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禅即意9787508091747 华夏出版社 于鸿坤著,谈锡永批

立禅即意9787508091747 华夏出版社 于鸿坤著,谈锡永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鸿坤著,谈锡永批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禅宗
  • 立禅
  • 内观
  • 修行
  • 华夏出版社
  • 于鸿坤
  • 谈锡永
  • 佛教哲学
  • 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1747
商品编码:2963593533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立禅即意
作者 于鸿坤著,谈锡永批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 9787508091747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继《大成传习录》之后又一部指导弟子正确练拳习禅的讲习著作。“立禅”是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修门“站桩”的称呼,是其对“站桩”的内涵——以身正心、以心印物、以物用心的深刻参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拳理真谛认识的一大飞跃。作者挖掘先师遗训,广采名家之言,在自身多年研习修为的实践基础上,围绕大成拳的中心理念如“劲、力、势、气、神、中”等,深刻揭示了大成拳修练途径和方法要领的文化意蕴,廓清了遗存多年的认知误区,给大成后学明确了方向和原则,裨助直达增强生命之气,不必作意于劲与力而能随势而发的自然之境。学者、密宗上师谈锡永教授随读随批,颇多高屋建瓴之论和画龙点睛之笔,从而使得本书不仅成为拳学经典,更可作为完善生命、成己成物的人生读本。


   作者简介

于鸿坤(阿龙),大成拳传人、大成立禅法脉传人,文化行者。自幼习文学武,诵读经典,曾随路文瑞大师习南极派通臂拳法;随马贤达大师系统学练八极、翻子、劈挂、鞭杆等法门。上世纪80年代,始随大成拳大师王选杰先生习练大成拳之功、技、理、法,王师赐名“鸿坤”,并题赠“鸿坤弟子,断手,大成正宗,衣钵传人”以寄厚望,王师辞世后继续追随常志朗大师研习大成拳。其后数十年,遍访佛学、国学、拳学大家,希冀融汇儒释道三家思想,以求贯通拳理精髓,突破拳法局限,从而通达人生真谛。重要著作有《大成拳学真谛》《大成拳》十卷本(前三卷已正式出版)和《大成传习录》。

谈锡永,当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学术顾问,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研究,尤重汉藏佛学。2008年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之邀参与创办世界间汉藏佛学研究机构——中国汉藏佛学研究所,也是北美汉藏佛学研究协会创办人,西藏密宗官方网站(Rigpa Sherdra网站)将他列名为宁玛派上师及当代上师。多年来游历欧美各地弘扬如来藏学说,译著佛学典籍70余种。此次批读鸿坤《立禅即意》,既有奖掖后学的古道热肠,也是他用佛家如来藏思想贯通大成拳学、融入日常生活的*努力。


