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信息 |
书名: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肝胆病分册
| 定 价:65元 | |
| 作者/编者: 刘平 | 开本:16 |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 | 页码:164 |
| 出版日期:2015年9月1日 | 版次:1 |
| ISBN:9787513226608 | 装帧:平装 |
内容简介..
| 目录 |
上篇 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31-2008 胁痛
ZYYXH/T32-2008 黄疸
ZYYXH/T33-2008 鼓胀
ZYYXH/T34-2008 积聚
下篇 西医疾病部分
ZYYXH/T85-2008 急性病毒性肝炎
ZYYXH/T86-2008 慢性病毒性肝炎
ZYYXH/T87-2008 肝性脑病
ZYYXH/T88-2008 肝硬化
附录 A 肝硬化腹水
附录B 门静脉高压症
ZYYXH/T89-2008 肝肾综合征
ZYYXH/T90-2008 自身免疫性肝炎
ZYYXH/T91-2008 胆汁淤积性肝病
ZYYXH/T92-2008 非酒精性脂肪肝
ZYYXH/T93-2008 急性胆道感染
ZYYXH/T94-2008 慢性胆道感染
药物信息表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临床实用性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极其精妙,这一点尤其令我赞叹。它没有停留在那种空泛的、教科书式的概念堆砌,而是真正深入到了中医对肝胆疾病病机演变的细微之处。我发现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证型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医籍原文进行旁证博引,这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异常扎实,让人信服。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它立刻衔接到了当前临床上最前沿的诊疗思路和具体的方剂配伍技巧,那种“知其所以然,再知其所以然”的逻辑递进,让人茅塞顿开。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泛泛而谈的医书,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经方”与“时方”的优势有机结合,提供的每一条用药建议都像是经过了无数临床锤炼的结晶,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指导,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中医思维的深度淬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精致的设计感,初次翻阅时,我就被那种典雅的书卷气吸引住了。装帧的质地摸上去很有分量,能感觉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既不会反光刺眼,又保证了文字的清晰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安排非常合理,即便是对视力不太好的人来说,阅读起来也毫无压力。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近乎于学术著作的严谨美学,每一个章节的划分、标题的层级处理,都体现出专业人士对知识结构梳理的深刻理解。对于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读者而言,这种高度的视觉友好性,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工作效率。它散发出的那种低调的品质感,让我在书房里摆放它时,都觉得增添了几分专业氛围。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沉稳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没有丝毫浮躁之气。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准确地传达了复杂的中医概念,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行话”来故作高深。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撰写时的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很多治疗方案的背后,都蕴含着对“治未病”和“调养”的深远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治愈”眼前症状。这种强调从整体、从长期健康角度出发的论述方式,无疑提升了中医临床的整体境界。它不像是在提供一份冷冰冰的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导我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对生命健康的深刻理解和负责任的态度。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职业道德感和人文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条理清晰到让人感到惊喜。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容易让人在繁杂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这本书从疾病的辨识入手,层层深入到病因病机,随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最后才是详尽的方药和个体化调整。这种递进式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学习和检索的认知负荷。特别是它对于不同疾病阶段的标注系统,简直是神器!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病例时,可以迅速定位到患者当前处于哪个阶段,然后直接参考该阶段的推荐方案,大大提高了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此外,章节之间的内部引用和交叉参考做得非常顺畅,你不会感觉到知识点的断裂,反而能清晰地看到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完整闭环。对于需要快速回顾或系统学习的临床医师来说,这种清晰的脉络结构,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
评分从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医生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疑难杂症”的处理思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肝胆疾病患者,往往是多重病因交织,病情迁延反复,西医介入空间有限,纯中医辨证又常常陷入僵局。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实用的“解套”方案,它没有固步自封于某一学派的条规,而是倡导一种灵活变通的、基于整体观的诊疗策略。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兼夹”问题时所展现的细腻之处——如何精准判断主次,如何权衡寒热虚实,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中难以详述的“意会”经验。对于那些渴望突破现有治疗瓶颈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方子”,更是应对复杂临床局面的思维模型。它鼓励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敢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大胆而审慎的调整,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医学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