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

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学胜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
  • 现代汉语
  • 工具书
  • 语言学
  • 参考书
  • 单色本
  • 教学
  • 学习
  • 权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517600213
商品编码:29614248921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02-01
作者:龚学胜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128.00 页数: 印次: 3
ISBN号:9787517600213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这部词典具有以下鲜明特色:1. 规模宏大。收录单字20 000余个;收录当代汉语常用语词120 000余条。是一部大型现代汉语词典。 2. 收词丰富。除收录基本语文词语外,还收录常用的口语词、有查考意义的习语及古语,并收录大量涵盖日常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经济、科技、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百科词语;广泛收录近年来出现在各领域中比较稳定的新词新语。 3. 释义准确。释义注重用描写性的方式揭示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准确详尽;部分词语的相关义项提供了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和别义词;例证丰富精当,给出具体语境清晰地揭示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对四字及四字以内词语标注词性,释义按词性分类排列。

内容提要

本词典收录现代汉语各类词语12万多个,是我国目前*大的一部现代汉语词典。除收录一般语词外,还收录常用的口语词以及有查考意义的习语、方言词和文言词,并收录大量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常用的百科词语。另外,近年来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新词新语和新义也广为收录。释义注重用描写性的方式说明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准确详尽。部分词语的相关义项上还提供了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例证丰富精当,给出具体语境,清晰揭示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对四字以内的词语标注了词性,释义按词性分类排列。采用通行的拼音和笔画查检方式。书口处有独创的页码标记,为快速查检提供便利。

作者简介

龚学胜,加拿大汉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和辞书学方面的研究,在海外推广汉语。著有《中华语言文字系列统一方案》、《Chinese-Language Romanization Scheme》、《Gong‘‘s Phonetic Symbols》等,在海内外申请了一系列关于语言文字、辞书等方面的发明专利, 其中Chinese Romanization的美国发明专利号(Patent No.)为US 7398199。曾向国务院提出中华语言文字系列统一方案、规范异形词、逐步减少多音字等建议,相关建议转给了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主编的《当代汉语词典(全球华语版)》、《当代汉语字典》2009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当代汉语通用词典》2009年8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出版。


