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乙瑛碑-中国历代名碑
定价:10.00元
作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54010426
字数:
页码: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名碑:乙瑛碑》为浙江古籍出版社编的“中国历代名碑”系列之一。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碑文为秦牍式,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可师法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阅这本关于乙瑛碑的专著时,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编排的逻辑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它没有那种将碑文简单罗列的俗套,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开篇的“碑文流变史”部分,就将乙瑛碑自出土以来历经的颠沛流离娓娓道来,配上的古籍记载摘录和历代名家的题跋影印,使得读者能够迅速代入到历史情境中去。我特别欣赏它在字体分析上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是汉隶的典范”这种笼统的赞美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蚕头燕尾”的极致表现,以及横画起笔处那股遒劲的“蓄势待发”之势。对于我这种试图在学习中寻求突破的书写者来说,这种深入骨髓的解析太重要了。它让我意识到,单纯模仿字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理解其背后的结构逻辑和运笔理念。书中的图版清晰度极高,特别是对一些侧重点画的力度对比,呈现得极为到位,这对于练习运笔的提按顿挫,有着立竿见影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拓宽了汉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匠心与学识完美结合的体现。
评分说实话,我对各种“名碑”的出版物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太多是粗糙的复制品,图版模糊,释文舛误百出。然而,这本【XH】乙瑛碑的质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我最看重的是它在版本考证上的下足了功夫。它收录了不同时期(比如清初、民国时期)的几种重要拓片对比,这一点对于研究碑刻的损毁过程和拓片流传脉络至关重要。在某一页,我发现书中并列展示了两个略有差异的拓本,并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解释了这种差异是由于拓工技术不同,还是碑体本身遭受了后期风化所致。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研究,对于严肃的碑学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不是在炫耀拥有一方名碑的拓片,而是在做一项严肃的文物解读工作。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考古发掘,对乙瑛碑的认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种专业性和严谨性,绝对是市面上其他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XH】乙瑛碑-中国历代名碑》的出现,对我这个常年沉浸在碑刻拓片世界里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之前收藏的拓片资料大多零散且清晰度不高,临摹起来总是力不从心,总感觉少了那么点“气韵”。拿到这本书的瞬间,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就已经让人心生欢喜。它的装帧非常考究,显然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影印本。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乙瑛碑的细节处理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不仅仅是高清的碑文拓片,连碑侧、碑首那些模糊不清的细微刀痕,都被细致地捕捉了下来,配上精到的释文和考据,对于研究汉隶的结体变化和章法布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直观感受。我立刻翻到了几处我一直困惑不解的笔画转折处,对比着书里的图像,那些原本模棱两可的疑惑瞬间烟消云散。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一方名碑,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近乎“面对原碑”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碑学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摩挲、常伴案头的珍贵资料集,它真正做到了将历史的温度和艺术的精髓,浓缩于方寸之间。
评分从一个仅仅追求书写美感的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视觉盛宴”。乙瑛碑本身是汉隶中端庄大气、法度森严的代表,但许多拓本的呈现总是显得有些沉闷。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它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版面的疏密关系,使得碑文的气势得到了极大的张扬。特别是那些大幅面的碑文高清图,一展开来,那种扑面而来的雄浑与古朴,让人几乎能感受到两千年前工匠刻凿时的汗水与力量。我尤其喜欢它对碑文“方劲”之美的着重表现,通过不同的光影处理,把横画收笔时的方折之美和竖画的沉稳之势,衬托得淋漓尽致。对于我们这些练字人来说,很多时候只需要盯着一两个字看了半天,就能获得巨大的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用来“充电”的艺术画册,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笔法灵感,让自己的习书之路不再枯燥乏味。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碑帖出版物,应当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与其他侧重于“教你如何写得像”的书籍不同,它更侧重于“让你理解它为何如此”。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阅读了其中关于“隶书成熟期”的理论探讨部分,作者将乙瑛碑置于整个汉隶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比对分析,引用了大量的同期其他碑刻作为参照物,使得乙瑛碑的独特风格得以凸显。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学习者不再局限于个别笔画的得失,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欣赏其整体的章法与气度。比如,书中对碑文的行距处理和字距的呼应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量化分析,这对提升临摹的整体韵味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表明了编纂者对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责任感,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学习资料,而是一部需要静心品读、细细体会的学术力作,为书法界贡献了一份扎实的学术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