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苦瓜西葫芦病虫害防治/现代农业关键创新技术丛书

丝瓜苦瓜西葫芦病虫害防治/现代农业关键创新技术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堂 编
图书标签:
  • 丝瓜
  • 苦瓜
  • 西葫芦
  • 病虫害
  • 防治
  • 蔬菜
  • 农业技术
  • 现代农业
  • 创新技术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科技
ISBN:9787533180966
商品编码:2951325314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丝瓜苦瓜西葫芦病虫害防治/现代农业关键创新技术丛书
  • 作者:编者:李金堂
  • 定价:22
  • 出版社:山东科技
  • ISBN号:978753318096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2-01
  • 印刷时间:2016-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04

编辑推荐语

李金堂主编的这本《丝瓜苦瓜西葫芦病虫害防治》详细介绍了丝瓜、苦瓜、西葫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如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及害虫等,对病害不同时期、不同发病部位的症状,蔬菜害虫不同虫态、不同龄期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等进行***的拍摄,以获得对病虫害的立体识别。对用药种类、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等也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目录

一、丝瓜病害
1.丝瓜白粉病
2.丝瓜病毒病
3.丝瓜根结线虫病
4.丝瓜褐斑病
5.丝瓜黑斑病
6.丝瓜黑星病
7.丝瓜灰霉病
8.丝瓜菌核病
9.丝瓜轮纹斑病
10.丝瓜蔓枯病
11.丝瓜煤污病
12.丝瓜霜霉病
13.丝瓜炭疽病
14.丝瓜细菌性角斑病
15.丝瓜细菌性叶斑病
16.丝瓜细菌性叶枯病
17.丝瓜细菌性缘枯病
18.丝瓜叶脉坏死病毒病
19.丝瓜疫病
20.丝瓜低温高湿综合征
21.丝瓜高温障碍
22.丝瓜花斑症
23.丝瓜花打顶
24.丝瓜畸形瓜
25.丝瓜激素中毒
26.丝瓜急性失水
27.丝瓜缺钾
28.丝瓜缺镁
29.丝瓜缺硼
30.丝瓜药害
31.丝瓜亚硝酸气体危害
32.丝瓜叶烧病
二、苦瓜病害
1.苦瓜白粉病
2.苦瓜斑点病
3.苦瓜病毒病
4.苦瓜根结线虫病
5.苦瓜黑霉病
6.苦瓜霜霉病
7.苦瓜炭疽病
8.苦瓜尾孢叶斑病
9.苦瓜细菌性果斑病
10.苦瓜疫病
11.苦瓜除草剂药害
12.苦瓜褐色小斑病
13.苦瓜化瓜
14.苦瓜生理叶枯病
三、西葫芦病害
1.西葫芦白粉病
2.西葫芦病毒病
3.西葫芦黑星病
4.西葫芦灰霉病
5.西葫芦菌核病
6.西葫芦霜霉病
7.西葫芦银叶病
8.西葫芦化瓜
9.西葫芦药害
四、丝瓜苦瓜西葫芦害虫
1.茶黄螨
2.二斑叶螨
3.瓜绢螟
4.瓜蚜
5.黄胸蓟马
6.黄足黑守瓜
7.黄足黄守瓜
8.灰地种蝇
9.美洲斑潜蝇
10.棉铃虫
11.南美斑潜蝇
12.西瓜虫
13.烟粉虱
14.朱砂叶螨
15.棕榈蓟马


