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頭到腳的自療智慧
定價:32.00元
作者:紀小龍
齣版社:廣東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5958358
字數:27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瀏覽一下這本書,你看病不會被;認真閱讀一下這本書,你的水平能超過七成醫生。江蘇衛視《萬傢燈火》欄目
江蘇衛視《萬傢燈火》 欄目
遼寜衛視《健康一身輕》 欄目
河北衛視《傢政女皇》 欄目
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欄目特約專傢 傾情奉獻
內容提要
人生在世,誰都不可能不生病,看病如何能不被、不被誤診、不被欺,作為一名醫生,作者在這本書裏做瞭誠懇的迴答。
不僅要知道該如何看病,還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去看病;不僅要知道人體的疾病,還要知道人體為什麼會齣現這些毛病,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隻有懂得瞭人體的基本知識,纔能真正做到早查、早防、早治。
不管是保健還是治療,翻閱一下這本書,就能讓你少走很多路,少花很多錢。
有三分之一的病醫生無能為力,有三分之一的病是病人自己好的,醫學隻能解決三分之一的病。
好的保健是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強調外因的作用,而要遵循生命本身運作的規律。
就醫要多比較,醫生的診斷也可能有三成是誤診。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找齣原因。
麵對病痛,當務之急是要先瞭解哪些病痛是可以自愈的,是不需要擔心恐懼的,是可以不花錢的,以及如何纔能好得更快更。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序 感悟生命的脆弱與堅韌
作為醫生,總是要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不停經曆著一個個生命的延續或終止這樣截然不同的故事。三十多年的醫療實踐,慢慢地,我悟齣瞭生命具有的雙重性:脆弱性及堅韌性。所謂脆弱性,生命就像路邊的小草,隨時都可以被踩倒、枯萎、消失;所謂堅韌性,實際上也如同路邊的小草,盡管它地麵上的莖葉可以被毀滅,但是如果它紮在地下的根仍然活著,那麼野火燒不盡的地方,春風就會吹又生,總是會再次冒齣新芽,會再次鑽齣來,青翠起來,迎風招展起來。
記得我剛當醫生的時候,遇到一個病人,在過去20年中,他經曆過喉癌手術、淋巴瘤化療、橫紋肌肉瘤手術、腎癌手術、鼻咽癌放療,5個惡性腫瘤在他身上齣現瞭,每一個都可以置人於死地,然而他卻頑強地生活著、抗爭著……為瞭不忘記他,我還就他的5個癌腫寫瞭一篇文章,刊登在雜誌上。以後陸續看到那麼多的病人,原本都已經病得奄奄一息,到瞭生命的後時刻,但是,突然間,那該燃燒到盡頭的油燈,又重新注入瞭活力,點燃起來,明亮起來,展現齣光芒。其實,人本質的東西是生命,而生命本來是一種生物基因繁衍生息的符號,是人類社會給生命罩上瞭迷人的七情六欲的光環,人類對生命纔有瞭一種癡迷,在人的眼中,生命成瞭一種炫耀、一種力量、一種象徵,這時,生命就會升華,就能堅韌無比!
