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尊重传统,发掘遗珍的态度,在编选抄本中的曲目时,我们秉持“稀、缺、精”的原则,尽量选取三种抄本上的曲目:一、全国秦腔戏班社捐献的“老箱底”积存;二、政府出资抢录的舞台孤本:三、仅在民间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并无文本保存,今人重新整理的*本。由于所选曲目多来自于明、清两代的抄本,经过严谨梳理,成书17卷,是为《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丛书。顾善忠主编的《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第4卷)》是其中一卷。
破澶州
破洪州
二天门
杨家将征辽
杨文广征西
恶虎关
杨娥坤征西
太君辞朝
校勘说明
说实话,刚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这套书非同一般。我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在现代舞台上已经很少上演的“冷门”剧目,那些关于民间故事和历史演义的庞大叙事。这套汇编的价值就在于,它将这些几乎绝迹的文本重新带回了视野。我试着根据其中一些抄本里的科介,想象了一下当时舞台上的调度和人物走位,那种古朴、粗犷却又极其讲究的舞台美学,隔着几百年的时光依然能让人感到震撼。特别是那些用于祭祀或节庆演出的“杂剧”,它们所承载的仪式性功能,在当下的解读中更添了一层深远的意蕴。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一个初学者感到敬畏,也让行家感到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记录”,它是在“抢救”。
评分这套汇编真是对秦腔艺术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光是看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付出的心血。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早期抄本的考据工作,很多看似寻常的剧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抄本里,其唱词、科介乃至结构都有微妙的演变。比如,他们对《火焰宝剑》不同版本之间在“哭别”一场上的细节对比,简直是提供了研究秦腔表演程式流变的一手材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传统戏曲的人来说,这些细微之处才是真正能窥见艺术生命力的关键。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这些抄本形成背景的社会文化分析,那就更完美了,但仅凭这些珍贵的文本资料,已经足够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些戏班子在乡间或城隍庙里演出的光景。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便于查阅和比对,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评分这套书的整理工作,其难度和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份大型历史文献的整理。我特别欣赏编者在处理那些古老、拗口的文献用语时所展现出的精准与克制,没有做过多的现代诠释或“美化”,而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抄本原貌的“野性”与原始张力。这对于我们研究秦腔的“本真面目”至关重要。我感觉自己正在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那些剧本里蕴含的道德观念、社会冲突和民众情感,都以一种极具张力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箱,里面的每一件“饰品”——无论是唱词还是简单的舞台指示——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对于任何致力于秦腔艺术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未来几十年内必须反复研读的案头重器。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整理,但翻阅之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文本,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剧目早期流传的民间传说和艺人口述的回忆片段,这使得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最近在对比《西厢记》在不同抄本间的差异时,发现有些段落的板式变化,明显是为了适应当时某些著名花脸演员的嗓音特点而做的调整,这简直是“活戏”研究的绝佳范本。它揭示了艺术如何在传承中与时代和表演者进行“对话”。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部分抄本的残缺部分,虽然可以理解,但仍让人忍不住遐想,当年那些未竟的唱段该是如何恢弘壮丽。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对戏曲史研究者和资深票友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阅读这套汇编,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注意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不同流派之间风格差异的间接体现。虽然书名是“汇编”,但通过对比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传承下来的抄本,那些微妙的腔调和韵味差异便跃然纸上。例如,某个声腔处理上的保守性,对比另一个则显得格外奔放,这些都反映了秦腔在不同地域社会环境下的“在地化”过程。我对其中收录的一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俚语和俗语解释得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剧本的底层文化意涵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它的“可读性”也远超预期,因为它本质上记录的是民间最生动的口头文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