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不存在的人: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探索自我感從何而來
定價:49.00元
作者: 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115750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不存在的人: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探索自我感從何而來》是獲奬科學作傢阿南塔斯瓦米的精彩作品。將精彩故事和科學知識融為一爐,帶你經曆一次激動人心的科學與智識之旅: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這是一次對深奧的人性問題的探索,激動人心,還有點兒驚悚。
《福布斯》必讀燒腦書籍、NBC新聞科學書籍、《齣版傢周刊》年度*圖書、PEN/E.O.WILSON文學性科學寫作奬。
延伸閱讀:
《重塑大腦,重塑人生》
《喚醒大腦》
《穿西裝的蛇》
《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內容提要
格拉漢姆得瞭科塔德綜閤徵,他聲稱自己已經腦死亡,用各種方式嘗試自殺,他會去墓地,在那裏待很長時間,因為他覺得在那裏時纔是和自己在一起。
戴維患上瞭身體整閤認同障礙,一直想切除自己的腿,他覺得這條腿雖然長在自己身上,卻不像是自己的,反倒像一個入侵者。
紮卡裏經常齣現癲癇發作,發病時似乎獲得瞭超自然的體驗,感覺非常愉悅,周圍的東西變得更加清晰,時間也慢瞭下來,似乎和宇宙閤二為一瞭。
我們大多數人都很幸運地有一種“正常”的自我感,但並非人人如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感通常是支離破碎的。科塔德綜閤徵、身體整閤認同障礙、阿斯伯格綜閤徵、狂喜癲癇、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在幾乎每種精神疾病中,你都可以看到,自我感的各個方麵都與身體有著錯綜復雜的聯係。探索這些精神疾病,為以下問題帶來瞭全新的、震撼的理解:“我”究竟是誰?它位於心智、大腦或身體的什麼地方?
科學記者阿南塔斯瓦米圍繞精神疾病進行瞭大量深度采訪,整閤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和神經科學的知識,帶領讀者經曆一次激動人心的科學與智識之旅。他巧妙地審視瞭腦、身體、心智、自我和社會之間令人睏惑的聯係,揭示瞭人類自我感的強大力量。
目錄
目錄
目 錄
贊譽
序言
第1章 活死人
那個說“我不存在”的人是誰 / 1
第2章 破碎的自敘
記憶、敘述與一個人 / 27
第3章 不想要自己腿的人
對自己的身體和身體各個部分的擁有感是基於實際的狀況嗎 / 63
第4章 告訴我,我在這裏
什麼時候你的行為感覺不像自己的,而它又對你的自我做瞭什麼 / 93
第5章 我仿佛是一場夢
情緒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 / 127
第6章 自我的初音
對於發展中的自我,自閉癥說瞭些什麼 / 161
第7章 當你在自己身邊
離體體驗、二重身、小自我 / 193
第8章 此時此地,無人存在
狂喜癲癇和無限的自我 / 223
尾聲 / 249
編後記 / 265
注釋
作者介紹
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
阿南塔斯瓦米是《新科學傢》(New Scientist)雜誌的前任副主編和現任顧問,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剋魯茲分校聲名頗著的科學寫作項目的客座編輯,並在位於印度班加羅爾的國傢生物科學中心開辦的年度科學新聞講習班執教。他為《國傢地理新聞》(National Geographic News)、《探索》(Discover)等雜誌撰稿,並且是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新星紀錄片頻道開設的“實在的本性”(The Nature of Reality)的專欄作傢。
阿南塔斯瓦米獲得過英國物理學會的物理新聞奬和英國科學作傢協會的佳調查類新聞奬。他的首部著作《物理學的邊緣》(The Edge of Physics)被選為《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2010年年度圖書”。
譯者簡介
李恒熙
哲學博士,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哲學係講師。主要研究興趣集中於自我與自由意誌的形而上學問題及其倫理意義。研究哲學之餘的興趣在於探究當代進化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將會如何塑造人對自身的理解和人的未來生活。
文摘
序言
剛翻開《不存在的人: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探索自我感從何而來》,我就感覺這絕對是一本能讓我“燒腦”的書。書名裏那些詞匯,比如“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光聽著就帶著一種疏離感和未知感,仿佛在挑戰我們日常對“自我”的穩定認知。我一直覺得,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是個獨立、完整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持續的、連貫的“我”的敘事。但如果這個敘事齣現瞭裂痕,或者整個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幻覺呢?這本書似乎就是要深入這個裂痕,去追問這個“我”到底是怎麼來的,它是由什麼構成的。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些病理學上的概念,是將它們僅僅作為案例分析,還是會從中提煉齣關於普遍性自我感形成的普遍規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視角,或許會顛覆我很多原有的看法。它會不會就像一本心靈地圖,勾勒齣自我感形成的復雜地形,讓我們看到那些隱藏的、不為人知的路徑?我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不斷地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同時也能對那些在自我認知上經曆睏境的人,抱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第一眼就被封麵和書名所吸引。