。我曾尝试将报告中的一些观点与我身边的一些年轻家长交流,他们表示能够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报告中对体育技能普及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平衡问题的探讨,让我深有感触。如何在确保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获得良好体魄的同时,也能发现和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竞技潜质的苗子,这是一个需要精妙设计的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少年体育领域的人来说,能有机会阅读到《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这本书,的确是一次十分有价值的体验。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中国青少年体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深入了解我国青少年体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权威平台。 首先,从书籍的结构和内容呈现方式来看,它就极具专业性和学术性。报告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严谨的研究方法,勾勒出2015年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全景图。我特别欣赏其在数据收集和处理上的严谨态度,这使得报告中的每一个结论都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报告中对各年龄段青少年体育参与度、体育教育的普及情况、体育设施的分布与利用、以及青少年体育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统计数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问题的客观存在,更指明了未来改进的方向。
评分此外,报告在分析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时,也显得十分客观和冷静。它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挑战,例如青少年体育参与率不高、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以及运动损伤的风险等。这些挑战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因素的交织。报告对这些因素的辨析,为我们理解问题的根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对“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体育挤压效应的讨论,这与当下社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度追求息息相关,也警示我们需要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评分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例如,报告中关于学校体育的改革、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以及家庭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中作用的分析,都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我个人一直认为,学校是青少年体育发展最重要的阵地,而报告中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师资力量、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细致剖析,让我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的质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报告对于社会体育资源如何更好地融入青少年体育体系的探讨,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