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与检验
定价:28.00元
作者:王成安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1152269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顺序,依据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采取项目式形式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子材料的选用、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工艺、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电子产品的调试工艺、电子产品的包装工艺、电子产品的检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
本书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电子技术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项目1 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1 常用电阻器的识别与检测
1.1.1 电阻器的类型
1.1.2 固定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1.1.3 常用电位器的识别
1.1.4 电阻器和电位器的检测方法
1.2 常用电容器的识别与检测
1.2.1 电容器的类型
1.2.2 电容器的主要参数和标志方法
1.2.3 各种电容器的特点和选用原则
1.2.4 电容器的检测方法
1.3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识别与检测
1.3.1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类型与主要参数
1.3.2 电感器和变压器的检测方法
1.4 半导体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4.1 国产半导体二极管器件型号命名法
1.4.2 半导体二极管的类型与用途
1.4.3 半导体二极管的检测
1.5 半导体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1.5.1 国产半导体三极管型号命名法
1.5.2 半导体三极管的类型与检测方法
1.6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
1.7 集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
1.7.1 集成电路的类型和封装
1.7.2 常用数字集成电路
1.7.3 集成电路的检测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2 电子材料的选用
2.1 安装导线与绝缘材料
2.2 印制电路板与焊接材料
2.3 磁性材料与粘接材料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3 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工艺
3.1 导线装配前的加工
3.1.1 绝缘导线装配前的加工
3.1.2 屏蔽导线安装前的加工
3.1.3 制作线扎
3.2 电子元器件装配前的加工
3.2.1 对电子元器件引线的成形要求
3.2.2 元器件引线的浸锡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4 电子产品的安装工艺
4.1 安装工具
4.1.1 紧固工具及紧固方法
4.1.2 紧固件种类与选用原则
4.2 安装方法
4.2.1 一般电子元件的安装方法
4.2.2 导线的安装方法
4.2.3 压接和绕接
4.2.4 整机安装方法
4.3 电子产品的表面安装工艺
4.3.1 表面安装元器件
4.3.2 表面安装的其他材料
4.3.3 表面安装设备与工艺
4.3.4 表面安装工艺的手工操作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5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
5.1 印制电路板的种类与设计
5.1.1 印制电路板的种类
5.1.2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5.1.3 印制电路板的具体设计过程及方法
5.2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与检验
5.2.1 印制电路板的制造方法
5.2.2 印制电路板的质量检验
5.2.3 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方法
5.3 印制电路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5.3.1 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制电路板软件介绍
5.3.2 CAD与EDA
5.4 新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
5.4.1 多层印制电路板
5.4.2 特殊印制电路板
项目小结
课后练习
项目6 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
项目7 电子产品的调试工艺
项目8 电子产品的包装工艺
项目9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
项目10 电子产品的检验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内容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逻辑的层层递进。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一个复杂的制造缺陷(比如虚焊或者分层)在微观层面上是怎么形成的,给讲得清清楚楚。这种由宏观现象到微观机理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环节时所采用的辩证思维。他没有把检验当作是生产流程的“终点站”或“裁判员”,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主动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的一部分。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检验结果不能有效地指导前道工序的优化,那再先进的检测设备也只是徒劳的“昂贵摆设”。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多关于过程参数实时监控和SPC(统计过程控制)在电子制造中应用的前沿案例,比如如何设定更合理的控制上下限,而不是照搬教科书上的标准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吸引人了,简约而不失专业感,那种深沉的蓝色调,搭配着清晰有力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权威之作。我翻开扉页,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的履历,那份扎实的行业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让我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说它对理解现代电子产品制造流程中的“隐形杀手”——那些细微的工艺参数波动如何影响最终产品可靠性,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个人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深入浅出讲解基础原理,又能紧密结合实际生产线上最新检测技术的好书。市面上的很多教材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晦涩推导,让人读起来昏昏欲睡,要么就是停留在表面,只罗列标准和流程,缺乏对“为什么”的深度剖析。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特别是关于一些新兴的无铅焊接到先进封装技术的部分,希望能看到一些独家的、经过实战检验的优化思路。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细节有近乎偏执要求的人,尤其是在涉及到标准和规范时。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严谨性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它不仅引用了行业内广泛接受的标准,还对标准背后的制订逻辑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比如,在讨论可靠性测试(如HALT/HASS)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测试步骤,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的振动频率和温度循环速率会被设定出来,这些参数是如何模拟现实环境中产品可能遇到的最极端情况的。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而更像是一场与行业专家的深入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可追溯性”那一章节的论述,它将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与供应链管理、甚至最终的产品召回流程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完整且负责任的制造体系应有的面貌,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远超出了单纯的工艺技术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配合达到了我心目中技术书籍的理想标准。很多技术图解,尤其是关于SMT(表面贴装技术)的回流焊曲线分析图,那些温度点的标注、不同区域的温度梯度描述,都极其精准和清晰。我以前看过的教材,往往为了省墨或者简化,把一些关键的细节图做得模糊不清,导致我必须对照着其他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但这本显然在编辑和印刷上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每一个截面图、每一个缺陷照片都像是从生产线上直接拍摄并精心放大的实物展示。这极大地帮助了初学者建立起“眼见为实”的判断标准。另外,书中对不同检测方法(如AOI、X-Ray、ICT)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的对比分析,也十分公允和客观,避免了对单一技术的盲目推崇,让我对如何根据产品复杂度和成本预算来选择最优检测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教材或技术手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资深工程师的“经验宝典”。我发现书中多次穿插了一些非常实用的“Troubleshooting Tips”,这些往往是教科书上找不到的“潜规则”。比如,在处理特定材料的静电防护(ESD)问题时,作者提到了一种在特定湿度环境下,使用某种特定品牌防静电垫反而会增加吸附风险的案例,并提供了相应的环境湿度调控建议。这些都是只有在多年一线摸爬滚打之后才能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忍不住停下来,拿起我手边正在处理的一个技术难题,然后回头翻阅书中是否有相关的启发点。这种能够即时指导实践的特性,是判断一本技术书籍是否真正“好用”的关键标准。它让我觉得,我不是在学习一套理论,而是在掌握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