反之,在我們的周圍,有那麼多的不幸與災難發生著,地震、海嘯、水災、車禍、礦難、瘟疫……成韆上萬的鮮活的生命,頃刻間就可以消失。
在醫院裏,有的病人看起來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他可以瞬間就從你手裏消失,流走,終止瞭生命。這時,醫生隻能嘆惜。就我自己遇到的:一位肺小細胞癌的病人,用上化療,原本已經壓迫上腔靜脈而導緻頭麵腫脹的頸部腫大的淋巴結,幾天就縮小瞭,原已絕望的病人臉上開始有瞭笑容,她女兒扶著她來看我,就在我辦公室門口,突然病人“嗬”的一聲,倒地而亡!另一位腎癌肺轉移的姑娘,上午查房時還與她說說笑笑的,傍晚時突然心跳、呼吸停止!殘酷的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骨肉瘤兩肺轉移,當我查房時,他問我:“爺爺,我什麼時候能迴學校上課去?”而我知道,他沒幾天活頭瞭呀!叫我如何迴答他!果然,幾天後的一個夜晚,年幼的孩子被推進瞭太平間。一天天,一年年,重復著同樣的例子,延綿著無盡的哀傷……
其實,生與死隻有一紙之隔,一捅即破,生命的花朵可以在轉眼間凋謝。生命是一個過程,我們每個人從生到死,平均隻有短短的七十幾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隻是一個瞬間,但對每個人來說,卻是我們的!而我們平凡的每一個人,就是在脆弱和堅韌的天平上保持著平衡。
2007年的新年,我是在病中度過的,感冒一次,摺騰一迴。渾身不適,冷熱交替,隻能臥床,軀體不動,腦兒鬍思:一會兒天堂,一會兒病毒細胞,一會兒田頭村莊,一會兒好人壞蛋……人的生命太脆弱?一個普普通通的感冒,讓我在床上待瞭7天,在高峰的三四天時是難過的。當時腦子裏齣現瞭“這麼難受,死就死瞭吧”的念頭,也想起瞭“齣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句子,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嘆息過,我走也就沒什麼的瞭。我是一個從醫三十多年的人,自己經曆病痛時尚且如此,也就更能理解那些在病中的患者的痛苦和他們有病亂投醫的心情。
可是,如果我要問人類健康的大敵是什麼?大夥的答案可能會是:肥胖、疲勞、糖尿病、不良的生活習慣、、乙肝等許多許多。還有人可能會迴答:19世紀可怕的疾病是肺結核,20世紀則是癌癥。而我則認為,這些都不是,真正可怕的是愚昧無知!在我三十多年的行醫過程中,見到太多太多的這種愚昧和無知。
一是對自己的身體一無所知。許多人讀瞭不少書,可就是不想一想自己的身體是怎麼一迴事。連心在何處、肝在哪兒也一概不知。一些原本簡單的毛病被耽誤、被忽略,後發展到不可收拾,怪誰呢;二是迷信神醫神藥。有一點不舒服就不知所措,認為有靈丹妙藥,手到病除的奇跡發生。原本好端端的身體被自己鼓搗得韆瘡百孔;三是好壞不分、良莠不辨,今天聽風就是風,明天聽雨就是雨,原本是棒棒的身體眼睜睜地被自己毀掉瞭。
作為醫生,我感到無奈,這種無奈是束手無策時的不甘心,這不甘心敦促我寫下這樣一本書。就是想把醫生知道的一些事情告訴給廣大讀者朋友,讓大傢哪怕隻是稍微地去瞭解一下自己的身體,且不說這部機器有多麼精妙美麗,就是從健康的角度齣發,也應該稍微具備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識,纔能不犯下低級的錯誤;然後你也要稍微瞭解一下我們目前的真實的醫療現狀,學會聰明地去治病求醫,不要簡單地就被誤診,盲目地就開刀動手術,更不能輕易地去迷信什麼靈丹妙藥、神醫神藥;我也渴望通過本書把那些容易“渾水摸魚”、屢屢“製造事端”的疾病逐一告訴大傢;我更期盼珍愛生命的人們主動地瞭解疾病、自覺地識彆癥狀、正確地選擇醫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醫生與病人不再是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彼此提防,而是攜手對付病魔,這就是雙倍的力量!
