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交换原理(第三版)
定价:30.00元
作者:桂海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15161703
字数:480000
页码:304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地讨论了与语音通信相关的交换技术。其内容包括:电话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我国电话网的结构,No.7信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结构,数字交换原理,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和接口,程控交换软件的基本特点,交换机运行软件的结构,程控操作系统和呼叫处理程序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及信令,移动通信呼叫处理的过程和主要的信令过程,固定智能网和移动智能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几种主要的分组交换技术(X.25、帧中继、ATM、IP)的协议结构和工作原理,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的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和分层结构,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络发展的演进步骤,我国固定电话网的智能化改造方案。
本书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及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章 电信交换基础
1.1 电话交换的基本原理
1.2 电话交换机的类型及发展
1.3 主要的交换方式
1.4 我国电话通信网的结构和编号计划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2章 信令系统
2.1 信令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 用户线信令
2.3 中国No.1信令
2.4 No.7信令系统概述
2.5 消息传递部分
2.6 电话用户部分
2.7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2.8 事务处理能力
2.9 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部分ISUP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3章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系统
3.1 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的基本结构
3.2 数字交换原理和数字交换网络
3.3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终端与接口
3.4 控制系统的一般结构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4章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软件
4.1 程控交换软件的概述
4.2 运行软件的一般结构
4.3 操作系统
4.4 呼叫处理程序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5章 移动交换技术
5.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接口
5.2 移动通信系统的编号计划
5.3 移动交换信令系统
5.4 移动交换的处理过程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6章 智能网
6.1 新业务的传统实现方法
6.2 智能网的基本概念
6.3 几种典型的智能业务
6.4 固定智能网的结构
6.5 智能网应用部分
6.6 移动智能网
小结
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7章 分组交换技术
7.1 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
7.2 X.25简介
7.3 帧中继
7.4 ATM
7.5 IP交换与MPLS
小结
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8章 下一代网络
8.1 电信网发展概述
8.2 下一代网络概述
8.3 以软交换为中心的下一代网络结构
8.4 固定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的演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排版和图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简直可以作为优秀技术书籍的范本。很多专业书籍的图表总是做得晦涩难懂,仿佛是匆忙绘制出来的草稿,但这本书里的插图设计,每一张都像是经过精心绘制的示意图。它们不仅仅是文字内容的简单复现,更是对抽象概念的一种可视化提炼。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数据流向和协议交互的流程图,线条的粗细、颜色的区分都恰到好处,一眼就能看出信息在网络中是如何流转和处理的。更值得称赞的是,图注的描述极其精准,几乎不需要读者去猜测图示背后的含义。这种对视觉传达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因理解图表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如果说文字是骨架,那么这些图表就是让知识活起来的血肉,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知识的体系化”。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框架。作者在构建每一个新的知识模块时,都会巧妙地与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使得整个知识体系像滚雪球一样,层层递进,越滚越大。这种结构化的编排,让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当前所学内容在整个“现代交换原理”版图中的作用。我发现,很多我过去似懂非懂的概念,在读完某个章节后,突然间就豁然开朗,感觉所有的碎片信息都找到了它们的归属。这种对知识结构梳理的功力,是区分一本普通书籍和一本经典著作的关键所在。它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构建和理解复杂系统的思维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蓝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底蕴。我通常不太在意书的包装,但这次真的被吸引住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光是掂量一下,就知道里面绝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入门读物。作者选择的字体和版式也相当考究,阅读起来既不费眼,又能让人保持一种专注的状态。装帧质量看得出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它会散架。尤其是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非常适合长时间在台灯下阅读,减少了反光带来的视觉疲劳。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郑重的学习仪式,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从侧面也反映了内容可能有多么精炼和宝贵。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欣赏扉页和致谢部分的设计,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所不具备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
评分这本书的术语处理和行文风格体现出一种对读者极大的尊重和同理心。在介绍一个较少见的或首次出现的专业术语时,作者总是会非常体贴地在括号内给出简短而精准的解释,或者用最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进行类比,确保即便是背景知识储备稍弱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时所保持的那种中立而严谨的学术语气,既没有过度煽情地鼓吹技术的重要性,也没有故作高深地设置阅读障碍。它就是平静地、有力地陈述事实和原理,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它的论证过程。这种平实的叙述,反而让知识本身的力量得以凸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是获取了知识,更像是被引导去用一种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式去看待和分析现代网络交换机制,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技术概念时,作者表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大量公式和术语的“劝退”型教材。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为你构建知识的底层逻辑。我记得在某个章节,讲解到网络层次结构划分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现实生活中的通信场景作为引子,让人瞬间就抓住了核心思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而且,即便是对网络通信领域略有涉猎的人,也能从中发现许多之前忽略的细节和思考盲点。文字间那种沉稳的自信,让人感觉作者对每一个论述点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和打磨,绝无半点含糊不清之处。读起来全程都很顺畅,很少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这对于需要理解复杂流程的书籍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