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聪明的妈妈教方法 一位华人妈妈亲历的美国小学教育手记
定价:38.00元
作者:杨瑜君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46086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源自哈佛、斯坦福的思维教学精髓,千万中国家长可从中受益。
解构哈佛、斯坦福等校关于成长型思维、可视化思维等教学模型在美国小学教学日常中的实践运用方法,揭示不同于我们想象的美国基础教育真实面貌,为关注国际教育的家长提供系统的亲子教育方法指导。
2. 美国小学教育亲历者将随堂工具带回国,让孩子成为会学习的天使。
儿童教育达人从妈视角,透过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学习生活,将有方法、有工具的亲子教育辅导技巧分享给中国家长,带来亲子阅读技巧、儿童思维导图、成长型思维等国际前沿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
3. 关键的学龄期,教孩子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①终生喜爱阅读的能力——KWL阅读表、五指复述法、亲子阅读卡……让孩子理解,学会深度思考。
②受用终身的思维能力——8套思维导图、成长型思维、社会实践项目……让孩子条理清晰、越用越聪明。
③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PBL项目习、兴趣培养、思维游戏……让孩子学会研究、动手实践。
④参与世界竞争的情商力——坚毅、自信、爱表达、会演讲……让孩子成为*好的自己,成为世界公民。
4. 每个章节都附录有英语学习音频二维码,扩展图书互动功能。
随书附录8岁逃逃主讲的英语音频、视频链接二维码,父母和孩子可跟随逃逃说英语。书中几套关键的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如六顶思考帽、发言卡、神秘口袋、项目学习法等,逃逃将用视频做讲解。
内容提要
href='#' target='_blank'>
面对“缩小了的地球”,我们的孩子未来如何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挑战”?
居美华人“逃妈”,用心记录儿子在美国小学的学习、生活点滴,从引导者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中美教育的不同和大同,分享源自斯坦福成长型思维、哈佛可视化思维等研究成果的美国小学教育模型。
在阅读技巧、思维导图、情商培养等主题下,给出了许多实操的方法和工具,便于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学习力、国际竞争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杨瑜君,计算机科学硕士,儿童教育达人,微信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创始人,坐标美国达拉斯。一位在家庭教育领域致力于将美国思维模型与东方传统文化融合的华人妈妈。
2015年,她将在美国上小学的7岁儿子逃逃变为“合伙人”,通过原创教育类系列文章和“逃逃说英语”系列节目,持续分享关于英语学习、家庭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相关的理念、思考和总结,受到众多中国家长的喜爱。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上的真诚与克制,她似乎并不急于对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结论,而是更像一位细心的人类学家,默默记录着她所观察到的“文化行为模式”。尤其是在描述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时,那种平等、尊重的对话模式,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单向灌输形成了鲜明对比。我记得其中一处提到,老师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到“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次需要被惩罚的失败,这个观念的转变对于国内家长来说是需要时间消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起书本上的大道理更有力量。作者的文字朴实,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那些宏大的教育哲学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正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居,在社区公园的长椅上,边看着孩子玩耍边聊着教育的苦与乐。这种生活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亲和力。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启发性”。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相反,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在现有教育体系内做出微小但关键的调整的家长,这本书提供的那些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如何鼓励批判性思考的具体案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创新往往不是宏大的改革,而是无数个微小、坚持的日常互动积累而成。作者在描述如何与老师沟通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尊重又不失原则的姿态,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前辈在交谈中点拨你,让你在迷雾中找到一个可以参照的方向,而不是直接递给你一张地图,告诉你终点就在那里。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是其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关于美国小学教育的记录,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出发,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中美教育差异的独特的窗户。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日常课堂细节的捕捉,那种身临其境的描述,让人仿佛也坐进了教室里,感受着美式教育那种强调主动探索和个性发展的氛围。她没有停留在对教育理念的空泛探讨,而是将这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比如如何鼓励孩子提问、如何处理小组合作中的冲突,以及老师们如何巧妙地设计作业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分享,对于那些正处于迷茫期、不知道如何在国内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孩子“思辨能力”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将美国教育描绘成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她诚实地记录了她观察到的挑战和局限性,比如在某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上,可能需要家长私下进行补充。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为可信和立体,避免了“国外一切都好”的肤浅论调,真正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评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跨文化适应”过程的描写,那份细腻入微的情感波动非常真实。从初期的不适应、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到逐渐建立信任、融入当地教育生态圈的每一步,都写得坦诚而富有力量。这种成长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更是整个家庭的共同蜕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描述自己如何调整“控制欲”,学着放手,相信孩子和老师的专业判断。这种放手并非撒手不管,而是一种基于信任的授权,这对于习惯了事事都要紧盯的父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跨越。书中的这些关于心理调适的篇幅,比单纯的教育方法论更有深度,因为它触及了移民家庭在面对文化冲突时最核心的内在挣扎。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教育指南,成为了一部关于家庭成长的纪实文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的转换工具”。很多家长在送孩子出国或者选择国际学校时,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课程设置和硬件设施,却忽略了支撑这套体系的底层逻辑——即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作者通过她自己作为“局外人”的身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深层次的文化编码。比如,在处理“效率”与“深度理解”之间的权衡时,美国体系倾向于后者,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再比如,书中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部分,我体会到这不仅仅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对社区和教育共同体责任感的培养。这不是简单地学会一两套技巧就能替代的,它要求家长从根本上调整自己对“成功”的定义。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否过于关注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自我审视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