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养生保健肉食及香料图典 | 作者 | 车晋滇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2315922 | 出版日期 | 2018-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介绍了动物性食材及调料调味品200种,配有288幅彩色图片,对食材的营养成分、保健功效等进行了简要介绍。该书共分三章:*章介绍了陆地动物18种,食材67种,其中畜肉类食材44种;禽肉类食材17种;禽蛋类食材6种。第二章介绍了水生动物80种,其中淡水鱼类24种;淡水其他类9种;海水鱼类21种;海水其他类26种。第三章介绍了厨房常用调料及调味品53种,其中调料33种;调味品20种。该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烹饪爱好者、关注膳食健康者参考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车晋滇,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曾多次承担农业部、北京市、市农业局和本单位的科研项目,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北京市金桥奖一等奖1项。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1.作者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内容科学可靠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便携性,它更像是一套需要放在书架上,用作参考的工具箱。拿到书后,我尝试把它放进我的日常背包里,结果发现那重量和体积完全不适合携带,更像是一本需要摊开在固定工作台上才能有效使用的参考资料。内容方面,我注意到书中对“传统”和“现代”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稍显不足。很多条目都是在陈述某一食材的传统处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现代技术如何优化或取代这些传统步骤的讨论却相对较少。例如,在介绍某种肉类腌制技艺时,如果能增加一小节关于现代真空包装或速冻技术如何影响腌制风味和效率的比较分析,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前瞻性就会大大提升。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记录册”,而非与时俱进的“实践指南”,这使得它在面向当代读者时,缺少了一份急需的连接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给我的体验非常复杂,它似乎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食材”来分类,而是基于“功能”或者“产地”来进行划分的,这种编排逻辑虽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按拼音首字母或者菜系来检索资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我经常需要不断地翻阅索引,才能找到我想要确认的那个特定条目。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一些交叉引用的情况处理得不够友好,一个概念在A章提了一嘴,关键细节却要等到D章才能找到,读者必须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跳跃,大大降低了阅读的连贯性。我本来是想快速了解一下特定几种调味品在古代食谱中的大致用法,结果被书中庞杂的化学分析和历史溯源淹没了。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它对读者的导航系统设计得不够人性化,使得查找特定信息比预想的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朴实无华,完全是那种老派技术手册的风格,让我一开始有点提不起兴趣。内页的印刷质量中规中矩,纸张有点偏薄,可能不太耐翻。我本来是冲着某个特定的主题来的,结果发现内容组织上有点散漫,很多信息点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比如讲到某种草药的应用时,常常会跳到另一类食材的特性上,切换得有些生硬。作者的叙述口吻更偏向于科研报告,缺乏一些生活化的引导。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去消化这些专业术语和分类逻辑。而且,有些配图的清晰度实在不敢恭维,特别是那些微观结构或者复杂的加工流程图,看得我一头雾水,感觉像是扫描件直接套上去的,专业性是有了,但可读性大打折扣。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图文排版和信息流的顺畅度上做一些优化,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不是像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总而言之,它像是一份非常详尽但略显粗糙的内部参考资料,需要耐心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充分利用。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篇幅令人望而生畏,厚度已经达到了可以当枕头用的级别。拿到书后我专门试了一下,它带来的“重量感”确实传达了一种内容扎实的印象。然而,实际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在对一些基础常识进行非常冗长和重复的阐述。比如,关于盐的提纯和应用的历史演变,前后用了好几个章节反复提及,虽然每次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核心论点相似度很高,读起来不免有些拖沓。对于一个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对已知信息的反复“打磨”显得有些多余。我更希望作者能将这些篇幅用于探讨一些更前沿的、尚未被广泛讨论的食材组合或保存技术。此外,书中对引用的文献和数据源的标注也显得有些零散,很多结论的来源不够清晰,这在学术领域通常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让人在引用或相信某个论点时会产生一丝犹豫。
评分拿到手的第一感觉,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硬核”了,没有丝毫的商业美感可言,完全是实用主义至上。内容上,我感觉作者似乎想把所有他知道的知识点都一股脑塞进来,导致全书的密度非常高,很多章节信息量过载。比如讲到发酵工艺的那几页,从微生物种类到温度控制参数,再到最终的风味物质形成,几乎是以秒懂的语速在推进,让人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我尝试跟着书中的步骤去操作几样东西,发现书中引用的很多标准或配方,似乎更贴合工业化生产的逻辑,而不是家庭厨房的实际操作环境。例如,对某种添加剂的纯度要求极高,但在普通市场上根本难以购得。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专业人士备查的工具书,而不是给普通爱好者提供指导的入门读物。如果你不是科班出身或者已经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可能会觉得里面的很多专业细节显得过于深奥,甚至有些脱离实际应用场景,读起来缺乏亲切感和代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