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

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钢琴曲
  • 通俗钢琴曲
  • 中外钢琴曲
  • 钢琴教材
  • 乐谱
  • 钢琴练习
  • 流行钢琴
  • 古典钢琴
  • 入门级
  • 钢琴演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08072
商品编码:29465052026
开本:8
出版时间:1991-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
  • 作者:编者: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 定价:66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0807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91-12-01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印次:14
  • 开本:8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65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外国作品
梦幻
少女的祈祷
致春天
d小调幻想曲
春之歌
圆舞曲Op.64 ***
序曲
罗马尼亚民间舞曲四首
思乡
花之歌
夜莺在歌唱
海洋之波
第五夜曲
爱情的故事主题
喷泉
土耳其进行曲
六月——船歌
夜曲
天鹅
十一月——在马车上
荷花国
如歌的行板
爱之梦第三首
月光
云雀
中国作品
花鼓
摇篮曲
春风竹笛
《庙会》选曲
笙舞、社戏
《滨海抒情》选曲
戏水、海恋
粤曲“旱天雷”
广东小调“卖杂货”
晓风之舞
筝箫吟
金蛇狂舞
阳关三叠
樱花
快乐的啰嗦


钢琴学习的另一扇门:探索经典与创新的交汇 引言:超越熟悉的旋律,开启更广阔的音乐视野 在浩瀚的钢琴曲海中,技术精湛的练习曲与宏伟的奏鸣曲往往占据了学习者和演奏者的主要精力。然而,音乐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我们精心编纂的这本《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的替代性读物,旨在为所有对钢琴音乐抱有热情的人士,提供一条通往全新音乐领域的蹊径。它不再聚焦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金曲改编,或学院派要求的标准曲目,而是致力于探索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价值和趣味性的钢琴作品。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拓展”与“深度”。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教材中常常被忽略,但其艺术价值和演奏趣味性极高的作品集。这些作品可能来源于某个特定地域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西式配器,或者是某个时期音乐家对室内乐形式的创新性尝试,亦或是那些技术上适中、但旋律性极强的“失落的杰作”。 第一部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室内钢琴作品精选(1900-1945) 本卷的第一个重要板块,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二战前这一段艺术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浪漫主义的余晖与现代主义的先声交织在一起,催生了许多形式新颖、情感丰富的钢琴小品。 1. 法国印象派的“小品”传统:德彪西与拉威尔之外的探索 我们知道德彪西的《月光》与拉威尔的《水之嬉戏》是印象派的标志。然而,在这一时期,许多技法更为灵活、更适合中级演奏者掌握的作曲家,如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或阿尔伯特·鲁塞尔(Albert Roussel),他们的部分钢琴作品展现了同样精致的音色控制和对位技巧,但其难度分布更为平易近人。 杜卡斯:练习曲的另一种可能。 介绍几首杜卡斯创作的未被广泛流传的钢琴练习曲片段或小前奏曲。这些作品的重点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如何用和声的色彩变化来描绘瞬间的意境。例如,探讨如何通过踏板的微妙处理,模拟出法国管风琴特有的“颤音”效果,而非单纯依靠手指的快速跑动。 鲁塞尔:新古典主义的韵律。 精选鲁塞尔一些带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小品,它们往往在节奏上更加鲜明、结构上更为清晰,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平衡印象派“朦胧美”与古典结构“严谨性”的范例。 2. 中欧与东欧的民间色彩融入:巴托克与科达伊的早期影响 巴托克和科达伊对匈牙利及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在他们成熟期的作品之外,一些早期的钢琴作品或改编曲,直接展示了民族五声音阶、不规则的节拍(如五拍子或七拍子)是如何被巧妙地编织进传统的钢琴织体中的。 