   目录

谈锡永先生作批旨意

1.立禅即意/1

2.以无住心推手/7

3.都是用中/10

4.站桩心法/18

5.感知才是真知/22

6.灵机不失/25

7.入门要对/27

8.以清净心信受/29

9.皆在知见中/32

10.共与不共/34

11.真正的内家拳/35

12.立禅大成/37

13.说各家拳/39

14.说形意拳/42

15.练拳三境界/46

16.站桩要领/48

17.练习听劲/50

18.这样打法/52

19.又是站桩/54

20.变化身心/57

21.以空为体/60

22.如鱼在水/62

23.空的状态/66

24.两人搭手/68

25.就是一个/70

26.形力气意神/72

27.说拳/80

28.行气如九曲珠/86

29.大成真义/90

30.定要清晰/93

31.中气才是真的间架/94

32.一静一动/96

33.只一个势/99

34.动静不二/100

35.观照不失/102

36.从有到无/103

37.动补虚,静接敌/104

38.站桩的松紧/105

39.一个整体/107

40.如如不动/108

41.观照与觉知/110

42.怎样得势?/111

43.无法不容/112

44.妄动与随动/113

45.皆归心性/115

46.悟入根本位/116

47.法门真谛/119

48.无形的腿/121

49.真实无分别/123

50.离一切相,即一切法/124

51.入佛知见/126

52.分而不分/129

53.站桩与立禅/131

54.得机得势/134

55.集训对话摘录/142

56.中不丢/149

57.动静之机/152

58.随敌为师/154

59.静接物,动取中/155

60.站桩秘密/158

61.整体在站/161

62.不存力,意在人身后/163

63.再谈站桩/166

64.周身不着力/168

65.怎样才叫懂/171

66.真的站松/173

67.什么是起点?/175

68.练《金刚经》/176

69.门规不仅是门规/178

70.乐空即我/181

71.去除惯性就能忍/186

72.学拳不可断章取义/189

73.练拳的故事/191

74.有形空,无形有/200

75.凭感知出/201

76.如何明空/204

77.对方的中/207

78.清逸的心/210

79.四种精神境界/213

80.行住坐卧都是法/214

81.歇狂心,显中神/215

82.至阳功夫/216

83.拿清逸心去打/217

84.只是打影/217

85.桩与中/219

86.日常化生活化/220

87.虚与中——练拳的秘诀/222

88.反向身外求/226

89.试声/226

90.鸭子走路/228

91.厉害,更厉害/229

92.不是身心是中神/232

93.大师风范/235

94.无住之心/235

附录:弟子学习笔记/237

   编辑推荐
密宗上师、谈锡永教授点评推荐:什么是立禅?即是进入禅的境界,禅的境界远离分别。什么是分别?依名言来认识事物是分别,例如说拳法、腿法,那便是依名言来作分别;依概念来认识事物亦是分别,例如说洪拳、咏春拳,那便是依概念来作分别。凡落分别都不是禅。若拳手能入禅境,便能得“意”。这里说的“意”,即是佛家的“清净无分别意”。既能得“意”,即能依意成形。所以,拳师发出的形,亦需无作意而发,一落作意即成分别。于对拳时,由“意”适应对方而发招,而不是揣摩对方的形而以形相抗,这便是“立禅即意”。