现代农业关键创新技术丛书: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 绿色防控的时代呼唤与必要性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双重驱动下,传统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模式已难以为继。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套兼顾高效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病虫害防控体系。草莓,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其生长周期长、易感多种病虫害的特性,一直是制约草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传统的化学防治手段,虽然在短期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但长期使用不仅会加速病原菌和害虫的抗药性产生,导致药效下降,更会对土壤、水源、农产品造成严重污染,并威胁到施药人员的健康。因此,开发和推广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草莓产业提质增效、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本书《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聚焦于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问题,系统地梳理和整合了当前最前沿、最有效的绿色防控策略和技术。它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汇集,更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旨在为广大草莓种植者、技术推广人员、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操作简便的绿色防控解决方案。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推动整个草莓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草莓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危害 要实现有效的绿色防控,首先必须准确识别和了解草莓面临的主要病虫害。本书将详细介绍草莓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如: 灰霉病: 这是草莓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生。它会侵染花、叶、果实,导致草莓组织腐烂、变灰,并散发出霉臭味,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价值。本书将深入剖析灰霉病的发生规律,从病原菌的生活史、传播途径、环境条件等多个维度进行阐述,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 白粉病: 表现为草莓叶片、叶柄、果实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卷曲、枯黄,果实畸形,失去光泽。白粉病不仅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果实的品质和耐贮性。本书将详细介绍其发病特征,并分析不同栽培环境下白粉病的传播特点。 炭疽病: 炭疽病是草莓果实上的重要病害,尤其在采收前后及贮藏期间易发。病菌侵染果实后,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并可能长出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严重时果实迅速腐烂,呈“烂心”状。本书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炭疽病不同阶段的症状,并分析其致病机理。 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引起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上可能出现同心轮纹,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脱落,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本书将重点讲解褐斑病的早期识别,以及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发生规律。 软腐病: 这是一个由细菌引起的重要病害,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暴发。它会导致草莓果实迅速软化、腐烂,并伴有恶臭,极易造成大面积损失。本书将区分软腐病与其他腐烂病的不同之处,并强调其快速传播的危险性。 病毒病: 草莓病毒病种类繁多,如草莓卷叶病毒病、草莓黄边病毒病等。病毒病症状多样,可能表现为叶片皱缩、畸形、黄化、花叶等,严重影响植株长势和产量。本书将重点介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如蚜虫、螨虫),以及如何通过选用无毒种苗和加强媒介昆虫防治来阻断病毒传播。 同时,本书还将详细介绍草莓生产中的关键害虫,包括: 蚜虫: 蚜虫是草莓最常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吸食植株的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不良,并且是传播多种病毒病的重要媒介。本书将分析不同种类的蚜虫在草莓上的危害,并提供多种非化学防治方法。 螨虫(如红蜘蛛): 螨虫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它们通过刺吸植株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变黄、干枯,并在叶片背面形成细密的网,影响光合作用。本书将详细介绍草莓螨虫的发生特点,以及如何利用生物天敌和物理方法进行控制。 蓟马: 蓟马是另一种重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它们不仅吸食植株汁液,造成叶片、花、果实出现斑点、畸形,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传播多种病毒病的重要媒介。本书将重点介绍蓟马的危害特征,并分析其在不同生长期的活动规律。 蜗牛和蛞蝓: 这些软体动物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和果实,啃食出不规则的孔洞,尤其对成熟的果实造成严重损失,并可能留下黏液,影响商品性。本书将提供一些诱杀和阻隔的方法。 地下害虫(如蛴螬、地老虎): 这些害虫生活在土壤中,主要危害草莓的根系和幼苗,导致植株生长缓慢、衰弱甚至死亡。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通过土壤处理、轮作等方式进行预防。 本书在病虫害的识别部分,将采用大量的实物照片和清晰的病症描述,确保读者能够直观、准确地辨认出各类病虫害,从而为后续的绿色防控措施奠定坚实基础。 三、 绿色防控的核心理念与技术体系 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以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生态友好为导向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这并非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将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本书将重点阐述以下几个方面的绿色防控技术: 1. 抗病(虫)品种的选用与栽培管理: 品种选择: 强调根据当地的栽培环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性强、适应性好的草莓品种。详细介绍不同品种的抗病虫特性,为读者提供科学的选种依据。 优化栽培环境: 深入探讨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如土壤消毒、增加有机质含量)、科学的水肥管理(避免大水漫灌、合理施肥)、适度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抑制病原菌滋生)、清除病残体等措施,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栽培环境。 科学种植密度与间距: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植株良好的通风透光,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2. 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和利用天敌: 介绍保护草莓生长环境中原有有益生物(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适宜的生境来吸引和保留它们。同时,讲解如何通过释放购买的生物防治剂(如捕食螨、寄生蜂卵)来控制特定害虫。 微生物农药的应用: 详细介绍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作用的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白僵菌/绿僵菌对昆虫的防治、枯草芽孢杆菌对真菌性病害的抑制作用等。本书将提供这些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和注意事项。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与应用: 介绍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鱼藤酮、除虫菊酯等)作为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原理和应用,强调其低毒、易降解的环保特性。 3. 物理防治技术: 诱捕与驱避: 介绍利用色板(如黄色、蓝色粘虫板)诱捕蚜虫、蓟马等害虫;利用防虫网、银灰地膜等物理阻隔材料隔离害虫;以及利用特定气味(如某些植物的香气)驱避害虫的方法。 温湿度调控: 通过温室的结构设计、通风设备、覆盖材料等,调控栽培环境的温湿度,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光照与电磁波的应用: 介绍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来驱避或杀灭害虫,以及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4. 替代化学农药的化学防治技术: 低毒、低残留农药的选用: 当绿色防控措施难以完全控制病虫害时,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在必要时选择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影响最小的农药种类,例如一些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的改良应用)、生物合成类农药(如阿维菌素、印楝素等)等。 精准施药技术: 强调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避免滥用和超量施用。介绍精准施药技术,如根据病虫害监测结果进行预警性施药,使用高效喷雾设备减少农药漂移。 轮换用药与配伍禁忌: 讲解如何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抗药性产生,并强调不同农药之间的配伍禁忌,避免产生药害。 四、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构建 绿色防控的有效性离不开科学的监测与预警。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建立一套经济高效的草莓病虫害监测体系: 害虫监测: 讲解如何利用各种诱捕器(如性诱捕器、食物诱捕器)、色板、田间普查等方法,实时掌握害虫的发生数量、密度和种类,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病害监测: 介绍通过田间观察、湿度计、温度计等仪器,监测病害发生所需的关键环境条件,以及如何通过病原菌快速诊断技术来早期发现病害。 