节奏的挑战与趣味性: 本部分选取一些节拍结构不规则的作品,旨在训练演奏者对传统四四拍的突破。例如,学习如何清晰地划分“三加四”或“二加三加二”的组块,而不是将它们简单地视为一串不连贯的音符。 和声的异域风情: 探讨如何辨识和表现源自民间调式的特定和声进行,这些进行往往能带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听感。 第二部分:美洲大陆的早期“钢琴风情画”(1910-1950) 当欧洲的音乐家们在探索全新的和声语言时,美洲大陆的作曲家们正忙于吸收非洲裔的节奏活力和拉丁美洲的抒情旋律,并将它们融入钢琴音乐创作中。 1. 美国“爵士前奏”:Ragtime 与早期布鲁斯的影响 虽然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的拉格泰姆是著名的,但许多同期的拉格泰姆作曲家,其作品在配器和复杂程度上更具独特性。本部分侧重于那些在技术上略有提升,但依然保留了强烈舞蹈性的作品。 切分音的精准性: 强调如何将拉格泰姆中标志性的“左手稳定节拍”与“右手切分旋律”清晰地分离,这对于培养左右手的独立性至关重要。 即兴感的营造: 即使是固定乐谱,也需要演奏出一种“即兴”的律动感。我们将探讨特定装饰音和颤音(Tremolo)的演奏法,来模仿早期钢琴演奏者对蓝调音阶(Blue Notes)的处理。 2. 拉丁美洲的“民族化”钢琴语汇 以巴西的赫克托·维拉-罗伯斯(Heitor Villa-Lobos)为例,他的作品将欧洲的复调技巧与巴西的民间歌曲和舞曲(如肖罗Choro)相结合。 《前奏曲》与《小品集》中的地域色彩: 选择一些相对技术要求不那么极端的早期小品。重点解析其旋律的线条感和节奏的驱动力,学习如何用钢琴模仿出吉他或打击乐器的音色效果。例如,某些快速的琶音段落,其设计目的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模拟巴西民间乐队的“流动性”。 第三部分:跨界与实验:二十世纪中期为教育而作的创新 进入二十世纪中叶,教育界开始寻求既能教授现代和声概念,又不会令学生感到过于晦涩的教材。本部分收录的作品便是这一思潮的产物,它们在技术上依然扎实,但在和声与节奏上具有前瞻性。 1. 结构主义小品:简洁与逻辑的力量 一些作曲家,如受勋伯格影响但又回归调性体系的音乐家,创作了一些结构清晰、侧重于特定技术练习的小品。 焦点技术训练: 这些作品常常集中于解决某一个特定的技术难题,比如快速的声部转换、不协和音程的清晰演奏,或者特定的指位跨越。它们是技术与美学结合的典范,远比单纯的哈农练习曲更具音乐性。 2. 电子时代的先声:对音色和复调的重新认识 虽然我们不涉及电子音乐,但二十世纪中期的一些键盘作品,开始探索如何用传统钢琴模拟出新颖的音响效果。 非传统触键的探讨: 介绍一些要求演奏者使用琴槌(Mallet)敲击琴弦(如某些现代钢琴协奏曲的前奏),或者要求以极轻的触键(Pianissimo)演奏出如同钟声般的效果的作品。这要求学习者对触键的深度和力度控制达到一个全新的敏感度。 结论:一台面向未来的钢琴学习指南 这本不包含流行金曲的钢琴曲集,是一份献给渴望深入理解钢琴音乐史、探索多样化演奏技巧的学习者的指南。它提供了一个对比的视角——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曲目之外,依然存在着一片广阔的、充满艺术价值的音乐疆域。通过对这些经典但“非主流”作品的钻研,演奏者将获得更强大的技术适应性、更敏锐的和声感知力,以及更宽广的音乐胸襟,从而真正实现对钢琴艺术的全面掌握。它不再是“听歌识谱”,而是“解析历史与技巧的交汇点”。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对钢琴曲目的“新发现”总是充满期待,尤其是那些能带来耳目一新听觉体验的改编作品。我一直很希望找到一些改编自二十世纪中期电影配乐大师(比如马勒或者伯恩斯坦早期的一些作品)的钢琴独奏版本,那种宏大叙事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的结合,是极其迷人的。当我翻阅《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时,我注意到它的内容似乎更偏向于民族志和地域特色,收录了大量我从未在主流音乐会曲目中见过的西亚或北欧地区的传统曲调。这些曲子无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们的旋律线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充满了不规则的音程和独特的节奏型,这对于开拓视野绝对有益。但坦白说,它们的“通俗性”在我看来略显不足,很多曲子听起来更像是“民歌的钢琴语汇”,缺乏那种能直接触动人心的、经过高度提炼的旋律美感。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一听倾心”的普遍性旋律,而不是需要经过大量背景知识铺垫才能欣赏的地域性音乐样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古典雅致,米黄色的纸张带着一种旧时光的质感,中央印着烫金的繁体字“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旁边配着一幅手绘的欧洲花园小景,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悠扬的年代。