《中华字源史话》 一部追溯汉字演变奥秘的深度文化之旅 内容简介 《中华字源史话》并非一本传统的字书或词典,它是一部以历史叙事为经,以汉字形体演变为纬,精心编织而成的中华文明溯源之作。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光隧道,亲身见证汉字从远古的刻画符号,逐步蜕变为今日规范书面文字的壮阔历程。它摒弃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代之以生动、翔实、富有画面感的历史故事,让每一个方块字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和传奇。 全书结构宏大,内容涵盖了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和核心理论,内容详实,考据严谨,力求在普及性与学术性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 --- 第一卷:殷商曙光与甲骨的秘密 (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本卷聚焦于汉字诞生之初的辉煌瞬间——甲骨文。我们不再仅仅罗列甲骨文的字形,而是深入探讨商代王室的祭祀、占卜体系,解析文字如何成为国家权力与宗教信仰的载体。 重点内容阐述: 1. 陶文与刻符的过渡: 考察在甲骨文成熟之前,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零星符号(如仰韶、大汶口文化),探讨它们与成熟汉字之间若即若离的渊源关系。分析“日”、“月”、“山”等基本象形符号的早期形态,及其与自然景象的高度耦合性。 2. 契刻的艺术与局限: 详细描述商代贞人(卜师)的工作流程,以及他们如何在龟甲兽骨上进行快速、精确的契刻。分析甲骨文的笔画瘦硬、结构尚未完全定型的原因,以及其在记录王室活动中的独特语法结构。 3. “鬼神”的文字学: 剖析甲骨文中与祭祀、神灵、灾异相关的词汇群,例如“乎”、“贞”、“翌”等,如何反映出商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认知结构。探讨当时是否存在后世所称的“六书”原则的雏形。 --- 第二卷:西周的规范与钟鼎铭文的恢弘 (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随着周王朝的建立,文字的应用从占卜的私密性走向了政治的公开性。本卷侧重于青铜器铭文(金文)如何推动汉字形体向规范化、艺术化发展。 重点内容阐述: 1. “天命”的篆刻: 详细分析周代册命、赏赐、功勋类铭文的篇幅增长现象。探讨“文”、“德”、“令”、“子孙”等核心政治概念在金文中是如何被反复强调和定型的。 2. 线条的重量: 对比甲骨文的“刻痕”与金文的“铸铸”工艺,分析线条的粗细、圆润度、转折处的处理(如肥笔、波磔的萌芽)如何影响后世篆书的美学标准。重点分析“大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铭文的结构特征。 3. 方块化的趋势: 探讨西周中晚期,文字在结构上开始趋于整饬、匀称,笔画间架趋于稳定,为大篆的成熟奠定了结构基础。分析早期连续书写(“连写”)的尝试及其对后世草书的影响。 --- 第三卷:春秋战国:文字的“诸侯割据”与秦的统一 (前770年—前207年)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为动荡也最为关键的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导致文字形体出现了空前的多样性和混乱。本卷的重头戏在于解析秦始皇如何通过“书同文”实现文化的统一。 重点内容阐述: 1. 六国异文的图谱: 细致描绘战国七雄(尤其是齐、楚、赵、秦)在特定字(如“马”、“羊”、“我”)上的形体差异,并通过地图形式展示文字的地理分布。分析各国文字变异背后的政治意图(如楚国文字的华丽与装饰性)。 2. 古文的复兴与民间书写: 考察战国时期“古文”的运用(多指未被隶变污染的周代文字),以及竹简木牍上为求速写而产生的“早期隶变”的民间形态。 3. 秦系文字的标准化之路: 深入解析小篆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秦国本土文字(大篆)和东方六国文字进行取舍、规范的结果。重点分析李斯等人在文字规范化过程中采用的“定型化”原则,如统一笔画、化圆为方、简化异体。 --- 第四卷:隶变之殇与汉代的成熟 (前206年—公元220年) 隶变(隶书的产生和成熟)是汉字发展史上最深刻的变革,它彻底宣告了“象形”时代的结束,开启了“符号化”的时代。 重点内容阐述: 1. “隶书”的社会功能: 阐述隶书产生于秦汉时期政府公文、档案记录的实用需求。分析隶书如何通过“蚕头燕尾”和“一波三折”的笔法,彻底将圆转的篆书笔画转化为方折的笔画,极大地提高了书写速度。 2. 隶书的“破坏性”: 深入探讨隶变对汉字结构造成的根本性改变,即“解散篆体,化繁为简”的过程。分析“古今字”的产生——旧有的象形结构被新的笔画符号所取代,如“行”与“彳”、“邑”与“阝”的变化。 3. 碑刻的黄金时代: 考察汉代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如何定型了成熟隶书的美学标准。分析隶书在隶定基础上的不同流派(八分体、章草的萌芽)。 --- 第五卷:楷书的确立与书体的分流 (公元220年—公元618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系统最终定型的关键阶段。本卷关注楷书如何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标准字体,以及草书和行书如何并行发展,满足不同书写需求。 重点内容阐述: 1. 楷书的“楷模”: 探讨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家如何在隶书的基础上,去除了隶书笔画中多余的波磔和装饰性,使结构更加平正、点画更加清晰,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楷书”(真书)。 2. 笔画的定型与“永字八法”: 分析楷书中“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规范化过程。探讨如何通过分析特定字形来总结通用的书写规则,以及这些规则对后世汉字结构的影响。 3. “草”的自由与“行”的实用: 细致区分章草、今草的发展脉络。重点解读行书作为“草书之易,楷书之难”的折中方案,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日常通信和应酬的首选字体,并分析其在实用性与艺术性间的巧妙平衡。 --- 结语:中古以来,方块字的生命延续 本书最后简要回顾了隋唐以后,楷书的定型如何固化了汉字的字形结构,并探讨了宋代印刷术兴起对宋体(印刷体)的影响。最终,作者将视角投向当代简化字运动,将其视为继隶变之后,汉字为适应现代信息传播需求而进行的又一次“实用主义”的改革。 《中华字源史话》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写字”,而是让你理解“字为什么是这样写成的”。它揭示了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权力更迭、技术进步、文化审美和时代精神,让读者在每一个方块字中,触摸到中华文明数千年从未中断的鲜活脉搏。 本书适合所有对汉字学、中国历史、书法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此书,你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一个个汉字,而是将其视为一部部活着的、流动的历史卷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母亲年纪大了,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她对文字的规范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她总觉得现在的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与时俱进”,在一些基本规范上有所松懈。但是,自从她开始使用这本《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后,她就再也没用过别的工具书了。她特别欣赏这本词典在处理异形字和繁体字时的态度——既不完全排斥,也清晰地标注了现代规范用法。她喜欢那种沉甸甸的纸质书的感觉,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一种踏实的仪式感。对于老年人来说,屏幕阅读的疲劳感是很大的问题,而这本单色本的纸张质量很好,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酸涩。她经常告诉我,这本词典里的许多解释,都是她年轻时学习的权威版本的一种延续,带着一种温暖的怀旧感和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它不追逐潮流,而是坚守语言的本质,这恰恰是她最看重的品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买这本《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纯粹是出于“集齐”的心理,因为我手里已经有好几本不同版本的、彩色的、带插图的词典了。但用了之后,我才发现,这种“简朴”的外观下隐藏着巨大的能量。我是一个业余的文字工作者,偶尔会接一些需要高度精准用词的商业文案。在追求效率和准确性的双重压力下,我需要一本反应迅速、解释直接的工具书。这本单色本的检索速度非常快,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表和颜色区分来分散注意力,每一个词条都直奔主题,清晰明了。特别是它在词语搭配和固定用法上的标注,非常实用。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一个词的意思,但不知道它在实际语境中应该如何与其他词语组合,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海量的、经过严格筛选的搭配范例,极大地提升了我文字输出的自然度和专业性。它就像一位沉默但极其可靠的语言导师,在我犹豫不决时,总能给出最稳妥的建议。它的可靠性,来自于时间的沉淀和编纂者的严谨态度,这一点是很多新出的、追求“新潮”的电子词典或APP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汉字书法和篆刻艺术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经常需要查阅一些古代字体的读音和词义。我发现市面上很多针对现代汉语的词典,在处理涉及古代文献和文物铭文的词汇时,往往解释得非常简略,甚至会漏掉一些关键的文化背景信息。然而,这本《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在这方面的表现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它在收录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词汇时,会提供比一般词典更深入的考证,甚至会提及该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侧重变化。这对于我理解那些晦涩的古籍原文,或者解读碑刻上的文字,提供了极其关键的线索。虽然它不是专门的古汉语词典,但其对现代汉语基础词汇的“纵深挖掘”,使得它在横向上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可以说,它充当了我连接古代语境与现代理解之间的一座坚固桥梁,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每一个查阅过程都充满了知识的增益感。

