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尋找中國人的自我
定價:35.00元
作者:硃瀅 伍锡洪
齣版社: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32152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我是誰?我有什麼特性?中國人和西方人的“自我”與各自的文化有什麼關係?本書以心理學實驗、神經科學實驗為依據,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廣闊視野來敘述自我。發現中國人獨特的自我品質。作者提齣,自我是文化的産物,中國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從儒傢孝文化看,中國人是父母的兒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獨立的個體。中國人的自我包括母親,這是中國人自我*顯著的特點;中國人的自我具有辯證思維的特點;中國人既受傳統文化(如儒傢)的影響,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因而發展齣雙文化自我;人們既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與和諧,也強調獨立思考、個人奮鬥。本書是繼《文化與自我》進一步闡述中國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與自我》曾被現代哲學傢張世英(1921- )稱為“一本佳作”。
內容提要
本書以心理學實驗、神經科學實驗為依據,從文化、人類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廣闊視野來敘述自我。發現中國人獨特的自我品質。作者提齣,自我是文化的産物,中國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從儒傢孝文化看,中國人是父母的兒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獨立的個體。
目錄
講 漫談自我第二講 文化與自我
作者介紹
硃瀅北京大學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心理係主任(1988-1996),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1993-2006),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00-2006)。2000年以來共發錶關於自我的文化神經科學研究文章20餘篇。2007年齣版專著“文化與自我”(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有吸引力,一種沉靜而內斂的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標題,仿佛在訴說著一種深沉的思考。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不像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更像是一場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探索。標題“尋找中國人”本身就帶著一種普遍性,仿佛觸及瞭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試圖理解“我們是誰”,尤其是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身份的追尋顯得尤為重要。我猜想,這本書會帶領讀者經曆一段關於身份認同的旅程,可能會從曆史、文化、社會變遷等多個維度去剖析“中國人”這個概念的內涵。它可能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拋齣問題,引發讀者自身的思考和對話。這種開放式的探索,往往能帶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可能觸動心靈。我很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自己與周圍的世界,以及那種“中國性”到底體現在哪裏,又如何隨著時間而演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有一種靜謐的力量,初見之下,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度。標題“尋找中國人”字眼樸實卻引人深思,它勾勒齣一種普遍的追問,仿佛在時代的洪流中,每個人都在試圖錨定自己的根源。我預感這本書並非一篇簡單的社會學或曆史學分析,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一次對民族精神內核的探尋。作者可能並沒有設定一個明確的結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的觀察、思考與解讀,引領讀者一同踏上這段追尋的旅程。這本書或許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人在曆史長河中的變遷,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塑造著獨特的精神特質。我期待它能提供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是誰”的哲學命題,去感受那份屬於“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它可能會帶來一些關於文化傳承、身份認同與時代精神的深刻洞見,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收獲知識,更能引發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思考。
評分這是一本封麵設計極具藝術感的書,它傳遞齣一種低調而內斂的質感,與標題“尋找中國人”所承載的意義不謀而閤。我拿到它時,便感受到一股想要深入探究的衝動。標題本身就足以引起廣泛的共鳴,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於“我是誰”的追問,尤其顯得迫切。我預計這本書將是一次關於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深度對話,作者很可能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通過一種更加精妙的方式,引導讀者一同去體驗和感悟。它或許會從不同的曆史時期、社會思潮,乃至個體經驗齣發,編織齣一幅關於“中國人”的復雜畫捲。我渴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種全新的認知角度,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集體身份的深層力量,以及個體如何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可能是一次智識上的啓迪,更是一場關於自我認知的深刻旅程。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眼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吸引瞭。書頁的紙張很好,摸起來有種溫潤的感覺,翻閱時沙沙的聲響也令人心曠神怡。封麵設計簡約而不失力量,那種留白的處理,仿佛給瞭讀者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間。標題“尋找中國人”這幾個字,直接點明瞭核心主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民族文化、集體意識、個體在群體中的定位的討論。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構建這個“尋找”的過程。是像一個偵探一樣,從各種綫索中拼湊齣真相?還是像一個旅行者,遊曆四方,從不同的風景中捕捉到“中國人”的痕跡?我傾嚮於認為,它會是一場充滿智識挑戰的旅程,作者可能會引用大量的曆史事件、社會現象,甚至是民間傳說,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閱讀的過程,也許會是一種既需要理性分析,又需要感性體悟的體驗。我期待它能夠拓展我的視野,讓我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有更豐富、更立體的認識,甚至能夠從中找到與自己內心深處某種聯係的契閤點。
評分手捧著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沉穩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簡潔的風格,恰恰烘托齣標題“尋找中國人”所蘊含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種召喚,呼喚著對自身身份的深層審視。我猜想,這本書的寫作必然浸潤著作者對中國文化、曆史以及當代社會變遷的深刻洞察。它可能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本開放式的探索日誌,作者以一種審慎而富有啓發性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去捕捉那些構成“中國人”特質的點點滴滴。我會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觀點,去解讀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視的文化符號,去理解集體意識的形成與演變。這本書或許能夠成為一個引子,激發我內心深處對“我是誰”這個終極問題的追問,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自覺和成熟的姿態,去理解自己與這片土地、這個民族之間的深刻聯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