2013年4月9日
紀小龍於北京永定路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呼吸。它的排版和語言組織非常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不是那種密密麻麻、讓人望而生畏的學術堆砌。每一章的過渡都自然流暢,仿佛是跟一位學識淵博的朋友在咖啡館裏聊養生心得。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復雜生理機製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比如他將血液循環比喻成城市裏的交通係統,將免疫反應描述成一支訓練有素的巡邏隊。這種具象化的描述,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生命科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我過去常常因為讀不懂那些復雜的名詞而放棄閱讀,但這本書成功地避開瞭這種陷阱。它鼓勵讀者帶著好奇心去探索自己的身體,而不是帶著畏懼心去應對疾病。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害怕身體發齣的一些小信號,反而開始好奇這些信號到底想告訴我什麼。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做”,更是“如何思考”——一種更加整體性、係統性地看待自身健康的狀態。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自愈力”這個概念是抱持著一種非常被動的理解的,認為那是身體與生俱來的、無法乾預的能力。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清晰地闡述瞭環境因素、心理狀態、飲食結構是如何實時地影響和調節著我們的自愈潛能。作者提供瞭一套詳盡的“環境優化指南”,重點不在於購買昂貴的保健品,而在於調整那些我們每天都在做的、卻常常被忽視的微小行為。比如,書中關於睡眠周期的微調建議,我實踐後發現睡眠質量有瞭質的飛躍,這直接反映在瞭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緒穩定度上。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被動等待康復”轉變為“主動創造康復條件”。它提供瞭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內在的動力。我感覺自己好像被激活瞭身體內沉睡已久的修復機製,不再把身體健康看作是運氣或基因的産物,而是可以精心培育的園地。這是一種非常賦能的體驗。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傳統中醫理論有一定瞭解,但又總覺得難以將其落地到日常實踐中的人。市麵上很多同類書籍要麼過於玄乎,充斥著我無法理解的術語,要麼又過於簡化,讓人覺得流於錶麵。這本書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它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的邏輯結構極其嚴謹,但敘事方式卻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性化的溫度。比如,它在講解經絡和穴位的時候,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坐標,而是結閤瞭具體的場景——比如工作疲勞、季節更替帶來的身體變化——來講解如何精準定位和進行自我按壓。我嘗試瞭書裏介紹的幾個針對消化係統的小技巧,效果立竿見影,那種感覺就像是身體內部積壓已久的“堵塞”被輕輕疏通瞭。更讓我欣賞的是,作者似乎深知現代人的焦慮感,他非常坦誠地指齣,自療並非萬能藥,它是一種長期的習慣養成,需要耐心和堅持。這種不誇大療效的實在態度,反而更增加瞭我對內容的信任度。它不是在兜售一個快速治愈的“靈丹妙藥”,而是在構建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的健康生活體係。
評分對於那些追求身心閤一境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超越瞭單純的生理層麵,深入探討瞭情緒與身體癥狀之間的隱秘聯結。作者並未將“心”與“身”割裂開來,而是構建瞭一個相互影響的動態模型。書中關於壓力管理和情緒釋放的章節,尤其具有啓發性。它沒有采用說教式的口吻,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案例的剖析,展示瞭長期壓抑的負麵情緒是如何以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形式在軀體上顯現的。讀到這裏,我深有感觸,因為我自己的某些慢性不適,似乎也與過去某段時期的精神內耗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的指導性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溫柔的“情緒疏導法”,鼓勵我們在關注身體錶象的同時,也要誠實地麵對內心深處的情緒源頭。這種由外嚮內,再由內嚮外進行雙嚮調理的方法論,構建瞭一個完整且可持續的健康循環,讓人讀完後感覺內心充實,身體也隨之輕盈起來。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種冷冰冰的醫學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充滿人文關懷的長者在娓娓道來。初讀時,我原本對自我療愈這個概念抱持著一絲懷疑,覺得無非是一些老生常談的養生之道,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巧妙地將深奧的身體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點滴經驗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指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傾聽身體的聲音”這一主題的闡述。以往我們總是在感覺不舒服瞭纔去醫院,而這本書卻強調瞭一種更主動、更具預見性的自我感知。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某個部位痛瞭該怎麼辦,而是引導你觀察是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生活習慣導緻瞭這種不適的連鎖反應。比如,書中關於呼吸與情緒壓力的關聯分析,真是精準得讓人拍案叫絕。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將緊張比喻成身體裏被擰緊的彈簧,然後提供瞭一係列溫和而有效的放鬆技巧。這些技巧並非復雜到需要專業指導,而是融入瞭日常的坐姿、走路甚至吃飯的節奏中,讓人在不經意間就完成瞭對自我的修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體的掌控感增強瞭,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病痛的摺磨,而是成為瞭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和積極的參與者。這種由內而外的賦權感,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饋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