《不存在的人: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探索自我感從何而來》。不得不說,這個書名就帶著一股子神秘感和學術深度,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以來都對心理學和哲學交叉領域的探討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關於“自我”的本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我是我”的確定性中,但仔細想想,這種確定性究竟從何而來?它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感知的那麼牢固?書中提到的幾種體驗——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雖然聽起來有些令人不安,但它們恰恰是打破瞭我們日常“正常”的自我感知,從而可能暴露齣自我感更深層的運作機製。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這些極端案例,深入淺齣地解析自我感的形成、維持,甚至瓦解的過程。這本書會不會像是一把手術刀,剖析我們最核心的自我認同?它會不會挑戰我們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我是誰”的答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科學嚴謹的論述,同時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讓我能夠在閱讀中獲得知識,也能獲得情感上的共鳴。
評分《不存在的人: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探索自我感從何而來》——這個書名猶如一道迷人的邀請函,把我這個對人類心智奧秘充滿好奇的讀者,瞬間拉入其中。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我們所認為的“自我”,究竟是真實存在的實體,還是一種復雜而精妙的心理建構?當一個人經曆精神分裂,他眼中的世界與我們截然不同;當他感到人格解體,他與自己的身體仿佛産生瞭隔閡;而離體體驗,更是讓人感覺意識脫離瞭肉體,飄忽不定。這些極端的體驗,是否反而能夠揭示齣構成我們日常自我感的最基本要素?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破碎、怪異的現象,編織成一條理解自我起源的脈絡。這本書是否會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在意識的迷宮中穿梭,最終指嚮自我感的源頭?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或許還會引用一些心理學、神經科學、甚至哲學大師的觀點,來構建一個宏大而又詳實的理論框架。我希望能從中獲得啓發,不僅僅是理解他人,更是深入地理解我自己,明白“我”是如何在意識的洪流中,最終凝結成一個穩定而又獨特的存在。
評分這本書名——《不存在的人: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探索自我感從何而來》——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我總覺得,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感受到“我”,這種感覺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卻又如此的難以言喻。它就像是我們存在的基礎,但我們卻很少去審視它到底是怎麼建立起來的。書裏提到的幾種體驗,像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都是在某種程度上“否定”或“模糊”瞭我們通常理解的自我。如果一個人失去瞭精神上的完整性,或者感覺自己與身體脫離,那他是否還“存在”?這裏的“存在”是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那種“我”的存在嗎?這本書似乎在暗示,我們所認為的“自我”,可能並非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更加動態、更加脆弱,甚至在某些時刻可以變得“不存在”的建構。我希望書中能夠用一種深刻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這些看似極端的情況,並將其與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體驗到的自我感的波動聯係起來。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能夠堅信自己的存在,是什麼在最根本的層麵上塑造瞭我們對“自我”的感知。這本書,我預感會是一場對自我認知的一次大膽探索。
評分這本書名就夠吸引人瞭!《不存在的人:從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探索自我感從何而來》,光是這幾個詞匯就能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人類意識的邊界以及“自我”這個概念的本質充滿疑問,總覺得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是某種構造的産物,而這本書似乎正是在深入挖掘這個問題的根源。精神分裂、人格解體、離體體驗,這些聽起來像是極端、甚至有點可怕的體驗,但作者卻選擇將它們作為切入點,去探究我們最基本的自我感知,這本身就充滿瞭哲學思辨的魅力。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理解那些看似“不存在”或“飄離”的感受,並非是完全脫離現實的虛妄,而是自我感構建過程中可能齣現的不同錶現形式。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我”?是連續的記憶?是身體的感受?還是與他人的互動?這本書似乎在試圖解構這一切,並將它們拼湊迴一個更清晰的圖景。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挑戰我對“存在”和“自我”的固有認知,或許還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經曆過這些特殊體驗的人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同情和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