   文摘

   序言

《静虑澄心:东方智慧的实践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简单地对某种特定技法的梳理,而是力求深入探究东方文化中关于“内观”与“觉察”的深层智慧,并将其转化为可实践的生命哲学。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日常生活的喧嚣与浮躁,回归内心的宁静,发现生命本源的力量。本书不侧重于介绍某一门派的固定模式,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提炼出东方哲学思想中共通的养心之道,并辅以古今中外的成功实践案例,展现其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与深刻性。 第一章:觉醒的开端——认识“静”的真正含义 本章将破除大众对“静”的普遍误解。许多人将“静”等同于“不动”或“无所事事”,将其视为消极避世的表现。然而,本书将揭示,“静”在东方智慧中,是一种主动的、充满生命力的内在状态。它不是压抑欲望,而是超越欲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深刻地融入现实。我们将从“静”的本体论意义出发,探讨其作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属性,以及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 “静”的哲学根源: 追溯“静”的思想渊源,从老子《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到佛家禅宗的“如如不动”,阐释“静”在不同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理解“静”并非虚无,而是充盈着无限可能的潜能。 “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探讨“静”并非绝对的寂灭,而是孕育“动”的根基。真正的“静”是动态平衡的,是张弛有度、生生不息的。我们将通过比喻和故事,说明“静”如何滋养“动”,使之更具力量和方向。 “静”在个体生命中的价值: 阐述“静”如何成为个体安顿身心、提升觉察力的关键。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内心“静”的缺失是诸多焦虑、压力和冲突的根源。本章将为读者打开一扇理解“静”的窗户,认识到其对个人成长和生命品质的根本性影响。 第二章:内观之道——通往真我之路 本章将引导读者进入“内观”的核心领域。内观并非简单的自我审视,而是一种有意识的、深入的自我探索,旨在认识和理解我们内在的运作机制,从而摆脱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和情绪的束缚。我们将借鉴多种东方哲学和心理学流派的洞见,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内观方法。 认识“心”的活动: 详细剖析“心”的复杂性,包括思绪、情绪、感受、念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心念的生灭无常,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体验。 觉察力的培养: 介绍多种培养觉察力的方法,例如专注呼吸、身体扫描、正念行走等。强调觉察力是内观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在的发生。 “我”的真相: 探讨“我”的本质。在东方哲学中,“我”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的聚合体。通过内观,我们逐渐认识到“我”的虚幻性,从而摆脱执着和烦恼。 超越二元对立: 学习如何超越主观与客观、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理解事物真相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培养更宽广的视角。 第三章:澄澈的境界——情绪与能量的管理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通过内观和实践,实现情绪的澄澈与能量的优化。我们常常被负面情绪所困扰,消耗大量的生命能量。本书将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清理内在的淤塞,提升生命的活力。 情绪的本质与转化: 分析各种情绪(如愤怒、恐惧、悲伤、焦虑)的根源,并非简单压抑,而是理解其信号,并学会以健康的方式转化它们。我们将探讨情绪的能量属性,以及如何将负面情绪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能量的积蓄与流动: 介绍东方智慧中关于生命能量(如“气”、“精”)的观念,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练习来积蓄和疏通能量。这包括但不限于简单的放松技巧、意念导引等,旨在促进身体和心灵的和谐。 心念的净化: 学习识别并净化消极、重复的心念模式。探讨如何用积极、建设性的心念取代它们,从而改变内在的心境,进而影响外在的境遇。 内在的宁静与喜悦: 强调真正的喜悦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或成就,而是源于内在的宁静与满足。通过内观与实践,读者将体验到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内在喜悦。 第四章:生活中的智慧——将“静”与“内观”融入日常 本章将强调,东方智慧并非仅限于书斋或修行场所,它更是融入生活的实践。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在前几章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运用到工作、学习、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的点滴之中。 “静”的工作模式: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提高专注力,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探讨“无为而治”的现代解读,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实现高效与和谐。 “内观”的人际沟通: 如何通过更深的理解和觉察,改善与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学习倾听的艺术,化解冲突,建立更真诚、更有爱的连接。 “澄澈”的消费观与生活方式: 探讨如何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过一种更简约、更自在的生活。如何管理金钱和时间,让它们服务于生命的成长,而非成为负担。 应对逆境的智慧: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如何保持内心的稳定,从中学习,成长。理解顺境与逆境的辩证统一,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第五章:古今印证——跨越时空的生命实践 本章将通过精选的案例,展现东方智慧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实践。这些案例将不拘泥于单一的哲学流派,而是侧重于展现“静”、“内观”、“澄澈”等核心理念的普适性与强大生命力。 古代圣贤的启示: 回顾历史上那些通过内在修行而成就非凡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将为读者提供榜样和启发。 现代人的实践与收获: 搜集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现代人,他们如何将东方智慧融入生活,并在工作、家庭、个人成长等方面取得积极的改变。这些案例将是真实而鲜活的,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智慧的现实意义。 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探讨当代科学(如神经科学、心理学)对东方智慧的印证,以及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积极互动。这有助于打破一些人对传统智慧的刻板印象,展现其科学性和前沿性。 结语:回归生命的本源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认识到,外在的喧嚣和纷扰,不过是生命能量的暂时失衡。真正的力量和幸福,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在。通过对“静”、“内观”、“澄澈”的深入理解和持续实践,我们将能够逐渐回归生命的本源,体验到一种更宁静、更充实、更自由的生命状态。本书是一扇通往自我发现与生命觉醒的门,期待与您一同踏上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立禅即意》这个书名,无疑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哲学宣言,它仿佛在向我招手,邀请我去探索那隐藏在字里行间深邃的智慧。“立禅”,这两个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动静结合的张力,它可能意味着在静止中体悟生命,也可能是在行动中安住当下。而“即意”,则更是将这种体验拉回到最直接、最本然的层面,暗示着一种心意相通、当下即是的状态。当我看到作者是于鸿坤,并有谈锡永先生的批注时,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碰撞?于鸿坤先生的“立禅”理论,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谈锡永先生的批注,又将如何为我们解读这份智慧,使其更加清晰易懂,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安稳的“立足点”,从而体悟到“禅”的宁静与力量,并最终实现“意”的澄澈与圆满。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立禅即意”,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静穆的力量,暗示着一种在行动中保持觉知,在觉知中实现安稳的境界。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将东方哲学中的“禅”与现代生活中“立”的行为方式巧妙融合的画面。想到“于鸿坤著,谈锡永批”,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我猜想,于鸿坤先生一定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智者,而谈锡永先生的批注,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的学术严谨性和思想启发性。我热切地期待,本书能够具体地阐述“立禅”如何在身体力行中体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从而帮助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忙碌奔波的人们,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力量。它或许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们在“立”的姿态中,体悟到“禅”的智慧,最终实现“意”的通达。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便被那简练却蕴含深意的书名所吸引。“立禅即意”,一个直接点破核心的命题,仿佛在瞬间就能将读者带入一种静谧而觉醒的境界。作者于鸿坤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禅”的意涵与“立”的实践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视角。翻阅扉页,看到谈锡永先生的批注,更增添了本书的厚重感与学术价值,仿佛是两位智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引领我们探索更深层次的智慧。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细致地阐述“立”在何处,“禅”又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生根发芽。是否会提供具体的修习方法,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从中受益?这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理论的书籍,我更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指导我们生活的实践指南,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安稳与力量,最终实现身心合一的和谐状态。书中对“意”的解读,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它究竟是指意志、意念,还是更深层的觉知?这其中的奥秘,需要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立禅即意”这几个字,就如同拨开迷雾的一缕阳光,直接触及了我长久以来对于生命意义和实践方法的探寻。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总是渴望找到一条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道路,让那些高深的智慧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能够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华夏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传承的底蕴,而“于鸿坤著,谈锡永批”的署名,更是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充满了期待。我设想着,这本书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阐释“立禅”这一概念?是侧重于一种心法,还是一种身法?亦或是身心兼修的综合性指导?“即意”二字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是强调了行动的当下性和直接性,还是指向了某种超越形式的本然状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们理解“立禅”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 grounding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 cultivating an inner stillness that permeates our every action. 这种期待,源于我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对自我完善的渴望。

评分

当我看到《立禅即意》这本图书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仿佛这本书早已在我的心灵深处等待了很久。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立禅”二字,简简单单,却勾勒出一种既具象又抽象的姿态,它是在身体的站立中体悟禅意,还是在内心的安住中实现“立”的境界?“即意”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一种即刻的、直接的领悟,无需迂回曲折,一切尽在当下。而“于鸿坤著,谈锡永批”的组合,更是为这本书披上了一层学术与实践交融的辉煌光环。我迫切地想知道,于鸿坤先生是如何将“禅”这一东方古老智慧,与“立”这一具体行动方式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命哲学?谈锡永先生的批注,又将如何升华或补充这种思想?是会在细节处点拨迷津,还是会在宏观上提供新的视角?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人心、引导实践的书籍,它或许能为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供一个安顿身心、回归自我的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