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结合监测数据和环境信息,建立预测预报模型,提前预警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 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综合防治”的理念。它并非孤立地介绍单一技术,而是强调将上述各项技术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针对特定草莓产区、特定病虫害组合的个性化防治方案。 病虫害发生规律分析: 详细分析不同病虫害在不同生长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发生规律和传播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多技术集成应用: 举例说明如何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必要的化学防治技术集成应用,形成“1+1>2”的防治效果。例如,在种植抗病品种、优化栽培管理的基础上,结合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并在关键时期辅以精准化学防治。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本书将收录一些成功的草莓绿色防控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其具体操作流程、技术要点和取得的成效,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针对不同规模的种植户,提供不同层次的绿色防控方案。 六、 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选取几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绿色防控的实施过程。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栽培模式下的草莓生产,展示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望未来,本书将指出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中的应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病虫害预测预警中的作用。 新型生物农药和生物刺激剂的研发与推广。 智能化、精准化施药技术的普及。 《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专著。它不仅能帮助广大草莓种植者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更能为推动我国草莓产业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方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书的出版,必将对我国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广和实践落地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农业世界。之前种地,总感觉是在跟病虫害“打游击”,今天治这个,明天防那个,疲于奔命。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防治病虫害,更应该是一种“未雨绸缪”,是一种“养护结合”的策略。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健康”的作物应该是怎样的,不仅仅是没有病没有虫,更重要的是它有强大的自身抵抗力。书中对于土壤健康和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视,让我意识到,我们种地不能光关注地上部分,地下的“根系”一样重要。它提到了很多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运用微生物菌剂来提升作物抗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听起来既科学又环保,而且很多都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还有书中关于“生物防治”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很多我们认为的“害虫”,其实也可以被用来控制其他的害虫,这种“以虫制虫”的智慧,真是让人惊叹。它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来达到“轮作”和“间作”的病虫害隔离效果,这些都是一些简单易行但效果显著的传统智慧的现代化应用。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农业生产不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而是一个需要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决策的系统工程。它让我看到了将科技创新融入传统农业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本来对农业技术类的书籍抱着一种“差不多得了”的心态,毕竟很多书都写得干巴巴的,理论性太强,落地性不强。但是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把“病虫害防治”这件事,讲得有温度、有深度。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不是一上来就丢给你一堆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而是先从“为什么”开始,比如为什么这个季节丝瓜容易生白粉病?为什么苦瓜的茎秆会突然出现溃烂?它会把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比如环境因素、病原体特性、作物生理反应等等,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然后,再过渡到具体的防治措施。而这些防治措施,也不是简单的“用什么药”,而是会深入到“什么时候用”、“用多少”、“怎么用”这些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天敌昆虫保护”的那部分内容,以前总觉得天敌就是“好虫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好虫子”,比单纯地消灭“坏虫子”更重要,而且更加环保。它还提到了很多利用植物自身抗性的方法,比如通过调整肥水管理来增强作物的抵抗力,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怎么“治病”,更学会了怎么“养生”,让我的作物从根本上变得更健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痛点提供了精准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农技推广人员,我深知在实际操作中,农民朋友们常常面临病虫害防治的困境,尤其是对于经济效益高但易受侵扰的瓜类作物,有效的防治手段更是迫切需要。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不仅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丝瓜、苦瓜、西葫芦等作物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更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大量经过验证的创新技术。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防治技术,例如生物农药的应用、精准施药设备的选择、以及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介绍,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与当前“现代农业关键创新技术丛书”的定位高度契合。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高防治效果,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念。此外,书中在案例分析和图示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清晰的图片,将复杂的技术问题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这对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这本书的推广应用,必将有力提升这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让我惊喜了!作为一名新手农民,我一直被各种病虫害搞得焦头烂额,尤其是丝瓜、苦瓜和西葫芦这几种作物,感觉它们特别容易招惹麻烦。之前也看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治标不治本。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它从最基础的病虫害识别开始,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各种害虫和病菌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甚至还详细描述了它们对作物造成的损害细节,这一点对我这种“眼拙”的人来说太友好了,之前很多时候都分不清是虫子还是病害,现在有了这本书,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判断。更重要的是,它提出的防治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喷药”,而是从栽培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个角度出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喜欢它关于“综合防治”的理念,让我明白原来很多时候只需要调整一下种植方式,或者引入一些天敌,就能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书中列举的很多小妙招,比如如何利用特定气味的植物驱赶害虫,或者如何通过改善土壤透气性来预防根部病害,都非常实用,而且成本不高,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农户来说,真的非常有价值。读完这本书,我对种植这几种瓜类作物又重拾了信心,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可靠的“技术指导”在身边。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名正在探索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的专业人士,我一直关注着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实践。这本书对于丝瓜、苦瓜、西葫芦等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展现了一种高度集成化、系统化的思路。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单一病虫害的描述和防治,而是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与病虫害防治紧密结合,从品种选择、土壤健康、栽培管理、病虫害监测、到绿色防治和应急处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一些现代化农业装备和技术的应用,比如无人机植保、传感器监测、大数据分析在病虫害预警中的作用,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为我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融入到实际生产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种植情况,并且对每个案例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挑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我们进行风险评估和策略制定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前沿性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