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目录,希望能找到一些熟悉的、能立刻勾起我童年回忆的曲子。比如,我一直很想找一些巴赫的简易改编版,或者肖邦那些脍炙人口的小品,用来作为日常练习的调剂。然而,当我仔细浏览内页时,却发现这本选集似乎更侧重于一些非常小众的、或者说更偏向于特定区域的民谣改编。曲目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涵盖了不同国家的民间音乐,但其中许多曲目我别说听过,连名字都是第一次见。这让我有些困惑,毕竟“通俗”这个词通常意味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唱的旋律。我原本设想的是能看到大量在各类钢琴考级或基础教程中常见的曲目,但这里似乎更像是一本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资料集,充满了异域风情,却少了些许熟悉的亲切感。不过,从曲谱的排版来看,印刷质量无疑是顶级的,五线谱清晰工整,指法提示标注得非常细致,这对于那些愿意深入探索新曲目的深度学习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藏。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乐谱的时候,正好是我准备给我的学生们挑选一些练习曲目的时候。我通常会选择那些在节奏型上变化丰富,能有效训练手指独立性和清晰度的作品。我期望看到一些斯克里亚宾练习曲的简化版,或者一些巴拉基列夫式的技巧挑战。然而,这本书的难度分布非常不均衡。有些片段的难度几乎是初级水平,旋律极其简单,几乎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巧;而紧接着的下一首曲子,可能突然就跃升到了中高级的力度和速度要求,大量的连奏和复杂的跨度突然出现,让人措手不及。这种突兀的难度跳跃,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很难被系统地纳入一个渐进式的教学计划中。我甚至在其中发现了一些听起来非常像某种管弦乐配器的改编,钢琴的部分显得过于“拥挤”,很多声部交织在一起,使得清晰地分辨出主旋律和伴奏变得异常困难。看来,这本书的编辑似乎更看重的是对原曲丰富性的“忠实再现”,而非将其转化为更适合钢琴演奏的精炼版本。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设计给我一种非常老派的感觉,仿佛是从某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音乐出版社里直接印出来的。我原本是希望找一些能让我放松身心、稍微玩味一下和弦色彩的现代印象派小品,比如德彪西或拉威尔那些带有些许朦胧感的作品的简化版,用来在傍晚时分调剂一下枯燥的音阶练习。然而,这本《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中的曲目,从和声语言上来看,几乎全部扎根于传统的调性体系,极少有半音化或模糊不清的和弦进行。它的结构非常清晰,旋律线条感极强,节奏也多是规整的二拍或四拍子。这使得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扎实”且“可靠”,但同时也缺少了一份惊喜和变化。它就像是一本严谨的教科书,教你如何清晰地表达每一个音符和节奏,却不怎么鼓励你去探索音响的“模糊地带”。对于那些追求结构严谨和技法训练的演奏者来说,这或许是优点,但对我这种更倾向于在音乐中寻找情绪流动和色彩变化的爱好者而言,它显得有些过于“直白”和“缺乏诗意”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用纸绝对是收藏级别的,厚实的铜版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墨色浓郁,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本来是希望用它来作为我周末放松时弹奏的材料,想找一些可以边喝咖啡边随意哼唱的轻松小品。我个人的偏好是偏向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爵士风格或者一些经典的法国香颂改编,那种略带慵懒和即兴感的旋律最能抚慰人心。可翻阅这本《中外通俗钢琴曲集(2)》,我发现它收录的曲目在风格上显得异常的严肃和统一,似乎更倾向于某种学院派对“世界通俗音乐”的系统梳理,而不是一个随意挑选的流行金曲集锦。里面的很多篇章似乎都围绕着某种特定的民族调式进行展开,技巧上的要求也比我想象中要高出不少,很多地方的对位和和声处理得相当复杂,需要高度集中的精力去处理。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通俗”可能仅仅是指它们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普及性,而非在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易上手性。它更像是一部为那些对世界音乐有深入研究愿望的演奏者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为我这种寻求片刻宁静的业余爱好者准备的“消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