评分

我住在国外,学习中文是我的主要任务,但当地的中文学习资源往往偏向于口语和基础交流,对于深入理解中文的书面语和复杂句式则显得力不从心。我急需一本能够帮我搭建起从基础汉字到高级书面语之间鸿沟的工具书。《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就是我找到的那个“秘密武器”。我最大的痛点是理解那些看似简单但实际用法却很微妙的关联词和副词,它们的微小差异,直接影响到句子的精确含义。这本词典最棒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同义词列表,而是通过大量结构清晰的例句,直观地展示了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情感色彩”和“逻辑关系”。由于是单色本,排版结构非常清晰,我能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例证,而不会被多余的颜色或图示干扰。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这种纯粹的、聚焦于文字本身的工具,才是最高效的学习伙伴,它让我对汉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触摸到其内在的逻辑肌理。

评分

这本《现代汉语大词典-单色本》简直是我的案头必备神器!我是一个中文系的本科生,每天和大量的古今文献打交道,词汇量和对词义的精准把握是我的生命线。我之前用过几本号称权威的词典,但总觉得它们在某些专业术语或者新兴的网络词汇的收录上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解释一些多义词时,总感觉不够深入和细致。然而,这本单色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困境。它的排版虽然是单色的,但这反而让我更加专注于文字本身,减少了视觉上的干扰。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一些生僻字和古义的解释,简直是详尽入微,考据充分,引用的例句也极其经典和恰当。比如,当我查阅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特定词汇时,它不仅给出了现代释义,还能追溯到词源和演变过程,这对于我撰写论文时进行语义溯源至关重要。而且,这本词典的收词范围极其广泛,从最基础的日常用语到高深的学术词汇,几乎涵盖了现代汉语的方方面面,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语言学探险。对于任何一个对汉语有深度研究需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它提供了一种扎实、可靠的语言基础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