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三医书-集第二集第三集
yuanjia:295元
作者:裘庆元 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13207157
字数:4362000
页码:全三册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裘庆元(1873~1948年),字吉生,浙江省绍兴人,近代著名医家。16岁进钱庄当学徒,因患肺病,遂发愤专攻中医,朝夕研读,自学医籍,并广收旧书秘本,潜心研究,造诣日深。后兼为人治病,每获良效,名声大振。时国内动荡,秋瑾等投身革命,先生思想激进,化名激声,加入同盟会,以行医为掩护。后遇事远走东北,得识日本医界名士,获睹大量祖国珍本医籍,深慨祖国医籍散失之多,乃有志于搜求。民国初年返绍,取其同音,易名吉生,遂以医为业,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当时,由于受外来影响,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泛滥,中医中药事业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先生毅然以复兴中医为己任,曾主持绍兴医药联合会,与何廉臣、曹炳章等创办《绍兴医药学报》,并兼编《国医百家丛书》,继而任绍郡医药研究社副社长。1920年废止中医事起,裘吉生与曹炳章等代表中医界赴南京请愿,积极参加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救亡斗争。1923年迁居杭州,成立三三医社,出《三三医报》。先生深慨罕世之珍本秘籍,人多自宝,稀世之书,人难得见。因叹日:“医书乃活人之书,何忍令其湮没,又何可令其秘而不传。”于是,或刊广告,或询社友,征求全国收藏之秘籍,凡得书干余种。乃精加选辑,于1924年刊《三三医书》,共三集,每集各三十三种,每书各撰提要,使读者一览而知全书概况。后又精选珍贵孤本近百种,于1936年复与世界书局商定,刊行《珍本医书集成》集。其二、三集书籍编目虽已确定,未及付稿,抗战爆发,被迫中止。另外,尚编著撰写《医药杂著》、《医话集腋》、《杏林文苑》、《女科学》等书。
《三三医书》,又名《秘本医学丛书》、《九九医学丛书》,此书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保存了大量的中医孤本秘籍。是书搜求海内外孤本、珍本、抄本,如《医经秘旨》、《温热逢源》、《医学妙谛》、《伤科方书》、《重楼玉钥续编》、《行军方便便方》等;另外,旁及日本,收有《医余》、《药征》等,保存了大量濒临散佚的医学珍籍。其次.,注重实用,简验方便。裘氏所选多为家传秘本,疗效独特,简练实用。如《重楼玉钥续编》乃郑承瀚家传,名垂数世。其治白喉,无不应手而痊,凡习喉科者,均奉为圭臬。书中所收,多为此类。再次,普及推广中医学术。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其救亡中医的一大举措。同样,也为振兴中医,推动中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读者量身定做的。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色调,加上手工感的封面纹理,拿在手里就有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感觉。我很少会为一个工具书的外观如此着迷,但这本书的视觉呈现确实加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它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比如,很多关键的药性或穴位描述旁,都有清晰的小批注或者旁注,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快速定位信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正在尝试用它来整理我自己的学习笔记,发现书中的结构本身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框架。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疑难病症的论述方式,往往能看到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这比起那种“一本正经”的官方论述要生动得多,更能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我更倾向于从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医学的演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让人忍不住去追溯源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厚重”与“灵动”的结合。说它厚重,是因为其中收录的内容之广博,涉及的面之深,让人不得不佩服前辈医家的积累。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的方剂应用,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但说它灵动,则在于它并没有将这些知识板化、僵化。我注意到,在论述某些方剂的加减变化时,作者非常细致地解释了每味药在特定情况下的作用取舍和配伍逻辑,这体现了中医的动态性和个体化原则。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方证对应”的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药方,而是理解药方背后的智慧。我试着将书中的某一小节知识点,应用到我近期遇到的一个病例上,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建设性的思路去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渴望在传统医学中寻找“活水”的实践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
评分这本医书,拿到手就感觉分量不一般,纸张的质感很扎实,装帧也显得很古朴典雅。我个人对传统医学素来抱有一种敬畏之心,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虽然我对很多专业术语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光是翻阅其中的目录和章节安排,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梳理知识体系上的匠心。书中的排版清晰,插图(如果书中含有的话)的精细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看得出是经过了仔细校对和考证的。我特别欣赏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使是面对深奥的理论,也能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或实例来辅助理解。对于一个想要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不像有些晦涩难懂的古籍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反倒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引领你一步步走进中医的殿堂。我希望接下来的阅读过程能带给我更多惊喜,也期待从中能汲取到实用的诊疗思路和养生智慧。总而言之,初见印象非常好,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坦白讲,我对医学典籍的阅读习惯比较跳跃,不太会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啃下来。我更喜欢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最近我正好在研究某类慢性病的调理方案,就直接翻到了相关的章节。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病因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描述,而是深入到了脏腑气血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它的论述层次非常丰富,比如在谈到某一证型时,会分别从脉象、舌象、体征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非常贴合实际的诊疗需求。不过,我也必须承认,对于一些年代久远的术语,如果读者本身没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可能需要借助其他参考资料进行辅助理解,这也许是所有经典汇编的通病。但瑕不掩瑜,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和辨证思路,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我的临床猜想。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还是冲着它在学术界的一些口碑去的,毕竟能被多次提及,想必是有其独到之处。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古代医家经验的整理和归纳。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经典,最怕的就是那些零散的记载,不成体系,难以应用。然而,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功课,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编,更像是通过一种现代的、逻辑化的框架对古代的智慧进行了重构和阐释。我花了一上午时间对比了其中几个章节的论述方式,发现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非常注重理论的内在逻辑链条,这对于我们理解病机传变至关重要。当然,作为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阅读起来自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我打算结合临床案例来对照学习,看看这些理论在实际操作中能提供多大的指导价值。期待能从中发现一些被现代医学忽略的细节和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